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山封禅书 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泰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023-06-17 2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通观泰山在中华五千年中的历史变迁,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之密,历史延续之长,社会影响之大,确实是其他诸山难以比肩的。

中华历史的局部缩影

早在上古时期,泰山便是重要部落的聚居地,尧舜时期已将岱宗作为巡狩四方(四岳)的首巡之地。周代立国后,在大一统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将天下九州各确定一座名山为其镇山,其中所定兖州的镇山便是泰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作为中国名山的代表,在大一统王朝中首度得到确认,从一州之镇开始升格为九州之望。

我们现在熟知的五岳制度定型于西汉。汉朝帝王极力利用五岳来增重君权,使五岳地位日趋重要。汉武帝前后八次封禅泰山,崇祀之隆,超越嬴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使泰山的地位凌驾于其他四岳之上。

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有山川崇祀制度,列祀典之首者,尊之为“宗山”。泰山自秦汉时成为“宗山”后,除去个别时段(如武周)外,基本都延续着这一地位。如唐高宗、唐玄宗都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玄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继而又在御制《纪泰山铭》中,申述了泰山“五岳之伯”的首山之位。宋真宗出于政治需要,在位期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告成之后,先后加封泰山神为王、为帝,使泰山神阶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一级。明孝宗在御制《东岳庙碑》中礼赞泰山为“群岳之长”,称其“寿我胤祚,光我化甄”,再次昭示了泰山为大明之“宗山”。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许多学者认为,泰山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虽被封建统治者所神化,但就其本质而论,却凝聚了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丰富内涵。易君左、老舍等人还曾提倡“定泰山为国山”,藉以“恢复已失去之民族自信力,唤回将散而未散之国魂,惊醒国民醉生梦死之迷梦,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

通观泰山在中华五千年中的历史变迁,从“镇山”、“岳山”、“宗山”,直到拟议“国山”,其与国家政权关系之密,历史延续之长,社会影响之大,确实是其他诸山难以比肩的。

中华民族的发展印记

回溯历史,泰山崇拜最早兴起于生活在山东半岛的东夷人部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的“日火山”陶文图案,被确认为东夷大山崇拜的标志。中原主体民族历经夏、商、周三代的演进,至春秋初期,便正式以“华夏”这个名称现身于历史舞台。列国争霸,诸侯相斫,促成了民族大迁徙和大杂居。借助民族融合的高潮,泰山信仰的影响也继续扩大。

随着秦统一战争的推进,华夏族先后融合戎、狄、楚、越、巴蜀各族,发展成新的民族共同体。由于秦王朝的祖根嬴秦部族(属东夷一系)源起于泰山,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选定泰山作为大一统王朝封禅告天的圣山。于是泰山由一座中原民族的族山,一跃成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族山。此后的两汉将各民族的大一统推向新的阶段,华夏族也演变成汉民族,而泰山作为民族之山的地位迄未动摇。

元明清三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泰山信仰开始走出中原一域,来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根发芽。源于泰山灵石崇拜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也在明清时期盛行于南北少数民族村寨。据民俗学家调查,在云南彝族、傣族、四川羌族、贵州苗族、西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有大量的石敢当遗存,可见其信仰的覆盖面非常广阔。

从上述泰山信仰在中国各民族中传播的历程可以看出,泰山信仰与中华民族形成及民族文化融合息息相关,其影响早已从汉族一族,延伸至众多少数民族之中,泰山也因为体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而成为“万族共瞻”的中华民族之山。

中华信仰的神圣交集

中国传统信仰以儒、释、道影响最大,“三教”虽各有其标举的神山圣山,却也有共同认可的神圣山岳,这就是泰山。它是儒家的“圣山”,道家(道教)的“仙山”,释家(佛教)的“灵山”。

孔子与泰山,儒家文化与泰山文化,有着难以割断的血脉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认为是孔子借泰山的至高无上而抒发自己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儒家另一位圣哲孟子,人们称他有“泰山气象”,认为孟子的人格精神富有泰山的岩岩之势。如今在邹城孟庙之中,还有一座石牌坊,上面书写着“泰山气象”四个大字,用的正是这一典故。反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反哺、滋养了泰山文化,使儒学成为泰山的文化“底色”,泰山也由此成为儒学中的圣山。

泰山被纳入道教信仰,源于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活动。方仙道兴起于齐地,而落处齐地的泰山被认为具有主生主死的“功能”,因此众多方士都把泰山鼓吹为仙人之山。魏晋南北朝时,随着道教“清整”,名山信仰在教义中日渐突出,名山被视为传授道书及炼丹之地。此时,泰山也被正式纳入确定后的道教名山体系之中。

宋代之后,道教之泰山信仰与国家之泰山信仰日渐融为一体。元明时期王朝致祭泰山的祀典多由道士代行,上下岳庙也均为道士主持。道教逐渐成为泰山宗教的主体,而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泰山神祇也都被拉入到道教的神仙系统中来。

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对泰山的尊崇源于一段有趣的文化“对译”。佛教教义有一项重要内容——地狱观念,其名在梵文中写作“捺落迦”、“泥犁”或“无间”,来自安息国的高僧安世高与来自康居国的高僧康僧在翻译《六度集经》等释典时,用“太山”、“太山狱”、“太山地狱”来译写梵文的“捺落迦”与“泥犁”。此一对译后来为其他佛经翻译家所采纳,大大增加了泰山在佛教中的地位,成为佛教威严神秘的“灵魂之山”。

一山同时被“三教”所尊崇,这在中国山岳中确是十分罕见的。也正是泰山本身所体现的“宗教兼容性”,使其具有超越任何一种宗教范围的广泛影响力。

中外文化的交流重镇

泰山与世界发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当时就有来自“安息”(今伊朗)等国使节随行。随着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来到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在唐高宗、唐玄宗两次封禅活动中,都有日本、高丽、印度等数十邦国的使节与会。在宋真宗封禅时,更增添来自阿拉伯半岛与东南亚印尼等国的商人队伍。与此同时,还有大批国外僧众远涉关山,前来泰山弘传佛法。东晋时印度高僧是东晋时来华的佛驮跋陀罗,曾在泰山以北的长清境内建云禅寺;南北朝时古印度罽宾国王子求那跋摩在泰山北麓的人头山建衔草寺;唐代日本高僧圆仁将泰山神信仰传入日本;明代朝鲜高僧满空,登泰山,遍访古刹,重建了泰山竹林寺、普照寺,使荒废颓败的古寺重焕光彩。

随着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泰山的名字更传遍了西方。近代以后,大批的欧美人士奔赴泰山,访古览胜,并对泰山文化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如俄国阿列克谢耶夫详细调查了泰山各地的名胜、石刻以及民俗,并在《1907年中国行纪》中作了细致的叙述。泰山沙畹所著《泰山:中国人的信仰》书中对泰山宗教、民俗文化作了深入解析,在西方世界有些极大的影响。德国李希霍芬对泰山地质、矿藏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德国蒂斯佩《泰山及其国家祀典》,是第一本由外国学者撰写的泰山专著。被称作“世界公民”的卫礼贤,在所著《中国心灵》中称泰山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美国旅行家盖洛在所著《中国五岳》中以“青色山岳”为题,对泰山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了比较论说。以上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

中华精神的集中体现

泰山与中国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其山之精神特征——如博大、宽容、安定、崇高,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若举其荦荦大端,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身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有人说: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正是在不断攀援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攀登的感受,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精辟地揭示了这一主旨。“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由于泰山给人以浑厚、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 “重于泰山”以时代精神。“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特色的生动隐括。类似的表述还有《韩诗外传》中的“泰山不让砾石”,清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形”,元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登临泰山,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雄浑澎湃的日出奇观了,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至于形之梦寐、牵之诗魂。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西方人在泰山之巅也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官员马约尔也曾感叹:“每当在泰山上看到日出时,就感到一种新的活力,感到新的生活正在开始。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东方升起,使我感受到泰山精神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泰山精神正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泰山“雄重盘礴”(元好问语)的山体,自古以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盖‘泰’之一字,除训为‘大’外,尚训‘安’也”(易君左等《定泰山为国山刍议》页9)。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汉代淮南王刘安便有“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之说。国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从此泰山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为“泰安”,泰山极顶也由此而得名“太平”。大观峰上的“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及丈人峰上的“国泰民安”等题刻,都正切中泰山文化的这一精髓。

因此,泰山已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诚如论者所云:“泰山之德性,实与吾国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易君左等《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确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者,舍泰山而外,将何所求!”(同上)

撰文: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 周郢

摄影:张捷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