少年夏完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洪承畴在哪被俘 少年夏完淳

少年夏完淳

2024-07-15 1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夏立君

    1647年(顺治四年)9月19日,夏完淳等四十三名抗清名士在南京遇难。夏完淳的好友杜登春去南京打探消息,恰巧遇上清廷处决的场面。他看到夏完淳昂然而出,拒绝下跪。刽子手因无法看到挺身而立者的首级,只好从颌下以刀抹向夏完淳喉部。

    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殉难时虚岁十七。被捕时,他以一首五律辞别故土,这就是有名的《别云间》(云间是松江县古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古往今来,谁在十七岁时面对死亡能有这种胸襟?谁在十七岁时能如此清楚明白自己的死亡?夏完淳在精神在人格上觉醒成熟之早,令人惊讶。他没有普通意义上的童年,甚至也没有少年,时代逼迫他早熟。

    1644年3月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今景山),延祚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宣告覆灭。原明将吴三桂以雪君父(其父吴襄为李自成所杀)之仇的名义引清兵入关。清廷抓住有利时机,以吊民伐罪、为崇祯帝复仇为口号,招降吴三桂。李自成军迅速败亡,清兵入据北京。在松锦之战中被俘投降的洪承畴,在此后明清生死搏斗中,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一些人来说,背叛并非难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做叛徒绝无可能。夏完淳赴死前数年之间,他最亲近最景仰的人纷纷相继罹难。

    父亲夏允彝(1596-1645),1645年与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旋败,在家乡自沉于松塘。绝命词云:“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人谁不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老师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进士。夏允彝殉国后,夏完淳与陈子龙随吴易起兵,1646年6月兵败后吴易在嘉善被捕,数日后就义于杭州草桥门。

    老师陈子龙(1608-1647)。陈子龙与夏允彝为同年进士。陈子龙抗清屡败屡战。1647年5月被捕,押解途中,寻机投水而死。

    伯父夏之旭(1591-1647)。1647年5月27日自缢于文庙(孔庙)颜子位前。起初,夏之旭遵弟夏允彝之嘱,遁入空门,暂求苟活,以照应支离破碎的家族。死时遗书云:“呜呼!新朝之所谓叛,乃故国之所谓忠也。夫何伤哉!余读圣贤书,今死圣贤地,夫亦死于圣贤之教,非死于新朝之法也。”这是古士人中极罕见的对道德困境的表达,又是对决绝“殉道”的宣示。

    清兵攻破南京后,抗清势力大都转移到东南,依托湖海抵抗。南明鲁王遥封夏完淳为中书舍人。谢尧文携带夏完淳等人上书鲁王的表疏,赴舟山一带联络,为清逻卒俘获,疏中所列夏完淳等二十三人被一一逮捕。

    己为清廷效命六年的洪承畴亲自审问此案。他对夏完淳说:你如此年幼,不懂事,只要归顺大清,不但可以活命,还有官职。夏完淳将洪承畴狠狠地奚落羞辱了一顿,就像岳飞对面是秦桧一样,夏完淳对面是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3),二十四岁中进士,降清之前是大明帝国顶梁柱,支撑捍卫着帝国西北和东北边疆。1642年,洪五十岁。刚被俘时一度绝食求死,尔后,求生欲望逐渐增强,两个月后,在皇太极面前跪地称罪臣,是明降清最高级将领。降清后,他对清廷始终忠心耿耿,对清廷彻底粉碎南明政权重新整合天下,立下了绝大功劳。

    1663年(康熙二年),为清廷效命二十余年的洪承畴寿终正寝。直到第三年,清廷才给他立碑。对这个功臣与奴才,清廷所下评语颇为踌躇。乾隆年间修《明史》,洪承畴只能入《贰臣传》,活着时挺不起脊梁,身后也只能是一副阴阳脸。这一最具皇权特色的道德评判模式,骨子里当然是追求臣民的“愚忠”。

    1776年(乾隆四十年),清廷对“天下”信心达到巅峰,乃大肆表彰易代之际殉明人士。夏完淳等八百八十二人被通谥为“节悯”。专制总是渴望忠,清廷渴望臣民能像夏完淳等义士忠于明一样忠于清。这是理解的一个层次。还有另一个层次:清统治者超出了朝代视野,认可天下、人类应有共同遵守的道德价值观。当然,专制者自私本质及统治策略决定,他们必然要将忠狭隘化。越腐朽脆弱,越渴望依赖“愚忠”。

    (选载三)

    (《时间的压力》译林出版社2017年出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