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丨最美诗歌·第42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语vers 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丨最美诗歌·第42期

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丨最美诗歌·第42期

2023-08-12 0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牧神:

林泽的仙女们,我愿她们永生。

多么清楚

她们轻而谈的肉色在空气中飞舞,

空气却睡意丛生。

莫非我爱的是个梦?

我的疑问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

终结于无数细枝,而仍是真的树林,

证明孤独的我献给了我自身——

唉!一束祝捷玫瑰的理想的假象。

让咱们想想……

也许你品评的女性形象

只不过活生生画出了你虚妄的心愿!

牧神哪,幻象从最纯净的一位水仙

又蓝又冷的眼中象泪泉般涌流,

与她对照的另一位却叹息不休,

你觉得宛如夏日拂过你羊毛上的和风?

不,没有这事!在寂静而困倦的昏晕中,

凉爽的清晨如欲抗拒,即被暑气窒息,

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

把和弦洒向树丛;那仅有的风

迅疾地从双管芦笛往外吹送,

在它化作一场旱雨洒遍笛音之前,

沿着连皱纹也不动弹的地平线,

这股看得见的、人工的灵感之气,

这仅有的风,静静地重回天庭而去。

啊,西西里之岸,幽静的泽国,

被我的虚荣和骄阳之火争先掠夺,

你在盛开的火花下默认了,请你作证:

“正当我在此地割取空心的芦梗

“并用天才把它驯化,远方的青翠

‘闪耀着金碧光辉,把葡萄藤献给泉水,

“那儿波动着一片动物的白色,准备休息,

一听到芦笛诞生的前奏曲悠然响起,

惊飞了一群天鹅——不!是仙女们仓皇逃奔

“或潜入水中……”

一切都烧烤得昏昏沉沉,

看不清追求者一心渴望了那么多姻缘

凭什么本领,竟能全部逃散不见

于是我只有品味初次的热情,挺身站直,

在古老的光流照耀下形单影只,

百合花呀!你们当中有最纯真的一朵。

除此甜味,她们的唇什么也没有传播,

除了那柔声低语保证着背信的吻。

我的胸口(作证的处女)可以证明:

那儿有尊严的牙留下的神秘的伤处,

可是,罢了!这样的奥秘向谁倾诉?

只有吐露给向天吹奏的双管芦笛,

它把脸上的惶惑之情转向它自己,

在久久的独奏中入梦,梦见咱俩一同

假装害羞来把周围的美色逗弄,

让美和我们轻信的歌互相躲闪;

让曲调悠扬如同歌唱爱情一般,

从惯常的梦中,那纯洁的腰和背——

我闭着双眼,眼神却把它紧紧追随——

让那条响亮、虚幻、单调的线就此消逝。

啊,狡诈的芦笛,逃遁的乐器,试试!

你快重新扬花,在你等待我的湖上!

我以嘈杂而自豪,要把女神久久宣扬;

还要用偶像崇拜的画笔和色彩

再次从她们的影子上除去裙带。

于是,当我把葡萄里的光明吸干,

为了把我假装排除的遗憾驱散,

我嘲笑这夏日炎灸的天,向它举起

一串空葡萄,往发亮的葡萄皮里吹气,

一心贪醉,我透视它们直到傍晚。

哦,林泽的仙女,让我们把变幻的回忆吹圆:

“我的眼穿透苇丛,射向仙女的颈项,

“当她们把自己的灼热浸入波浪,

“把一声怒叫向森林的上空掷去,

“于是她们秀发如波的辉煌之浴

“隐人了碧玉的颤栗和宝石的闪光!

“我赶来了;啊,我看见在我脚旁

“两位仙女(因分身为二的忧戚而憔悴)

“在冒险的手臂互相交织间熟睡;

“我没解开她们的拥抱,一把攫取了她们,

“奔进这被轻薄之影憎恨的灌木休,

“这儿,玫瑰在太阳里汲干全部芳香,

“这儿,我们的嬉戏能与燃烧的白昼相象。”

我崇拜你,处女们的怒火,啊,欢乐——

羞怯的坎乐来自神圣而赤裸的重荷,

她们滑脱,把我着火的嘴唇逃避,

嘴唇如颤抖的闪电!痛饮肉体秘密的战栗:

从无情的她的脚,到羞怯的她的心,

沾湿了的纯洁同时抛弃了她们,——

不知那是狂热的泪,还是无动于衷的露?

“当我快活地征服了背叛的恐怖,

“我的罪孽是解开了两位女神 。

纠缠得难分难解的丛丛的吻;

“当我刚想要把一朵欢笑之火

“藏进一位女神幸福的起伏之波,

(同时用一个手指照看着另一位——

“那个没泛起红晕的天真的妹妹,

“想让姐组的激情也染红她的白羽,)

“谁料到,我的双臂因昏晕之死而发虚,

“我的猎获物竟突然挣脱,不告而别,

“薄情的,毫不怜悯我因之而醉的呜咽。”

随她去吧!别人还会把我引向福气,

把她们的辫子和我头上的羊角系在一起。

你知道,我的激情已熟透而绛红,

每个石榴都会爆裂并作蜜蜂之嗡嗡,

我们的血钟情于那把它俘虏的人,

为愿望的永恒之蜂群而奔流滚滚。

当这片森林染成了金色和灰色,

枯叶之间升起一片节日的狂热:

埃特纳火山!维纳斯恰恰是来把你寻访,

她真诚的脚跟踏上你的火热的岩浆,

伤心的梦雷鸣不止,而其火焰渐渐消失。

我捉住了仙后!

逃不掉的惩罚……

不,只是,

沉重的躯体和空无一语的心灵

慢慢地屈服于中午高傲的寂静。

无能为力,咱该在焦渴的沙滩上躺下.

赶快睡去,而忘却亵渎神明的蠢话,

我还爱张着嘴,朝向葡萄酒的万应之星!

别了,仙女们;我还会看见你们化成的影。

▎最美诗人

马拉美画像(马奈画)

斯特芳·马拉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1876年作品《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此后,斯特芳·马拉美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这里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与阿蒂尔·兰波、保尔·魏尔伦同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牧神的午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一首长诗,运用诗剧的方式描写了希腊神话里面的一个特殊的神——牧神潘。牧神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业之神,羊角鱼身,相貌非常丑陋,星座中的摩羯座就是他的化身。这首长诗是以牧神的第一人称口吻展开内容,情节主线是牧神潘追求仙女西林克斯的故事,诗歌初一看很像古希腊神话题材抒情诗,情节是神话故事,线性叙述的手法,独幕剧式的人物设定都使得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古典色彩。牧神潘因对仙女西林克斯怀着强烈的爱,但畏惧追求仙女会遭到神律处罚而畏畏缩缩,仙女西林克斯美貌异常,但对潘冷若冰霜,为了躲避潘的示爱不惜化作芦苇,潘无法得到西林克斯的爱,只好吹起芦笛。而潘的笛音在后世被认为是带有极端美感的魅惑之音。但这首诗歌和古希腊神话题材抒情诗不同的是它要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唯美的神话故事,诗歌主干其实借用神话来表达作者的美学观和借用是牧神潘的心理来表现人性,马拉美透过牧神视角来表现其对仙女西林克斯的爱欲和其交织着爱,自卑,和恐惧的复杂心理。

这个故事描述的情节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它更像是把美的诞生用神话来诠释,牧神之笛是美的象征,而对爱的追求和矛盾是其诞生的原因。在表现美的诞生这个主题下,是马拉美对牧神心理的深入刻画,这首长诗同时也是一首出色的心理题材诗歌,马拉美的牧神并不像中世纪的基督教神祗那样神圣伟岸,而充满了人性的缺点和猥琐。牧神的自卑,对色欲的渴望,焦虑,对拒绝和惩罚的恐惧在诗歌中有深入表现。

马拉美对心理的刻画完全是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而毫无古典主义的崇神背景,而按照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理论,艺术所追求的美,本身就源于人的性欲,这从现代心理学角度阐释艺术本质的理论和马拉美这首诗歌中对美的成因的看法不谋而合。因而这首诗歌从这个意义上也是一首披着古典外衣阐述现代美学思想,运用象征主义技巧,而表现普遍人性和心理的大作。如此复杂而丰富的技巧集与一体形成的这首长诗,其在文化价值上的意义是巨大的。这首长诗写于17世纪晚期,对于马拉美而言也是他的晚期作品,这一时期是西方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之初,欧洲文明突飞猛进,文艺复兴的余波造成了欧洲的文化界皆以熟识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荣,马拉美这样的文化人自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但和贵族们附庸风雅而学点希腊罗马不同。

马拉美是真正了解这些文化内容,和马拉美同期的诗人叶芝,雪莱也是如此,叶芝的《丽达与天鹅》虽然也是取材希腊神话,但其实是描写强奸和性行为,但英国上流社会的附庸风雅的人们也当作唯美抒情诗来欣赏,这是一种讽刺。马拉美这首诗歌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讽刺,马拉美并不是写一个唯美的故事,他虽然要用神话表现美学概念,但内容上却是刻画牧神的丑而非美,这种反神性而立足对真实人性的刻画的手法其实是马拉美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但不出所料,这首诗歌一发表立即被推崇希腊文化而附庸风雅的上流社会人士们热捧,有希腊,有神祗,有仙女,难道不是唯美故事吗?这一点很难说清。不管怎么说,它还是被误读而火爆起来了,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表现神话题材的唯美诗,这是这首诗歌的幸运,也是它里面隐藏的一个玩笑。他的创作者是聪明的,马拉美知道,只有这种设置才能既迎合庸俗人们的爱美心理,而又不至于让作品落入庸俗。

马拉美在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内心独白,而这首诗歌的细节又非常之多,形成一种主观视角,繁缛而丰富的文风,这是马拉美在象征主义手法上的一种创新,这种风格充满了氛围感,它所表现的空灵而梦幻的背景环境后来为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所推崇,因而创作了弦乐组曲《牧神的午后》。这首诗歌也因它丰富的内涵,表面的大量文艺元素的运用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美学思想而成为马拉美的代表性作品。

▎听你的话

在所有声音当中,唯有你的声音独特而纯粹,最美诗歌一直在寻找具有个性化高辨识度的嗓音。每晚十点至明晚五点之间,不妨将你的朗诵作品(请参照明日预告中给定的诗歌作品素材)发给我,传递最美朗诵的魅力,我想听你的话活下去。

▎最美音乐

《牧神的午后》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的午后》启发而写的。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

作品描述了夏日午后的森林中,牧神的突然出现使刚刚出浴的女神惊惶逃去。牧神捧着女神遗下的纱巾,绮思无限。

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片段1),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在剧场观看演出,人们通常是用掌声或沉默来表达自己的评判。可有一部作品,它在首演时,却体验到了“鸦雀无声”、“高声痛斥”、“掌声雷动”、“愤然离席”的全部炎凉,这部作品就是《牧神的午后》(1894年,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

《牧神的午后》在巴黎首演。当长笛吹出开头的主题后,全场便鸦雀无声——直到全曲结束。可是乐曲刚一结束,人们便爆发出了难以形容的喧哗——掌声、欢呼声、抗议声此伏彼起。

乐曲不单音响效果朦胧飘忽,曲式结构上也因乐句与乐句间的交炽融汇难以锐意区分。德彪西有强烈的反古典主义思维,他曾在一音乐会中听到奏鸣曲式发展部时因已知音乐的去向而毅然离开会场。全曲找不到古典手法中常用的整句或整段的重复及主题的发展和变奏,但我们着能感觉到主题的多个版本在没有清晰陈述下不知不觉间出现了。具最少争议性的分段法是以旋律性较强的五个位置作为参照点:第1、37、55、79及94小节,当中第37与55小节带出了两个较原主题有稍大起伏的旋律。

为何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名字永远与‘印象派’一词放在一起呢?那就要从他于1894年完成的化表作‘牧神之午后’说起。首先德彪西在世的年代 (1862-1918)正是法国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冲突最深的时期,而且法国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奥文化扩大其在欧洲影响圈子的趋势。画家莫奈 (ClaudeMonet)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的名画‘日出印象’引发出一系列被命名为‘印象派’的创作潮流。印象派画家丢弃浪漫主义所追求的浮夸,不再以绘画人物作为中心思想,而是对光线、原始色调、大自然事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作平实的描绘。与此同时在文字艺术界中也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诗人(Symbolist),他们以自由诗节格式抽象地将各样事物或事件所代表的意思以提示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也注重文字的声音或从文字中诱发对声音的联想,并渴求语言能拥有本来只属于音乐的抽象而不直接的特质。

德彪西并不是以马拉美的诗作为歌词配上声乐的演唱,而是用音乐自由地解说其美丽的诗意。这不是说乐曲就是这份‘美’的总结,而是音乐把一幕接一幕的图画及牧神的梦幻带到听众的思维中。马拉美在听完乐曲的首演后赞赏地写道:‘你对“牧神午后”的音乐图解除了用技巧、微恙和丰饶延伸诗意到更具怀恋之情和更美的光线中外,没有任何与原诗不协和之处。’

德彪西对音色选择和横向的配搭也受到印象派绘画风格中色彩随光谱慢慢转移的手法所影响:常把旋律线条或伴奏织体从一种乐器声音慢慢过渡到另一种相类似的乐器音色中。此曲以丰富的木管乐线条为主,辅以两架竖琴精致的音色和弦乐居次要地位的衬托。最令人难忘的是乐曲起首长笛独奏的主题 (例37.1),它除了有诗中字词的联系外(词中曾提及长笛和管子,而全诗首句为‘那些仙女呀,真想她们能永远这样’),乐句在音域、调性和节奏上都别具新意。音乐学家 (PaulGriffiths) 曾断言这乐句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纪元的起点。

德彪西所处的年代也是根深蒂固的‘大小二调’调式基础开始被动摇的时期,而德彪西也是刻意打破这种较为德国化格律的先锋。音乐对他来说没有大调与小调之分,因为和声的选配全凭美的感觉而不是为了用和声的功能来确立调性,而调号或调性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给予别人特殊暗示的手段。自由应用平行和弦进行和全音音阶的广泛应用也成了德彪西印象手法的标记。全音音阶把一个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六节,当中因没有半音的出现而避色倾向任何一调,而且三全音音程 (tritone)也轻易地藏身其中使调性更觉模糊。起首两小节的旋律正是巧妙地用半音填满了升C与G这个三全音音程的空间。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为你写诗

为了回馈更多投稿给最美诗歌朗诵作品的粉丝们,小编会在每周投递的所有声音中(邮箱[email protected],作品格式最好MP3,大小不超过30M)挑选最美最优质的声音,以手写信的形式,写在明信片上,邮寄给我亲爱的小伙伴,是你们让最美诗歌的明天更美丽!另外,如有最美诗歌的小伙伴想把自己的原创诗歌投给最美诗歌,请加小编微信Vini17或直接发送邮箱。

▎明日预告

明晚10点(8月11日),为你推荐保罗·策兰的最美诗歌《花冠》。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最美诗歌」制作团队 出 品 人 :生为初陌 总 编 辑 :尼 采 本期责编:兰 波 音乐编辑:笑 笑 本期校对:潘 安

▼ 点击"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精选诗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