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基本功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洪均生太极拳论 关于太极拳基本功法

关于太极拳基本功法

2024-07-02 06: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问: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我们初学者,除照规矩练套路外,您经常让学生练习左右正、手单手圈,把这当基本功去要求,请您详细讲讲它的作用。

  

  答:陈式太极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以其阴阳对立理论为指导的螺旋缠绕形式为突出特点。此拳外显潇洒飘逸轻灵而内涵沉稳雄浑厚重,因其有很强的技击性作用和强身健体功能而深受我国广大人民欢迎,并在改革开放中走出国门,在日、韩、欧、美、澳等各国传播。但因此拳有很强的理论性,要学到一定层次或较高层次,又绝非易事。

  

  所谓“基本功”,是练各种艺术的最基本要求,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太极拳真正实用起来(表演、健身例外),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又各自保持全身高度配合的运动。所谓近距离,又不同于摔跤。其实摔跤名手交起手来,亦是瞬间便产生作用。当年陈师说到比赛,讲过一句十分简明的话:“还用几分钟?让我说就一、二、三,这还是就合大家,其实仅用一就行。”这才是太极名家的高精度。《太极拳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准确概括了太极拳实用的高难度。因其理论性极强,所以大家把太极拳及各种武术做为武学去研究。

现在学、练太极拳者,各种情况都有。有武校、武馆及体院,有各种学习班,亦有民间小团体等。凡校、馆、院学练,因受学龄、水平程度限制,比赛要求限制,又是集体上课,大都有一套所谓“基本功”训练方法,比如单独的腰腿功,拳、掌要求等。这些“基本功”,尽管施教之师资不同,门类不同而要求却大同小异,这大概便于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齐步前进格局。集体学练,尤其对有学龄限制、年龄限制而采取的这种初级训练方法,有可能从中挑选比较有用的人才。

  

  陈师当初教我们,随之学者达几十人,陈师单一传授,也没要求单练基本功,只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一遍遍照规矩一丝不苟地练套路,练到套路熟了,放足拳架,多练或单练某式。我们也没陈师,需要练什么样的“基本功”。陈师是名师,他没要求我们练,应该有他的道理。我则认为:陈师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明师的方法。他虽然未从理论上给我们多讲什么,但肯定有自己的实践经验体会,随之学者大部分亦很有兴趣,水平亦因人有所不同提高。我从学拳、教拳实践中,体会出针对套路的十三式,针对提高腰裆灵活性与太极拳的基本线路,经常让学者练练手的“正、反旋单手圈”,认为这有助于太极拳的提高,这仅为自己一得之见,现简单讲一讲供大家参考。

  

  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手的正反旋手圈时要应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特别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的配合。

 

  先说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捋法。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左右手,当顺缠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体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仅不准凹进去,胯部更是随身的左转形成往右前进的力。第三动,身略左转一点儿立变右转,手顺缠随腰的左转往上托一点儿为挒法,如一路第二十九式上云手第三动的挒、靠、肘、挤、按法。(此例为左手。肘法使用起来,小臂部顺逆皆可用,侧面贴近我偏前一点儿的人,我方肘法小臂应用逆缠,贴近我偏后的人,即用顺缠。不拘小臂部顺逆,手腕部必须略扬起,不许下垂。还有句话叫“打肘不见肘”,是说不许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离开肋部单独击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发劲。)单手挒法兼靠法如一路第十三式右转身捣碓第三动作。第四动,手继续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线为:按法。手有顺缠变逆缠,应随腰的变化而变,不是手的单独翻转,而是手走S形(因是左右手,因此有正S与反S之分);第五动,身仍右转,手继续走右前上弧线,手领肘,肘领肩回到原来的角度,为採法。如一路第六式白鹤亮翅的第二动和第一捣碓第三动作等。正手圈完成后的图形,如一椭圆形的鸡蛋,大头在外,小头在里。

   

  再说反手圈

  

  假定仍依右手为例在原处:第一动,身左转,收肘齐乳,手指上扬,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第八式初收第一动,对方手在下面为捋法,如再收第二动(此例为左手,不拘左右皆可用),与一路第十五式庇身捶的第三动;第二动,身略左转立变右转,手随身的右转回到胸口前,手指上扬,为掤法,肩部为靠法,肘臂部为肘、挤法,手部为按法。如:庇身捶二、三动作与一路第十式十字手第二动作的右靠法;与正手圈的第二动一样,肩与胯部都不许转大,要合住;第三动,身继续右转,手变逆缠,沿腹部、胯部走外上弧线,为挤法,如二路第六十一式第二动左进步挤;一路三十九式右转身蹬脚第二动;(此例均为左手)一路十字手的一动右下挤法;第四动,身继续右转,小手指上挑,在胸右前继续走外上弧线回到原处,为挤、採、按法;第四动与第一动转换处,为按法、小挒法。如一路第七十八式退步跨虎第三动。手走外上弧线时,一定要手领肘,肘领肩,不许亮肘。反手圈完成后,亦如椭圆形鸡蛋,不过大头在里而小头在外。

  

  练习反正旋单手圈时,眼看固定方向,胸部不许超过45度,胯部可大于45度,但尾骨不能左右摆动,而是随着腿部的一提一落,形成一螺旋的小倒三角线路。

  

  为了说明两个单手圈的线路,只能大体划分四动,其实每一动里无论在任何部位均可根据对方的方向、高、中、低等不同角度变换各种着法。拳式子里每个“着式”的用法,就是根据对方来力的方向而变化的。当有了一定基础后,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会体会出来。也就是说,反、正两个单手圈亦可大可小,真正实用起来,可小到从外形看不出圈来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