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油纸伞实用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11-04 1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聊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

油纸伞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朝鲜、越南、泰国、日本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油纸伞也演化出了许多富有特点的中国文化。

相信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均以为来自苏杭,好象只有苏州和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在我国古代大江南北是最普遍的传统日用雨具,这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

那么伞起源于何时?

据传,伞最初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桑“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不过当时由于其价格昂贵,古时候老百姓雨天只能戴斗笠或穿蓑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的历史由来 #了不起的非遗#_腾讯视频

那么伞是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伞在先秦时期一直是一种贵重用具,孔子当年就为没伞而尴尬。据《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无盖。”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连把雨伞也没有,门人建议孔子去向其弟子卜商(子夏)借把伞,但孔子担心弟子不借,拒绝了,因为子夏太吝啬。

一直到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宋苏轼《渔父》诗中也称:“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从苏轼的诗中来看,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还有用蒲草编的,即所谓“蒻笠”。

后来在唐宋时期民间才开始广泛使用纸伞。据宋陶穀《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起来,南唐后主李煜戏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即所谓“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的。

古人如何制作油纸伞?

说到油纸伞制作工艺,其制作过程特别复杂,几乎都是手工完成,据说有二十七道半,我们大致说一下。

首先就是号竹:也就是挑选竹子,做伞骨,其中的技术包括浸泡,日晒,钻空,拼接,穿线,串联等。

上伞面:就是把裁剪好的纸粘在伞骨架上面。然后修边,定型等。

绘花:用特制颜料于伞面描绘图案,诗句等。

上油:在伞的内外侧均刷满熟桐油,然后将其晒干。

最后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再装上手柄,一把油纸伞就算完成。

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除了遮风挡雨外,油纸伞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外形为圆,寓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油纸伞的不仅有遮阳蔽雨功能,更具有观赏装饰、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价值,其浓郁厚重的色彩、雅致天成的美感将中国古典美女温柔婉约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更有趣的历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