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生,活态保护:泉州金鱼巷、中山路再次示范全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泉州翡翠山庄城市改造 古城新生,活态保护:泉州金鱼巷、中山路再次示范全国

古城新生,活态保护:泉州金鱼巷、中山路再次示范全国

2024-07-17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的宣传,引导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正确方向,2019年10月,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2020年11月,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通过分组初评、大会复评、现场复核等方式,最终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32项,其中历史文化名城案例4例,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类案例9项(获得5个类别中3项以上提名的案例确定为综合类案例),历史文化街区单项类19项。

8月2日上午,住建部在北京举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新书发布会,由泉州古城办报送的泉州市的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入选,其中金鱼巷被评为街区综合类示范项目,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街区活化类示范项目。

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试点城市,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为“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试点项目。此前这两个项目已分别获得“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和二等奖。此次又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这继之前获得学术界认可后,再次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

为总结名城保护工作40年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路径、方法、经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方向引导,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201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征集工作。一共征集到19个省(市、区)47个城市推荐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案例共62个,其中历史文化名城类案例16个、历史文化街区类案例46个。经过科学的标准制定和多轮专家评选以及部分案例现场和材料复核,最终确定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32项。

在评选的基础上,2021年初,为了更好宣传、展示示范案例的实施效果和示范经验,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导下,专委会和中规院对征集的示范案例汇编成册,这些案例虽仅是我国大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的冰山一角,却也能够从多个方面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传承理论和方法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希望本书能够为引导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书目录

序一 王瑞珠

序二 吕舟

序三 王凯

第一章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综述

第二章 历史文化名城类示范案例

1 平遥历史文化名城

2 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3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4 青州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章 历史文化街区类示范案例

1 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2 泉州市金鱼巷

3 上海市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4 北京市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

5 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6 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7 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

8 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9 重庆市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

10 拉萨市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

11 北京市杨梅竹斜街

12 杭州市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13 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

14 北京市崇雍大街

15 广州市沙面历史文化街区

16 昆明市翠湖周边历史文化街区

17 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18 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19 扬州市东关历史文化街区

20 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

21 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22 上海市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

23 黄山市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西街壹号

24 昆明市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

25 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26 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27 北京市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

28 济南市历下区历史文化街区

附录 案例名称对照表

后记

金鱼巷微改造工程

区位图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府文庙西侧,与历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中路正交,东至文庙泮宫口,西至濠沟墘,北距泉州酒店仅100米。全长约270m。巷口最宽处10米,最窄处2-3米,是一条以居民生活为主的街巷。

2018年5月,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示范项目金鱼巷竣工。在维护原住民生活形态和对现有社区文化低冲击的前提下,金鱼巷微改造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立面整治、管线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绿化小品、城市家具布置等。其中路面铺装改造约1700平方米,风貌建筑外立面整治约3000米。

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及评审专家认为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在整体保护示范、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活化利用示范、创新技术方法和公共参与管理等5个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在保护传承方面具有综合示范作用。

整体保护示范: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展示原住民原真生活状态。

金鱼巷实景

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为基础,通过调研收集街巷、建筑、人文历史,多次走访街巷原住民,准确梳理了金鱼巷的历史沿革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地位。在微改造时去芜存菁,而不是一味复古,保留了从唐宋到民国乃至上个世纪时的各个历史空间、建筑元素、环境要素,甚至是缠绕在破壁的绿榕也得以保留,恢复了金鱼巷最初的模样。曾经紧闭冷落的宅门渐次被打开,冷清的街巷再次变得市井热闹,走在金鱼巷,可以看到拿着相机拍照打卡的游客,更可以看到街头邻里的老居民聊家常场景。

整体保护示范:整体保护前提下,以“微创手术”的形式进行街区更新。

 

金鱼巷实景

“微创手术”不是只对细枝末节的微小改造,而是通过低冲击、微干扰的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微”入手,凝聚闽南建筑工艺精华,对老建筑及地面的修复大量运用旧砖瓦和旧石板,运用传统工艺对部分传统夯土墙,出砖入石墙体进行修复;部分墙体恢复了海蛎壳水洗石的风貌,这些“微”手法,在整个项目实施中,随处可见。巷子中有一处年久失修的围墙,仅做加固动作,未新增任何修饰动作,根据围墙两边现状性质做成具有新旧对比的泉州特色墙体展示窗,保留原有墙体的记忆,打造成金鱼巷的特色景点。

人居环境改善示范:以找准街巷原住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平衡点为前提,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增强原住民幸福感、获得感。

 

金鱼巷实景

改造后的金鱼巷管线全部下地,实行雨污分流,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线性排水沟,地下增设污水管线,极大改善环境质量,又提升街巷文化品质;对供电、供水设施进行升级,实现供水供电质量数量双提升,解决原本电力荷载能力不足问题;针对居民建筑裸露在外的水电表箱,统一用设计美观的箱罩花箱进行遮蔽处理,既减少安全隐患,又进一步增强美观效果;在巷内的犄角旮旯空间,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种植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树种,利用传统石头制马槽用来种植水生观赏植物,进一步丰富金鱼巷的绿化景观。

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在不改变居民的生活形态,不让街区的生活陷入“昏迷”状态的前提下,做细做足群众工作。

采用以俢代租形式修缮荒废老宅

在金鱼巷微改造前,项目组联合街道、社区组成入户工作小组,逐户与业主详细沟通改造事项;施工期间,工作小组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碰到的群众问题;有些荒废传统风貌建筑,修缮成了难题,政府引导民间力量,通过以修代租的形式修缮房屋,既有效解决荒废老宅修缮难题,又保证传统风貌建筑得以完好保存。

活化利用示范:通过举行文旅活动、引入文创业态、制定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计划等一系列活化动作,加大对老业态的扶持力度,古新并立,业态多元融合展现独街巷特气质。

金鱼巷内青年文艺活动 图源:泉州文旅

微改造后的金鱼巷,老居民仍在金鱼巷生活,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烟火气和人情味依然,居民生活所需的业态仍旧保留。以收储租赁等方式整合金鱼巷内7间店铺,植入新业态:邀请国际咖啡品鉴师主理咖啡文化学院及培训基地、咖啡孵化基地,引领咖啡业态向中高端发展,培训更多咖啡人才温润古城;开设“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空间,以“1+3”模式,即首月免费,后三个月低租金,供年轻人展示以古城为IP的文创产品;“古城南音阁”为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舞台,至少每周四次公益演出,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邂逅古老南音的空间。老的业态怡然自得,新的业态正编织着更多人的金鱼记忆。

创新技术方法:在金鱼巷试点紧密排布市政管网布置方式,为古城背街小巷市政设施改造探索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金鱼巷管综断面图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由于金鱼巷道路空间狭窄,宽度仅有三米左右,无法满足正常的雨污管道和电力通信管道的平行布置。因此,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巷内的管道布局采用了创新性的紧密布置。项目通过开挖一侧边沟作位排水沟,利用原有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最大化利用现有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同时,在街道另一侧将电力和通信管道紧密布置,减少开挖面积,避免对房屋基础造成影响。

公共参与和管理示范:试点实行“4+4”党员街巷长制模式,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

解释:通过4联,即联结资源、联盟商户、联动共治、联合服务,实现商业“兴”、人气“旺”、管理“优”、生活“乐”的目标。

建立以金鱼巷老住户为巷长的街巷管理服务团队,负责掌握小巷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商户、住户的问题,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居民参与小巷治理,实现共治共享。2020年疫情期间,为解决商户燃眉之急,实施“古城党建+红色金融”项目,把金融助理纳入街巷长管理服务团队,为街巷业态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19家商户办理相关金融业务118万元。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呈报-处理解决-评议反馈”的问题处理机制,定期召开街巷议事会、问题反馈会等,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实行“党员街巷长制”以来,金鱼巷共收集问题41个,目前已解决38个,解决率92.7%。

2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

泉州中山路 陈英杰拍摄

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全长约2.5公里,是泉州古城重要的南北通衢,项目先行实施中山中路段保护提升,北起钟楼,南至涂门街,全长约890米。中山路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其建筑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及评审专家认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在活化利用类方面值得推荐,做到了精准指引。该项目创新性地从传统“一层皮”式整治向街区纵深进行延伸,从建筑立面延伸至房屋,从街巷延伸至院落,从空间环境改善延伸到街道消防、排污、交通等一系列功能的完善与整治,以“绣花”功夫推动街巷微更新,切实提升老城居民的人居生活品质。同时,合理活化利用老建筑,推动街区业态升级,为街区注入持续的生命力,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整体保护,从“设计一条街巷”到“研究一座古城”。

小街大事,中山路作为泉州唯一贯通古城南北的功能主轴和交通主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沿街建筑的历史风貌上,也对古城的整体交通组织、市政系统、业态布局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项目站位区域,以建筑保护修缮为基础,同步开展古城范围的区域交通研究、市政专项规划、业态策划,构建风貌、交通、市政、功能四大支撑系统。明确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的精细化、可持续更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同时,强化立法保障,完善保护规划,正式施行《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制订《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泉州中山路片区保护与整治城市设计》《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图则》等街区保护修缮规范文件,将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

改善民生,从“提升U型面”到“提升凹型槽” 。

坚持以民生诉求为重要抓手,突破一层皮的惯用手法,将提升范围向纵深延续。一是参照老照片,采用“分层施策”方式,保留各类历史信息和细节特征,对建筑进行针对性提升;二是创新狭窄空间的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补足老城市政基础设施短板;三是充分利用骑楼吊顶空间设置隐蔽式的管线桥架,将原外挂的市政、消防管线进行隐蔽式迁移,恢复立面风貌,方便管线入户,消除裸露管线的火灾隐患;四是通过调整周边地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方式,示范进行“分时段步行化”改造,保障行人通行、休憩和活动空间。

重塑活力,从“空间修缮提升”到“文化传承活化”。

从中山路全段入手,提出“恢复、培植、点亮、活化”的四大业态提升策略,明确街区功能定位,提升街巷传统文化展示属性。以用促保,从完善准入机制、制定业态导则、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业态培育长效机制、重点业态突破等多方面发力,采取收储租赁、以修代租和资产移交等方式实施街区房产资源整合,利用修缮后的传统风貌建筑,开设各县(市、区)特色馆、复兴老字号与老记忆、展示泉州“非遗”传承、开展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活动,初步形成多元业态格局。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公益演出、泉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活动、“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传承古城文化历史,唤起人们心中的“古城情结”。 

红砖深巷,曲径通幽,骑楼、石板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图案。错落的几处古民居通透开阔,沿街巷开设的文创店、饮品店也不觉突兀……行走在泉州金鱼巷、中山路,踩着灰白的石板路,体验“老泉州”的生活日常,成为很多来泉州的游客难忘的记忆。

在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泉州将更加注重文化赋能,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去服务环湾高质量发展,助力实施“强产业、兴城市”的战略目标。在这座千年古城里,像金鱼巷、中山路这样得到“保护提升+活化利用”的古街巷不胜枚举。让我们恭喜泉州,以“古城新生”的活态保护模式,再次示范全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泉州古城”

原标题《恭喜泉州金鱼巷、中山路再次示范全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