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警告: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可能正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泥盆纪生物大灭绝成因探讨 科学家警告: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可能正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可能正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2023-11-29 0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地球一开始并没有人类,而是在不断的物种更替中,慢慢形成了人类。据我们目前所知,在地球生命诞生的历史上,大型生物物种的消失一共发生过五次。

这5次生物大灭绝,都将对地球上的物种进行一次“大扫除”,几乎消灭80%的物种。

我们不知道的是,地球是否会发生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发生,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打击。

五次物种大灭绝

不过,之前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通过将今天的地球与过去的地球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怪迹象。国家和联合机构发出警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来临。

到底是什么奇怪的迹象,让科学家如此警惕?

奇特的招牌

在人们的想象中,海底世界有着通透湛蓝的海水,热带鱼摇着薄纱般的尾巴,优雅地穿梭在五颜六色的珊瑚之间。这是一个非常梦幻的画面场景。

海底世界

然而,之前色彩斑斓的珊瑚好像被剥去了颜色,失去了往日的鲜艳色彩,变成了白色。美丽的珊瑚群,一夜之间就像没有了血色的嘴唇。同样苍白。虽然珊瑚本身的颜色是白色的,但是它体内的微型共生海藻却拥有各种色素。因为珊瑚表面有许多微藻共生,每平方厘米的藻类面积至少有50万个海藻细胞,所以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但是最近几十年,珊瑚藻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1998年,全球珊瑚白化,让人在恐慌和困惑的同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共生藻类比较敏感脆弱,再加上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变得不那么清澈了,导致这些藻类死亡。

珊瑚白化< titlesplit >

除了著名的珊瑚白化标志外,俄罗斯西伯利亚苔原上的“天坑”也令人费解。因为西伯利亚是著名的永久冻土区,从20万年前开始就是一片永久冻土,但是研究发现这个地区的土壤正在解冻thawing,随着土壤开始解冻,所以永久冻土中空没有了支撑,周围的土地软软塌陷,形成了一个“天坑”一样的无底深坑。

冻土解冻对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可不是什么好事!由于永冻层形成的历史悠久,可能会将之前传播的病毒封存于永冻层深处。在失去永冻土的低温压制后,它们很可能会再次在地球上蔓延,引发灾难。

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另外,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还含有大量的水银,也就是水银,是一种剧毒物质。当冻土解冻后,最终会随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或下沉混入地下水中,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危害。

在西伯利亚最大的天坑——“地狱之门”中,还在不断增长,以每年30米的速度增长一年之内,这里的永久冻土将彻底解冻,到那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将是无法弥补的。

除了这两个比较显眼的标志,还有各种让人觉得受到威胁的标志。例如,全球生物物种急剧减少,生物数量减少等。正是通过研究这些迹象,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危险的蛛丝马迹,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了警告。

西伯利亚“天坑”

科学家警告

科学家仔细分析了所有奇怪的迹象,并对重要迹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例如观察世界上许多稀有和常见的动物,最终发现他们的人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普遍表现为的下降趋势,结合种种奇怪的迹象,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微弱联系,从而最终确认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

通过我们对地球生物进化史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悲剧。人们对大规模灭绝持谨慎态度,并想知道此类事件发生的最深层原因。

物种灭绝

要知道,虽然人类非常聪明,但与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的顶尖生物相比,当时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生物,但最终还是逃不过灭绝的命运。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有智慧低估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认为即使发生了也不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必须知道,大规模灭绝也会影响到我们。

但是大灭绝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一定有导火索,这是它发生的最深层原因。通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导致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到来?

史前动物征兆的最深层原因

——全球变暖

综合各种征兆,人们发现了导致这些征兆出现的一个共同因素——温度。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就不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在地球上形成了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把地球包裹在温室外面,就像玻璃一样,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温度。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可以100%确定气温升高的原因是工业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一些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大部分制冷剂。

温室气体成分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老大哥,温室效应的一半“功劳”都在它身上。二氧化碳的来源,除了人类、动植物在呼吸作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外,所占比例很小,最主要的来源是工业生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都是被地球锁住的碳库。人们大肆焚烧,打开了这个碳库的锁,释放出里面的大量碳,使得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上升。

据相关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280ppm,但工业革命开始后,二氧化碳迅速增加。年增长率也在上升。

2019年,根据研究人员的测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411.79ppm左右。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专家预测,到2500年时,二氧化碳浓度将超过2000ppm,地球将不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

另外,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原因也是人们破坏植被的因素,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但是由于人类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有稳定的碳循环,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利用减少,导致二氧化碳急剧增加。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强,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的一百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5℃。

全球气温变化

要知道0.5℃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会加速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更严重的会引发大规模疫情。随着我们对资源需求的增加,有学者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上升4℃的可能性有一半。

届时,我们将面临一场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而现在这场危机已经成型,科学家们发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警告。

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

历史上一共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都几乎消灭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物种,但总有那么几种生命能够悄悄地坚持下去,完成生命的延续。

物种灭绝概率

第一次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事件,奥陶纪为古生代第二纪。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繁盛繁盛,这次灭绝导致80-85%物种灭绝,对不同生物的科、属造成严重影响。

专家推测,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球气温下降。寒冷的环境使生物无法很好地适应,导致灭绝;情况是,来自一颗老化恒星爆炸的伽马射线风暴,大大减少了浮游生物的数量并扰乱了食物链,而伽马射线扰乱了空气重排成有毒气体,形成了灾难。

奥陶纪生物大爆发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物大灭绝,都是由火山爆发引起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使得78%的海洋生物灭绝,火山喷发形成的超级羽流灭绝事件。

丰富的地下岩浆不知为何脱离了外核,从地底喷涌而出,形成了这场灾难,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灾难。

第三次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是最惨烈的大灭绝,造成95%的灭绝,其中海洋生物几乎全部灭绝,98%的海洋生物灭绝。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成因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其他两次不同的是,它是由于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造成的具有副作用的灾难。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恐龙灭绝时期。地球上曾经最强大的种族被陨石毁灭,造成这场灾难目前最可信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灾难。

科学家预测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影响不亚于前五次。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吗?

小行星撞击地球

如何预防?

知道了引发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诱因后,我们就可以从最根本的原因入手,寻找解决之道。温室效应是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它可以使地球保持在更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范围内。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超标应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不应超过全球碳循环上限,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来减少碳排放,减少使用矿产资源,寻找替代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年浓度的增加。

其次,我们还需要保护森林和其他植被。森林是地球之肺。它们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如果森林越多,二氧化碳就会越少。因此,对于那些被我们破坏的绿地,我们要恢复它原来的植被,除了要种植更多的树木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控制温室效应,恢复到正常水平。

保护森林

结论

地球只有一个,未来我们可能会找到第二个、第三个“地球”。但无论如何,养活我们的是母亲。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同时,保护地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科学家的警告是提醒我们要重视全球变暖的问题,否则我们将失去唯一的家园,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会毁灭自己。

延缓全球变暖的步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