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第10期|读罗翔《圆圈正义》有感:开启对法律的第一步思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学罗翔老师名言有哪些 沉思录|第10期|读罗翔《圆圈正义》有感:开启对法律的第一步思索

沉思录|第10期|读罗翔《圆圈正义》有感:开启对法律的第一步思索

2024-07-12 04: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罗翔老师的两本著作《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和《法治的细节》一直蝉联社科类书籍排行榜的前几名,其实我注意到这两本书很久了,但是我一直不太敢读,毕竟自己不是法律专业的,害怕自己读不懂。但当我尝试着翻开这本书并且读了几页以后,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

 

先来聊聊本书的书名吧:《圆圈正义》。一开始,我对这个名字感到挺困惑的,什么叫圆圈正义呢?但是在读完本书后,我发现其实整本书的主旨都是围绕着“圆圈”这个概念所展开的。在现实中, 无论我们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 但“圆”这个概念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把“圆”看成一种关于正义的隐喻, 那么每一个画“圈”的决定都是一种与正义有关的追求。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尽心竭力, 即使正义仍然遥遥无期, 我们也依然心存盼望。我们一时会感到灰心, 但我们永远不会绝望,就像我们虽然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圈,但圆圈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觉得不光可以把正义比如完美的圆圈,平等、自由、善、美、这些东西,这些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议题它们其实都是完美的圆圈,即使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画出来,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的法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本以法学为中心点所延伸开来的罗翔老师对很多事物的思考。他在里面探讨了很多热点案件,比如:雷洋案、杭州保姆纵火案、儿童和女性性侵案等。对于这些案件,罗翔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对事件背后所涉及到的司法判决的一些讨论和建议。一些人们争论已久的话题,比如:死刑应不应该废除?安乐死是合理的吗?罗翔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与依据,也解答了我曾经的一些困惑,比如:为什么恶贯满盈的坏人都有律师为他辩护呢?难道那些律师的良心被狗吃了吗?为什么会有无罪推定这一模式?在这本书中,我也听到了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死刑竟然是对罪犯的尊重?

 

除了法学与案件,他还展开了对于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命题的讨论,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人民需要思想自由吗?自由言论的边界在哪里?法治社会的判断标准有哪些?你是相对主义者吗?

 

说到相对主义,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比如,在看《三体》的时候,我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立场,总觉得谁说的都好有道理啊。但罗翔老师却认为相对主义其实不太可取。“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这是我曾经认为的,但罗翔老师却认为这是错的:“相对主义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对错,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这个世界一切的败坏, 根源都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让人完全失去了批判罪恶的能力。如果没有绝对对错, 那么吃人也就只是一种口味问题, 杀人也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

 

除开这些重大议题,罗翔老师也展开了对于爱的命题的思考,这里的爱指的是广义上的爱:比如自恋的爱、对他人的爱、选择爱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人?先看这样一段话:

 

“一旦我占有了她, 一种有弹性的力量会突然又把我弹回到 (妻子) 凯米蕾身边, 有时我感到我追求这些女人, 仅仅是为了弹回到妻子身边时那美妙的一瞬 (这一瞬充满温柔、渴望和谦卑), 随着每一次新的不忠, 我反而越来越爱她了。”读完这段话,你是什么感觉呢?正是这种没有拘束的自由和无视真相的虚伪, 让我们变得异常轻松, 因为一切责任都被消解。

在书中,罗翔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聊到了伪善这个名词,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个人在海边, 看到世界是那么美好, 落日辉煌, 他感动得流下了第一滴泪。接着他被自己流出的第一滴泪感动, 流出了第二滴眼泪。他感动于自己的感动——我居然如此与众不凡, 远超庸俗的众人, 可以因落日余晖而感动。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我们很容易陷入第二滴眼泪的试探,虚荣会再一次将我们带进荒诞的深渊。

 

第二个故事是:人之所以恐惧, 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害怕。我们越想按照既定的计划来规划时间, 我们就越会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生怨恨。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动安排来表达爱心, 如有空时探访孤儿院, 得闲时做做义工,但是我们不愿意未经规划地表达爱心。然而, 后者也许更加重要。

 

在读这两段话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恐惧,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在被人窥探。以上这两种想法其实我都有过。在这本书中,罗翔老师以极其真实的、坦诚的态度来剖析他自己,将一个在人性上有着诸多缺陷的不完满的人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在书中多次说自己是虚伪的,是伪善的。而且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这种虚伪。很多例子说出来甚至会引发争议。比如他之前在人行天桥上碰到了一位需要法律援助、哭诉无门的老太太,面对这样一个人,他诚实地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他首先感到的是厌恶与恐惧,随后而来的才是感到同情。即使在跟老太太相处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表明自己法律从业者的身份,没有表明自己其实是可以给到对方一些法律援助的。这样的例子他举了很多,说实话,我挺佩服他的这种坦诚的。别说我没有他这样的名气与地位了,即使是身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也不具备他的这种敢于袒露全部的自己的这种勇气。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热血、理想化、颇具正义感的青年,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要去从事记者、新闻、法律这些可以真真正正帮助到人们的职业,因为我知道这些代表着正义的行业里,相比美好的彩色或许更多的是灰色,而我无力承担这种灰度的痛苦,于是我干脆避开,以免让理想化的自己受伤,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伪善。我可能也会说自己是伪善的,但我不会事无巨细地去举那些自己人生中不太光彩的例子来佐证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当我说出来自己是伪善的时候,我又有了一种感动于自己是如此真实的人的伪善。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罗翔老师进行了对于人的存在的讨论:在这个所有的意义都已被消解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里的生存指的是:当启蒙运动的理性的光辉取代了中世纪黑暗的宗教信仰、当二十世纪冷酷的资本主义取代了曾带给人无数希望的理性主义,家庭、婚姻、甚至亲情的意义都越来越虚弱,作为原子化的一个个的我们,我们的灵魂又该去往哪里呢?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回不去的家乡,他用了一种极其诗意的语言来表达:

 

“我们想念家乡, 因为我们认为, 家乡能让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休息, 能让漂泊的心灵停泊靠岸, 能够享受久违的亲情, 能够重温年少时的单纯美好。总之, 家乡是一个美丽温暖的地方, 是一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地方, 在那里, 有我们美好的记忆, 有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亲人。然而, 想象中的家乡与现实的家乡并不一样。当你回到家乡, 你会发现它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无数曾经魂牵梦萦的旧地, 在你重游之时, 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 美好的感觉不过自欺欺人。回家本来是想放松休息、享受亲情, 无奈各种人情往来、聚会应酬, 各种炫耀攀比, 甚至与亲人的矛盾冲突, 都会让你大失所望。很多人历经辛劳回到家乡, 却又希望马上能够离开。我们带着盼望而去, 却往往带着遗憾离开。我们本想家乡能够舒缓我们的压力, 却不料家乡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何时, 我们才能回到真正的家乡?

 

人们对家乡的爱慕也许只是人类对完满期待的一种投射, 这种完满的期待激荡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因着未达完满而有着一种深深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让我们一生躁动不安。每个人都有对无限完满的期待, 但世上一切都是有限的, 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是人生中一个莫大的冲突。“身世浮沉雨打萍”, 每一个未达完满之地的漂泊者都有这种或那种凄苦的体会, 如浮萍一般, 没有归宿。有人会不停地追名逐利, 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空虚; 有人会用爱情来证明人生的意义, 甚至不停地更换爱的对象, 换来的却是对爱情的绝望; 有人会放下一切, 试图通过旅游“暴走”、感悟自然来寻找灵魂的归宿, 但最终发现——自己永远在路上。只有当你真正经验到某种莫名的完满时刻, 那种满足与喜乐的充盈会让你心如止水。

那么, 如何来叙述这种完满的时刻呢? 这似乎是无法言说的。查尔斯·泰勒在其恢宏巨著《世俗时代》中告诉我们:也许存在这样的时刻, 当那些看似就要把我们拖垮的深度分歧、困惑、担忧和悲伤不知怎么就消解了, 或达成一致了,我们因此感到统一, 感到向前推进, 突然变得干劲十足和充满活力。我们最高远的志向和我们的生活活力以某种方式得以协调一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我们放弃了对完满之地的向往, 因为我们愿意在别处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如“促进我们日常幸福的事情, 以各种方式让人充实的事情, 或者对我们以为是善的事物有所贡献的事情”。当然, 最好是三者兼有, 比如: 我们努力去和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同时从事一个令我们感到满意的职业, 而且这职业明显对人类的福祉有所贡献。

 

但是, 我们依然不满足, 我们仍然想回家。因为, 那种对完满之地的期待如同磁极一样吸引着我们内心的磁针, 如果不聚焦于斯, 我们始终会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 我们在别处寻找到的意义终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深深的厌倦。甚至是怠惰,其表现是“无所信, 无所爱, 无所恨, 无所追寻, 生无所求, 仍旧活着的原因是因为死亦无所求”。 怠惰是“空虚灵魂之罪”, 它最擅长的形式就是用风风火火的身体行动来自我粉饰。我们用忙碌来对抗我们虚无的怠惰, 虽然我们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 忙碌本身就是心死的表现。”

 

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虚无吗?其实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我都会有这种感觉。比如,当我读到我国目前对当事人的判决与司法机关绩效考核直接挂钩的时候,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的内心突然涌起一股悲伤,我似乎有点明白了罗翔老师身上那种悲伤与迷惘的气质是从何而来的,我只不过是窥探到了一丁点法律的皮毛,那那些真正深入从事法律事业的胸怀正义的人们又该是什么感觉呢?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迫切的需要一些法律知识、法律科普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保障。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法律为什么要这样制定?它是基于什么原则?基于谁的立场?这本书可以带你开启对法学的第一步思考---从追问开始:人类为什么要有刑法?刑法的对象除了人还有谁?国家的刑法观有哪几种?我国目前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缺陷?为什么人人都说这是一个法治社会,为什么生在21世纪,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对打官司这些事儿避之不及呢?法家的幽灵为什么迟迟都没有散去?

 

有的时候,我感觉一本书似乎只为了表达一句话,只为了论证一个观点。但就是那个点,可以带给你触电的感觉,可以让你的灵魂为之一颤。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有很多个这样的点,即使是为了这些点,为了可以被引发出来的思考,这本书也是非常值得读的,推荐给大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