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旁的小巷不足200米,滋养了一代代人文和医武名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泉州武术学院 西街旁的小巷不足200米,滋养了一代代人文和医武名家

西街旁的小巷不足200米,滋养了一代代人文和医武名家

2023-04-11 0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慧芬制图

🔼鲤城区档案馆内收藏的一张老地图,有“船斗巷”,即现在清军驿东段。(鲤城区档案馆供图)

安平沈氏 移入泉城分衍海外

“据记载,大约500年前,五世祖(长房)开始入驻泉州灵慈宫巷,繁衍子孙。”居住在清军驿64号的沈墨郁年届七旬,近年来,他与族人着手整理族谱。

据载,清军驿64号、48号、23号三户均为安平沈氏同宗,自沈氏十一世祖分衍清军驿。64号属十一世三房分支后裔,48号、23号属四房分支后裔,论辈分为“顶沈”“下沈”。64号沈墨郁与48号沈如瑜年龄相仿,辈分不同,两人属叔侄关系。

01

— “顶沈”:走出一位泉州四所中学校长 —

族谱明确记载的信息表明,沈墨郁曾曾祖父沈海筹为安平沈氏第十五代,经商致富,道光年间在清军驿置地安家。另据沈如瑜从先祖墓志铭获知,或最晚于清嘉庆,沈氏十三世卜居清军驿,已繁衍九世。

分支清军驿的沈氏一脉,既有移居香港、台湾省的;还有走出国门,在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繁衍生息的。根植于泉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家族成员致力民族文教事业。

沈鸿柏,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父为沈海筹长子沈廷献。1894年,沈鸿柏前往马来西亚襄助兄长鸿恩经商,后自立门户,从雇工垦荒到创办橡胶园、土产公司、印务公司,逐步发展成马六甲富商。身处海外,不忘家国,他曾担任同盟会马六甲分会主盟人(后改为支部长),被誉为“星马十大革命家”之一;积极发动其他华社侨领共同创办华文学校;创办马六甲第一份华文报《侨民周报》……

🔼在沈鸿柏创办的多所学校中,他的事迹仍激励着后人(沈墨义供图)

🔼沈鸿柏墓志铭(沈墨义供图)

沈鸿柏第六子沈慕羽,1913年出生于马六甲,为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争取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沈慕羽三次被捕入狱;他还是一位老报人和书法家,曾任马六甲《古城月报》总编辑,书法被誉为“马六甲沈体”;荣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奖,封赐拿督勋衔,一生赞誉无数。

沈鸿柏曾两次归国,包括1929年6月作为马六甲华侨代表回国参加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典礼;回国期间他都到清军驿老家寻根谒祖。近年来,沈慕羽后裔与祖籍地联系频繁。

沈墨郁长期在泉州培元中学担任历史教学,他说,从教之路自父亲沈翰奎开始。沈翰奎毕业于厦门大学,先到泉州培元中学任教,后调动到泉州一中直至退休。沈墨郁四弟沈墨同毕业于泉州一中,被厦门大学外文系录取,1982年获派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上个世纪90年代旅居香港经商。

沈墨郁长兄沈墨彻曾任泉州4所中学(北峰中学、东海中学、北师大泉州附中、泉州三中)校长。沈墨彻热爱一线教学,1990年,他辞去东海中学校长职务,到泉州五中当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后任年段长、教研组长,2004年调任北师大泉州附中当校长;2007年,沈墨彻出任泉州三中校长直至退休。沈墨彻儿子也坚守三尺讲台,现为泉州五中老师。

🔼沈墨彻(后排左二)、沈墨郁兄弟(后排左一)在马来西亚与沈鸿柏后人相聚

02

— “下沈”:参与《汉语大词典》编纂 —

重视教育和传统文化,“顶沈”与“下沈”两家培育出深厚的人文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两家近五代人共23名教师,分别在小学、中学、大学执教,获得泉州市政府授予“教育世家”荣誉称号。沈如瑜介绍,曾祖父、曾祖伯公在清军驿开设私塾授学也兼行医,家族多有从事教育者。沈如瑜祖父沈汲在泉中中学(泉州六中的前身)任教,长期担任总务处处长;父亲沈寅生为泉州六中语文教师,担任泉州市校际语文教研组组长长达十几年;沈如瑜的大姑、姑丈、二哥、二嫂、弟弟、弟媳均为教师;23号沈景高已年过九旬,昔年任教泉州开元慈儿院;沈鸿柏当年多方奔走为慈儿院筹募创办经费。

诗书传家久,深耕文化田。1975年,我国立项编纂《汉语大词典》,该语言工具书的出版堪称中国辞书出版史上的壮举。晋江地区成立编写组有11名成员,沈寅生、沈翰奎二人参与编写任务,历时8年,反复推敲考证词源、释义,编纂词条五百余条。

🔼《汉语大辞典》,泉州市图书馆藏书。(黄艺芬 许丹妮 /摄)

沈如瑜叔叔沈继生,在泉州出版《弘一大师全集》(下文简称《全集》)时担任副主编,曾任晋江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泉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的郑国权专门撰文,赞其“六年中呕心沥血”“是第一功臣”。

沈继生从事过新闻、教育行业,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拔擢到省文化厅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被视为泉州地方文化的代表和顾问。1986年,出版《全集》的倡议者陈珍珍居士筹款之余,“即函请对弘公素有研究的沈继生先生主持编辑工作。”沈继生时年64岁,经历过人生坎坷,对大师充满虔诚心,研究有素。《全集》编辑部设于开元寺僧房,沈继生不计报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1997年8月,沈继生参加台湾第二届弘一大师德学会议。(沈如瑜 提供)

《全集》编纂期间,沈如瑜在工作之余随叔叔沈继生辗转省内多地,义务翻拍弘一大师相关资料。

🔼《弘一大师全集》,泉州市图书馆藏书。(黄艺芬 许丹妮 /摄)

开元寺医武名家 迁居而来

随着泉州城市发展变迁,除“顶沈”“下沈”于此聚族而居,清军驿日渐人烟阜盛,不仅有“园丁之家”——该巷8号、25号为泉州六中教职工宿舍楼;也有医药之家后裔,由泉州开元寺迁居而来。

01

— 医药之家:行医济世有神粬 打城戏班他有份 —

清军驿16号与相邻的裴巷65号,三兄弟均为开元寺“泉水”药铺朱家后人,1965年迁居于此。

🔼制药离不开水,“泉水”“秋水轩”药铺在开元寺内均有水井,迁居清军驿的住宅均得水井补偿。图一:清军驿16号水井,刻有“饮水思源”字样。图二清军驿18号水井,仍在使用。(黄艺芬、许丹妮 摄)

朱慨铭住在清军驿16号。据他回忆,公私合营之后,父亲朱武丁进入泉州制药厂当财务,早年家中保存的药学典籍、印制神曲茶饼的木模以及药罐,后来均已遗失,只留下药铺牌匾。

🔼朱慨铭家中保存的药铺牌匾

朱家“泉水”药铺与住宅以前均在开元寺内,位于如今弘一法师纪念馆门口与大雄宝殿东走廊之间。朱慨铭曾祖父法名超尘,开设泉水药铺,研制神粬,行医,还创办打城戏班。据载,光绪十七年,泉州开元寺僧人超尘和圆明组建僧道合伙的“大开元”打城戏班,作半职业性演出。朱慨铭记得,父亲在世时,被誉为“闽南猴王”的打城戏表演艺术家曾火成经常来家里做客。

🔼开元寺东壁龙眼(二代)(黄艺芬 许丹妮/摄)

“泉水”药铺原址,现存两棵二代东璧龙眼树及其他品种龙眼树若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每年夏季龙眼成熟时,朱家聘请工人帮忙采摘,因品种好,曾卖到十几元钱/斤,还有人预订寄到外地。丰年产量约1000斤,年收入上万元。

清军驿18号居民由开元寺 “秋水轩”药铺相关人员迁居而来。“秋水轩”药铺所在位置,即今开元寺东塔西侧,天王殿东侧,沿西街。开元寺内早年曾有三家药铺,“泉水”“秋水轩”“丹水”。上世纪50年代,“泉水”“秋水轩”药铺均参加公私合营的泉州制药厂。

泉州中侨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白汶介绍,泉州中侨药业有限公司由“老范志万应神曲”“开元秋水轩药庄”“泉州新中制药庄”等私营药厂(铺)于1954年公私合营组建而成,后改制国营企业。据了解,“泉水”药铺和“秋水轩”药庄均有生产经营人员进入中侨制药厂工作,秋水健脾散等药品为中侨制药厂知名品牌,遗憾的是暂无“泉水”药铺相关资料。

02

— 开元口医馆:“泉州铁汉”有柔情 —

清军驿21号,现住有西街“国医汉龙堂”创办人刘振宗女儿刘敏丽、女婿蔡国元一家。“国医汉龙堂”位于西街186号,开元寺西塔沿西街一侧,后门可通开元寺。蔡国元年近八旬,1965年迁居清军驿。

🔼“国医汉龙堂”位于西街186号,隔壁是鹏山堂青草药铺,右侧是泉州开元寺东塔。照片为2002年8月,拆迁前所拍。(陈丽瑞 提供)

🔼“国医汉龙堂”位于西街186号,刘振宗四儿子刘敏河、陈丽瑞夫妇俩继承医馆。照片为2002年8月,拆迁前所拍。(陈丽瑞 提供)

《福建武术人物志》记载,刘振宗9岁拜五祖拳名师刘鹏山为师,学练五祖拳械、硬气功、内劲桩功及风伤接骨。20世纪40年代在泉州及尤溪传授五祖拳及行医,并注册医馆“汉龙堂”。1948年代表工商联参加晋江行政公署组织的武术大赛,荣获“泉州铁汉”的称呼。1953年,再次参加武术大赛,荣获“铜头铁肚”的称号。1981年组织创办泉州开元武术训练点,并担任总教练。多年来积极参加海内外武术交流活动直至去世。

🔼“汉龙堂”牌匾(陈丽瑞 提供)

🔼刘振宗表演武术(林国安 提供)

🔼刘振宗四子刘敏河在开元寺藏经阁西侧练功(陈丽瑞 提供)

🔼2006年8月10日,刘振宗义子林国安在开元寺西塔下表演“铁头断条石”(林国安 提供)

刘振宗义子林国安介绍,泉州武术界有旧称“三山五龙”,“五龙”之一即指师父“汉龙”刘振宗。林国安仍记得师父的教诲:打人不算本事,医术给武夫配眼睛,学武也学医,才能拳出“有道”。刘敏丽儿子蔡宏文记得,小時候每天早上4点半就要到开元寺跟着外公练马步和三战,一直练到小学六年级。

如今,刘振宗创办的医馆和医术由四儿媳陈丽瑞继承,主治“移轮正骨、风湿关节、推拿按摩、腰腿酸痛”等。

🔼小巷历经风雨,人文荟萃。(王柏峰/摄)

🔼小巷人家,留下多少人文景观。(王柏峰/摄)

“市井人烟,喜怒哀乐是生活。”

清军驿长不足200米,虽无名物胜迹,

却有8口以上古井,

滋养了小巷一代代人文和俊杰。

往期链接

兄弟进士、国术名家、爱国学子...这条小巷不长却名人辈出 “氤氲烟气现古井”的奇观,原来就在这里 泉州大学,曾经就在这条巷子里 在古代,这里曾被认为是泉州古城的最高点 弘一法师为他亲笔赠字,梅石路里藏传奇 你知道“梅石开,状元来”的传说吗? 见证商业传奇,齐聚昔日百货领军人物,中山路上这条巷子不简单 这条巷子里,曾走出一对同时高中进士的兄弟 这条巷中的百年学堂,走出两位著名大学的校长 巷内有巷,古城这条巷子等你来探索! 二三十米小巷里,走出了一位我国著名作曲家 俞大猷的都督第,曾经就在泉州这条巷子里 泉州的千年文脉,就在这条巷子里延续... 开元寺的麒麟壁,就是从这迁徙而来 中山中路上,有一条米粉巷 巴金昔日的故居,原来就在泉州这条巷子里 这条巷子里的放排厝,或为泉州古城里唯一遗存... 这条巷子里,竟然有这么多的码头文化... 泉州最“好吃”的巷子,藏着这么多古迹... 神奇的“母猪祭”传说就是从这条巷子里来的...... 这条巷子里,曾经有一座千人座位的电影院 巷遇:指挥巷 巷遇:大隘门 巷遇:寮仔街 近百年前,中山路为它绕了个道

︿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文字 ▏黄艺芬 许丹妮(实习生)

视频 ▏苏维斯 陈晓坤

配音 ▏吴晶晶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连建平、陈乐怀、林思克、许诗怡、沈墨郁、沈如瑜、朱慨铭、蔡宏文、陈丽瑞、林国安、刘宏斌、陈白汶、尤建人、黄建泉、李玲玲、新春社区等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