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展规划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山旅游资料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展规划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展规划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3-08-20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索  引  号 11370900004341240H/2021-003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1-12-31 16:12 浏览次数:

泰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目    录

序 言 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布局 

(四)发展目标 

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三、提高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质量 

(一)实施泰山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演出演播 

(三)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四)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五)推动书香泰安建设深入发展 

(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一)完善文物资源管理 

(二)加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 

(三)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 

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完善非遗资源管理 

(二)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二)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三)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四)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二)完善现代旅游要素体系 

(三)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 

(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九、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 

(一)打响泰安文旅品牌 

(二)拓宽对外交流渠道 

(三)深入开展精准营销 

十、保障措施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二)完善重点支持政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序   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泰安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文明泰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艺创作精品成果不断涌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进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交流互鉴和旅游推广深度拓展,泰山文化影响力、“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美誉度日益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泰安市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工作遵循。省委确立“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总目标,提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赋予泰安“加快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重大任务,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空间。市委坚持登高望远,明确突出“六项重点任务”、用好“四项举措”、守住“五条底线”,推动各项工作“位次前移、争创一流”的思路举措,要求“下大气力推进文旅融合”,为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人民对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的新期待,已经转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解决好文化和旅游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锚定“位次前移、争创一流”目标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我市在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风光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下大气力整合文旅资源、创新文旅业态,推进文旅融合、开发特色产品、完善服务功能,做强做优“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两大产业集群,持续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努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和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充分发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壮大市场主体,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和质的大幅提升。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文化引领,注重对泰安地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应用,为旅游产品注入个性化文化基因,打造特色品牌;发挥旅游载体作用,让旅游成为人民感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群众和游客满意度,建立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从资源要素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全面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融合发展,依法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护和利用、国内与国际、城市和乡村、线上和线下等关系,加强全局性谋划,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全市经济社会全局实现高度融合和联动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依法维护旅游者、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健康、安全、优质的文化和旅游环境。

(三)发展布局

围绕全域化、一体化、特色化、精品化要求,按照主城引领、区县联动、全域发展的战略,以泰山为龙头,以泰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市,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一核、一轴、两带、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

“一核”是山城一体文化旅游核,强化世界双遗产泰山核心作用,突出山城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轴”是“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核心区段),挖掘传承弘扬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两带”是环泰山文化旅游带和大汶河文化旅游带。

“九区”是大汶口、泰山西湖、徂汶片区、东部新城、泰山九女峰、东平湖、世上桃源、新甫山、复圣文化等九个集聚片区。

大汶口片区:以大汶口遗址为核心,串联大汶口古镇、山西会馆、明石桥、古渡,以及汶河湿地和周边汶阳田等,建设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泰山西湖片区:依托泰山西湖、泰山秀城、泰山石敢当文化园、望岳迎宾馆等项目,持续开发休闲度假产品,拓展提升省级度假区功能,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徂汶片区:依托徂汶景区,联动天颐湖、太阳部落等,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东部新城片区:以大数据产业城、泰山医养中心、诺莱生物医学、会展综合体等项目为引领,优化方特、宝泰隆、花样年华、泰山啤酒工业园等传统项目,打造集会展、医养、体育、科教等功能于一体的跨界融合集聚区。

泰山九女峰片区:突出乡居田园优势,推进景区化精品化村镇建设,打造泰城西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和民宿体验集聚区。

东平湖片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示范节点和水浒文化体验地,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世上桃源片区:擦亮桃文化节会赛事品牌,做大做强桃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桃文化名城和全国桃木商品之都。

新甫山片区:立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彰显“和文化”特色,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推动省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

复圣文化片区:推动颜氏家训家风传承创新,整合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友邦田园、乡村振兴学院等资源,打造复圣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创新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综合目的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弘扬,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一批具有泰安本地特色的文化更加广泛传播,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实施,移风易俗效果显著,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日益提高。

艺术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高。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团体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国有院团、民办剧团(庄户剧团)职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国有院团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逐步推开,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全市公共文化云和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显著改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力争实现市县两级博物馆全覆盖,新增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微文化企业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新突破。国家和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快速发展,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成效明显。

旅游业保持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健全,旅游新业态更加完善,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精品旅游持续发展,国家文化公园任务点、段建设稳步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成效显著,A级景区提升效果明显,新景区建设有突破。

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备。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规范高效运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综合协同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服务水平迈向品质化、多样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监管效能不断增强。

泰山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立足优秀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泰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泰山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互鉴,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推动实施安居、安业、安养、安游社会文明发展工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发挥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景点和公共网络文化空间等平台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建设,策划推出10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组织举办美术展览、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突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泰山在同一文化空间汇聚的巨大优势,加强泰山文化研究与传承,实施泰山优秀文化挖掘和阐发工程。实施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核心区段)提升工程,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刻挖掘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弘扬泰山文化融入现实生活。编撰出版反映泰山文化的研究成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加强与济南、济宁等地的文化旅游协同合作,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

 专栏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项目

1.“泰汶”文化发展高地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水浒文化、复圣文化、周公文化、桃文化、和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为核心,带动辐射大汶河上游鲁中山地,加强先秦文化、山岳信仰文化、帝王封禅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挑山工”内涵的挖掘、研究和阐释。

2.泰山文化研究与传承:推动建设泰山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中华悠久灿烂文明的展示体验空间,彰显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担当的精神风采,把泰山文化创意成果传播出去,提高泰山文化影响力。

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领域重点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泰山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大汶口古镇、泰山秀城、梁父山封禅文化旅游项目、博阳坊历史文化体验街区、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新泰市和融文化创意小镇、宁阳县文庙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的建设与完善。实施泰山“挑山工系列文艺作品”创作工程。

4.泰山文化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中华泰山文库》、《泰山编年通史》等展现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文献丛书,实施徂汶景区《魅力徂汶》系列丛书编纂项目。

5.传承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到2025年,力争新增5个红色文化特色村;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推进红色影视剧的创作与拍摄;打造优质红色旅游产品,重点提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陆房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质量;推出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三)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泰安小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强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功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引领社会新风尚。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提高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质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机制,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推出能够反映时代新气象、体现泰山文化、展示泰安发展成果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在培根铸魂和守正创新上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一)实施泰山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重大题材创作。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和题材,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精心创作演绎泰安历史文化故事、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文学、美术、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纪录片、歌曲等文艺作品。加强戏曲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复排提升一批传统(保留)剧目,推动实现薪火相传。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丰富创作手段,创新开展网络文艺创作生产。

(二)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演出演播

组织各级文艺团体积极参加中国艺术节、全国(或省)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戏展演等品牌活动,组织各类优秀剧目作品申报国家、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泰山文艺奖等奖项。推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演播,创排演出新创剧目、复排演出经典剧目、推广演出当红流行剧目。办好“泰山云”网络平台,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聚焦重大节点和重大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览。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营造良好文艺生态。

(三)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

加强县级剧场和文艺院团建设,突出国有文艺院团在创作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和公益属性。提升泰山大剧院托管运营档次水平,实现高端剧目引进常态化。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规范、引领,加快推动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组织引导文艺团体开展培训,培养一批表演、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业务骨干。推进美术馆、画院专业建设和行业管理,提升美术馆建设水平和画院创作研究能力,推动泰山画派传承创新。

 专栏2 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重点任务

 1.艺术精品创作: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和题材,聚焦泰山挑山工、石敢当两类题材,瞄准“五个一工程奖”,实施泰山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轰动性的精品文学、影视作品。重点推出2-3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作品,推出2-3部长篇文学作品,推出2-3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歌曲,推出1-2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2.优秀剧目展演: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创排演出新创剧目,推出2-3部在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本地艺术作品;复排演出经典剧目,遴选5部本地经典剧目进行复排复演,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3.艺术优质发展:完成全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建设地方戏曲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开展“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组织山东梆子地方戏名家传授经典折子戏,培育戏曲人才;实施山东梆子音配像工程,录制5部山东梆子剧目。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传统戏剧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曲艺、皮影、木偶、杂技等扶持工作,引导艺术院团和艺术家学习传承地方戏曲、曲艺等,抢救保护珍贵传统乐谱。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件硬件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健全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持续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城乡、人群均等化建设,完善提升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县级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场馆,打造一批便民惠民的中小型文化设施,推动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加强评估定级工作,推动尚未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广播电视覆盖面提升工程。

 专栏3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1.农村电影标准化均等化放映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工作,推动放映形式、放映地点多元化发展,推动县级影院提升,分类推进乡镇影院建设。

2.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文化中心提升工程:完善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布局和设施水平,优化调整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布局和功能,提高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水平。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鼓励公共文化单位创新开展、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和服务。加强对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的工作指导和经验总结,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咨询、电商等功能,构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整体提升的新格局。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公共服务监管方式,做好导向性把控和服务绩效评估。

(三)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实施文化场馆数字化工程,推进“数字三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实施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

 专栏4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1.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信息,架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强化云平台应用,支持文化主体策划和组织个性化文化活动,提供文化资讯、展示展览、艺术鉴赏、非遗展示、书籍阅读、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2.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引导全市广播电视机构发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远程医疗、智慧社会等多种融合业务,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城镇)工程。

(四)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鼓励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提升设施配备水平。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创新打造“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多种主题功能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五)推动书香泰安建设深入发展

坚持“文化润城”理念,加快城乡书房(旅游驿站)建设,完善阅读设施,在有条件的宾馆、影院、银行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和服务机构,布局建设小型化图书室、数字图书馆、智能化终端图书借还设备,提升城乡文化内涵和品位,建立起图书馆总分馆、城乡书房、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新华书店、旅游驿站互联互通“六位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动“1+N”城乡书房建设模式,建设“书香泰安”。到2025年,力争新建成城乡书房300家。

(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健全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双公告制度,提高群众知晓度和参与率。持续开展“五个大家”“文化进万家”“三进三提升”“一村一年一场戏”“春雨工程”“泰山群星大舞台”“文艺轻骑兵,惠民走基层”等活动,加强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广场舞、群众合唱等展演,开展“村晚”等农村节庆活动,打造节庆新民俗。加强全民艺术普及,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扶持引导各类文艺团体、队伍和个人广泛开展创作与演出活动。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大对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加大投入,深入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到2025年,力争每村达到2场次。

 专栏5 重点群众性文化活动

 1.全民阅读工程:扎实推进“建设城乡书房,打造书香泰安”的建设工作,制定出台《泰安市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财政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化全民阅读先进典型、最美书店评选活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2.“五个大家”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的作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打造更多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载体,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3.“五抓”“四员”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抓队伍、抓活动、抓阵地、抓宣传、抓管理,当好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员”“服务员”“联络员”“宣传员”,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持续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

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推进文物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着力构建依法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博物馆体系和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一)完善文物资源管理

1.健全文物普查登录制度。指导文物资源管理和发布,建立泰安文物资源总目录和数据资源库,与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相对接,探索文物资源信息保护管理和开放机制。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健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规范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开展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推动文博机构文物资源开放。推动实行文物资源资产报告机制。

2.健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建立泰安革命文物数据库。公布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实施革命文物本体维修保护项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指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推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提升革命旧址开放水平,发挥革命文物宣传教育作用。到2025年,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落实率100%、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100%,可移动革命文物建档完成率100%,革命纪念馆免费开放率100%。

 专栏6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

1.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全面梳理泰安党组织发展历程,系统开展百年党史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全面提升反映泰安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

2.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精品工程: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庆,推出关于国家历史、民族历史、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等系列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览。实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提高纪念设施展示陈列水平,推进陆房战斗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

3.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拍摄系列革命文物专题片。开发一批能够体现革命文物内涵价值和革命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加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

1.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完成并核定公布全市县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划,将文物资源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管制措施,提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水平,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全面做好挂牌保护和日常管理。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提升可移动文物保存和展示条件,对可移动文物实行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实施馆藏珍贵濒危、脆弱性文物保护性修复计划。拓宽文物保护领域,加强乡村文化、工业、近现代文化等遗产保护。

2.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坚持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作出泰安贡献。完善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制度。加强石窟寺保护,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开展全市水下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工作。实施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利用展览、讲座、多媒体等形式,推动考古走进公众,推动考古遗址成为社会教育基地。加强考古队伍和专业装备建设,提高考古科技能力。

 专栏7 重点考古项目

1.主动性考古项目:重点开展大汶口遗址、泰山古代文化相关遗存的主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完成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泰安段重大工程的相关考古工作。

2.水下考古项目:有序开展全市水下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工作。协调开展东平湖水域调查工作。对大汶河-东平湖-大运河(泰安境内段)流域进行田野调查。

3.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坚持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利用,推动编制《泰安市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宣传。统筹规划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以项目促保护、促利用。创建泰山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提高发掘区域的展示水平,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落实推动文物合理利用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专栏8 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1.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编制实施《泰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升泰山景区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建立泰山古建筑群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功能。

2.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加强泰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文化轴周边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文物保护。

3.大汶口文化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汶河两岸文物保护,打造大汶河文化长廊。

4.大运河泰安段、齐长城泰安段及泰安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大运河、齐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泰安点、段文物保护工程。重点推进东平戴村坝遗址保护工程、齐长城夹子山段长城本体维修工程、泰安胜利渠引水工程遗产修缮等重点项目。推进齐长城肥城支线与主线交汇展示工程、夹子山长城展示工程建设。推进东平湖三河六岸等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展示工程。

5.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等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白佛山石窟造像、肥城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泰山石刻、萧大亨墓地石刻等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工程、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石刻文献档案数字化项目,打造泰安石窟寺及石刻展示品牌和文化旅游路线。

6.创建泰山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升泰山、大汶口遗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4.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加快泰山博物院建设,力争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完善博物馆体系,实现县域博物馆全覆盖。实施博物馆运行评估定级规范,到2025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100%。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联合办馆等形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加强陈列展览备案审查和监督指导,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建设智慧博物馆、“云展厅”,积极参与“互联网+中华文明”和文物数字化工程。

(三)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

1.强化文物安全责任落实。严格建设工程考古审批程序,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文物安全的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使用者直接责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保护管理网络,探索推行“文物长制”。

2.完善文物安全联合工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通报、约谈、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文物、民族宗教、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设、海关、消防救援等部门在打击文物犯罪、安全防范、建设工程、火灾隐患整治等方面的联合执法机制。

3.建立文物安全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与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对接,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远程集中实时监控和高效巡查监管,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员聘用率达到100%,市、县级达到60%以上。

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

(一)完善非遗资源管理

推进非遗调查,提升大数据在调查中的应用水平,提高调查数据采集处理效能。完善非遗记录体系,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作。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相对接。启动第十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及后续批次评审工作。做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

(二)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支持县(市、区)、功能区新建改建非遗馆、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实现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场所全覆盖。创建省级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水平。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提高泰山皮影戏、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传承力和知名度。

专栏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工程

1.非遗整体性保护:创建省级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围绕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任务,有效保护和保存濒危和重要的非遗,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生态。

2.非遗传承利用:推进“非遗六进”,推动非遗传承与城乡建设、景区开发相融合,构建非遗工坊、非遗小院、非遗街区、非遗展馆、非遗社区、非遗景区体系。

3.非遗宣传推广和传播: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东岳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登山节”等大力开展非遗民俗节庆活动,使之常态化。推进非遗教育传承“薪火工程”。

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结合我市发展规划和具体实际,围绕补齐文化产业领域短板,加强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论证、招商引资、调度督导,初步形成“规划一批、在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集聚区。重点推进泰山新闻出版小镇、石敢当文化产业园、泰山文体健身中心、泰山秀城等项目建设。

(二)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1.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传统业态数字化,推动印刷业“四化”发展,推进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培育打造泰安新闻出版产业集群。

2.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网络文艺,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运营模式和传播渠道创新,发展平台经济,推进直播电商与优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打造直播经济基地.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引导“宅经济”健康发展。

3.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信息产业、建筑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打造出版印刷发行、会展节庆、演艺、文博非遗、广播影视等重点领域及其重点环节。支持建设文创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培育文创赛事、展览品牌。

专栏10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重点任务

1.传统业态数字化转型:推动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工艺美术、会展节庆等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

2.印刷业“四化”发展: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个性化印刷、3D打印、数字印刷、功能性包装印刷等新兴功能。推动印刷产业园区和智慧印厂建设,实现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引进和培育更多全国绿色印刷示范企业,建设印刷强市。

3.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建设“智慧书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以书城为核心,特色书店相配套,社区书店、校园书店为延伸的发行网络体系。

4.新闻出版产业集群打造:做大做强做优泰山新闻出版小镇,以“打造全国最大特色新闻出版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不断吸引产业链相关项目入驻,形成以新闻出版为核心,集创意设计、出版发行、教育培训、文博会展、休闲旅游、艺术交流、众创空间以及商业配套、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新闻出版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骨干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支持引进国内优秀互联网文化企业集团落户泰安。重点推进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项目建设,面向全球输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文化消费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再引进10家国内前30强的文旅集团落户泰安。

2.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建立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鼓励激发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精准市场定位,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小微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众创空间。

3.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提升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强化。发展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效应。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发挥文创园区助力城市更新效能,加快培育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形成在全行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功能区采取集群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独立的文化产业园区。

专栏11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项目

1.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提升:推动东平水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泰安市宝泰隆泰山地下大裂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泰安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泰安汉辰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大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泰和圣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肥城万兴国际商品(桃木)有限公司、肥城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山东金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京文化艺术旅游景区等省级文化产业基地提升现有服务能力,加强产业链构建和打造。

2.特色影视园区提升:完善提升东平水浒影视城,进一步延伸影视产业链,拓展园区功能,形成集影视拍摄、创意设计、教育培训、文博会展、艺术交流、众创空间以及商业配套、生活服务为一体多功能园区。

4.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用好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规范文化经营场所服务管理。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常态化运行“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日常监督检查。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系统保护,加强数字文化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传统文化领域保护办法。建立知识产权信用评估机制,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整治到位。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档案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简化维权程序。依法维护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泰山国家图书版权交易中心”,“山东省版权示范园区”“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重点园区”等荣誉。

(四)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1.改善消费条件。对标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工作标准,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市、示范城市,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县(市、区)、示范县(市、区)。鼓励建设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注重新技术对文化体验的改变,探索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规划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文商旅综合体建设”,培育云旅游、云娱乐等新型消费形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

2.释放消费需求。培育消费增长点。挖掘泰安地方特色名优小吃,集中规划建设特色美食街区、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打造“泰山味道”旅游美食品牌。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引导主要商圈、特色商业街和文体娱乐功能区积极推进景观亮化,开发特色夜间旅游体验活动,大力发展夜宵、夜演、夜游、夜购、夜娱、夜读等消费业态,活跃夜间消费市场,建成特色集聚区。举办促进消费活动。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定期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专栏12文化消费提升工程

1.重点项目:提升泰安老街、泰山西湖、泰山云集、梦泰山啤酒城、泰山秀城等档次水平,进一步丰富夜间产品。

2.重要活动:组织开展好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山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挖掘泰山剪纸、宁阳木偶戏、泰山道教音乐、山东梆子等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民间艺术表演系列活动。

3.重点亮化工程:重点实施“一轴、一线、两河、一环”亮化美化工程,对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线、泮河沿线、奈河沿线、环山路沿线进行亮化美化,提升夜间旅游体验。

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旅游新业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现代化、集约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带动旅游业整体升级、全面转型,推动国际旅游名城建设。

(一)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1.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以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精品旅游景区”为目标,实施泰山景区“二次创业”行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创意创新,探索产品升级改造路径,强化泰山中华文明展示功能,利用有限用地空间打造特色产品和研学产品,改造老景点、培育新亮点、开发多业态,建设高品质旅游产品和项目,做足做活多点多线旅游文章,提升山岳观光、文化体验等旅游服务品质,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精品IP。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改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创新景区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景区流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引领行业发展。

2.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立足泰山文化特色,依据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山城一体,培育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培育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完善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完善城市停车场、厕所、引导标识等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3.培育乡村旅游精品。优化乡村旅游布局,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化村庄等建设,到2025年,新建成全国或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景区化村庄50个。引导旅游民宿集聚发展,重点在泰山区泰前街道办事处、岱岳区道朗镇、东平县旧县乡等地打造旅游民宿聚集区。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推动泰山九女峰、肥城桃文化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提升鲁商·新泰新甫山、泰山百和园、良心谷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水平。

4.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加快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鼓励已认定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继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旅+”“+文旅”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质量,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

专栏1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1.实施东平湖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以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示范区、旅游带动湖区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验区”为目标,贯彻落实《东平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戴村坝文化公园、水文化展示体验区、十里运河文化休闲景观、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廊道、水陆联动游览系统等项目建设,打造戴村坝、老湖、旧县、腊山、六工山、昆山、大安山、州城等节点,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研学研修、民宿体验等六大产品体系,构建“一环一带、两区多点”的文化旅游格局。

2.推进“汶河绿涟”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工程。以大汶河为主线,以徂徕山、东平湖为支撑,开发一批湿地生态修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水上娱乐、营地拓展等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沿河观光带、绿化带、旅游设施,打造一条集生态修复、文化保护、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走廊,将大汶河打造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二)完善现代旅游要素体系

1.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完善全市A级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加强A级旅游景区动态化管理,全面提高景区管理、服务质量与运营水平,净化旅游消费环境,打造“好客泰安”景区区域品牌。对照国家标准,全面优化提升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质量,深入推进全市3A级及以下A级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加快培育新景区,到2025年,力争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10家。

2.打造精品度假产品。支持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山地度假、乡村度假、温泉度假等精品旅游度假区,推动鲁商·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泰山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天颐湖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泰山桃花源等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度假旅游设施配备,提升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服务品质。

3.加快精品酒店培育。规划建设高星级饭店、高端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饭店、精品乡村民宿等,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接待住宿体系。

4.打造“泰山味道”美食品牌。挖掘泰安地方特色名优小吃,集中规划建设特色美食街区、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打造“泰山味道”“泰山美食”旅游美食品牌。提升现有餐饮行业服务水平。倡导健康卫生饮食,推进“光盘行动”。

5.发展精品旅游购物。扶持扩大桃木制品、肥城桃、泰山女儿茶、泰山啤酒、泰山酒、泰山名药、宁阳大枣等品牌影响力,提升“平安泰山礼”“泰安十大伴手礼”品牌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建设水平。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鼓励企业、院校等相关机构参与文化和旅游商品的开发、经营,支持在特色街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景区景点设立文旅商品销售网点。鼓励应用新媒体手段积极拓宽营销渠道。

6.丰富提升节庆旅游。做大东岳庙会,提升肥城桃花旅游节、宁阳蟋蟀世界杯、中华宁阳大枣文化旅游节、宁阳梨花节、东平水浒百艺节、新泰樱桃节、新甫山民俗文化节等节庆的影响力,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名片。

(三)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

1.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依托革命遗址、遗迹、展馆、博物馆、红色名人故居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争创全国红色品牌。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红色旅游节事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重点推进徂徕山、陆房战斗纪念馆等红色旅游产品提质工程。

2.大力推动康养旅游。依托泰山、徂徕山森林氧吧和中医中药、地热温泉、岩盐卤水等资源优势,在东部新城、徂汶景区、大汶河沿线、东平湖周边规划建设高端健康体验、养老养生、医疗护理等健康旅游项目,开发森林养生、温泉浴养、中医药养生、研修康养、旅居养老等健康旅游产品,争创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徂徕山森林温泉康养项目、泰安徂汶景区徂徕书院文化康养特色产业园项目、山东国健泰安康养项目等建设项目。

3.深度开发研学旅游。以泰山为原点,向周边山、城、村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主题公园延伸,设计推出自然观赏、知识科普、励志拓展、文化体验的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打响“中华泰山成人礼”品牌,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登泰山活动,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着力推进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项目建设。培育建设“复圣文化”精品研学旅游项目,拓展提升友邦田园研学旅游项目质量。

4.促进发展会展旅游。推动打造高品质的会展中心,积极承接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览、论坛、赛事,培育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展会,激活会展经济。高质量办好每年一届“泰山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和“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积极争取国家图书交易博览会、出版领域文创博览会等国家级会展落户泰安。谋划举办中国泰山书展,纳入泰山国际登山节系列活动。推动东部新城会展中心综合体规划建设。

5.有序推进自驾旅游。实施自驾游推进计划,策划自驾游重点活动,打造环泰山、环徂徕山、环东平湖、沿大汶河的山水特色自驾游品牌。加快推进房车露营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培育构建房车露营产业链,打造房车露营旅游产品。

6.完善拓展体育旅游。做大做强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马拉松、环泰山T60徒步走、全国行走大运河系列赛事等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线路,推动“国际体育休闲名城”建设。

7.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立足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优势,把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改造为游客观赏、参与、购物、休闲等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过程。完善提升泰山啤酒工业园、梦泰山啤酒城、蒙牛乳业和鲁普耐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航天小镇项目落地建设。

8.培育发展低空旅游。依托泰安仪阳、泰安阳家泉、泰安莲花山等通用机场布局和建设,培育建设低空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低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促进旅行社转型发展。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规范旅行社线上、线下业务,鼓励旅行社深耕细分市场,开展定制游、家庭游、自助游等特色经营业务,针对特定人群,提升专项地接业务水平。

2.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定期举办泰安市“十大金牌导游”“精品导游”评选活动,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专业、符合需求的导游队伍。创新“导游+网约车”服务;培育导游主播新业态,讲好泰安故事,树立一批导游主播先进典型。

3.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建设省级智慧文旅示范城市。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强化科技赋能升级,推动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度假区、重点旅游特色村镇、重点国有博物馆等智慧化建设。拓展丰富“慧游泰山”平台功能,打造集智慧管控、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文旅综合应用体系。

4.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标识体系建设,建设示范性旅游厕所。依托泰山秀城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泰城西部旅游集散中心,筹划建设泰城东部旅游集散中心。

5.提升旅游交通设施。打造“快进”旅游系统,畅通旅游交通,加快推进S103东岳胜境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徂徕山旅游观光路等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探索大运河、齐长城交通旅游线路新模式。打通3A级及以上景区与高铁、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打造“慢游”旅游系统,加快构建“绿道”网。

6.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完善“2+2+N”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推进旅游饭店服务质量社会化监督工程;规范重点景区导游解说词,探索智能讲解服务;深化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全过程,强化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持续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安全发展能力。

九、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充分发挥泰安深厚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平安泰山”金字招牌,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创新营销策略,释放品牌效应,推动“泰山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

(一)打响泰安文旅品牌

以大泰山旅游圈、大汶河流域和省会经济圈为主要空间地域,打造体验“好客山东·国泰民安”文化、满足游客和群众祈福需求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以“平安泰山”为主品牌的泰安文旅“1+X”品牌体系。提升文化、生态、休闲、体育、康养、度假、会展等泰安特色文旅品牌吸引力和辨识度。

(二)拓宽对外交流渠道

提高举办泰山国际文化论坛的规格和水平,加强与国内外顶尖文化学者的对接联系,讲好中华文明泰山故事和泰安篇章,推动泰山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互鉴。打造泰山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永久会址。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政府主导、民间活动等方式,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加强泰山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名家的宣传推介,积极推动我市戏曲、皮影、杂技、民乐、武术、泰山画派走出去。策划组织好“海峡两岸·情重泰山”系列交流活动,鼓励我市新闻媒体、民间文艺团体组织赴台参访交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举办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泰山成人礼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泰山文化经典等交流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三)深入开展精准营销

把“登高望远,选择泰安”作为双招双引、城市推介、文旅宣传的招牌推出去,让“登高望远”成为泰安的新气象、新标识。加快融入黄河流域、大运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营销推广体系,深化省会经济圈文旅合作,实施文化旅游“十个一”工程。联合开展面向全球的旅游主题推广活动,集中打造推介“山水圣人”线,拓展泰山文化体验游、山盟海誓之旅、红色文化之旅、鲁风运河之旅等精品线路。精准市场细分,咬定传统客源市场,深挖潜在客源市场,合理规划年度目标市场。境内市场,省内游巩固拓展泰安周边客源市场,国内游主要突破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京沪高铁沿线客源市场。境外市场,重点突破港澳台市场,强力撬动东南亚和日韩等儒文化圈客源市场。

十、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实施,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强人才队伍,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一)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创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博物馆事业改革,推动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释放发展活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国有旅游景区改革,增强景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组建泰安市泰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评价体系,加大检查督导考核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完善重点支持政策

完善财税政策,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各项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试点(示范)创建支持。完善金融政策,整合壮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探索面向中小微文旅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完善土地政策,对纳入市、县(市、区)及功能区重点项目清单的文化和旅游项目,支持由市、县(市、区)及功能区优先保障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零星分散的乡村旅游设施使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布局建设,支持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旅游项目,支持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完善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和扶持政策,向演艺、非遗传承人、艺术创作、文物等方面的人才予以倾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一批急需的文化(艺术创作、演艺、曲艺、戏曲)、文物(文物保护、文物修复、陈列展览、彩绘彩画、壁画、考古)、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优秀青年人才,优化人才队伍。实施文旅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岗位培训和实践砺炼,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出更多业界影响力强的文旅企业家。建立文旅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守水资源保护、空气环境质量、噪音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国家政策红线。规划中所列开工项目已经过相应环境审核,对项目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合理分析,确保符合环境承载要求。规划实施严格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在具体条文撰写中反复论证,在规划实施环境污染源、生态环境影响控制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防止影响生态环境事件发生。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最后稿).docx

编辑:(本站原创)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全文下载] 关闭 打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