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落叶”附录:何为“油印本”?“油印本”何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油印标签 “深圳落叶”附录:何为“油印本”?“油印本”何为?

“深圳落叶”附录:何为“油印本”?“油印本”何为?

2024-07-12 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深圳落叶”》这些天写吴万平和丁宁《还轩词》的故事,频频提到“油印本”。有小朋友问:什么是油印本?我一楞:这还要问?再一想,是啊,我上高中时曾替老师刻钢板、刷油墨、印考卷,对油印一事当然清楚,如今别说油印,连铅印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油印机、油印本更是早成收藏品,数字印刷的纸质书孩子们都越来越不喜欢看了,他们哪里知道“油印本”?

今天我查了一些文献,摘录一些资料,给大家了解“油印本”提供一些参考。

何为油印?油印在印刷技术中属孔版印刷中的誊写版印刷,其制作过程是“把蜡纸铺放在钢板上,用钢 针笔在蜡纸上刻写或刻画;由于钢板上布满了凸起的网纹,在钢针笔尖与钢板网纹的作用下,蜡纸上的蜡质层被划破,露出蜡纸自身的纤维孔隙;把刻好的蜡纸附着在张紧的网框上,即成了蜡版。印刷时把蜡版放在承印物上,用墨辊在蜡版上往返滚动施墨,在墨辊的挤压下,油墨透过蜡纸图文区域的纤维孔隙,传到承印物上,即完成印刷”。(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 中华印刷通史[M]. 北 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此法传为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于 1886 年,但也有人认为是 1872 年;还有人认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发明于1881 年,爱迪生则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改进。油印技术发明不久就传入日本,经崛井治三郎改进后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同时,“汉字打字机也首创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6)”。郑晓霞《油印技术在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应用》,《出版与印刷》,2010年第3期。

​三种油印方法

誊写版印刷俗称油印,其制版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爱迪生发明的铁笔蜡纸油印,即用铁笔刮去纸 基上的蜡曾制版,由于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因此使用范围广泛,尤其在印制书籍方面更为突出,简称铁笔油印。第二种真笔版油印,由日本人命名,以区别于铁笔油印,发明于铁笔油印之后,即用毛笔蘸稀酸书写于涂以明胶的纸基来 制版,印刷本字体有如毛笔抄本,笔画较粗,简称真笔油印。因其纸基纤维粗松不甚耐印,流行的时间远不如铁笔油印长。第三种打字蜡纸油印,则出现较晚,即用打字机键锤击纸基蜡层 制版。中文打字机为周厚坤1912年发明,后经舒震东研究改良,1919年制成并在国内发售,此时已进入民国时期。……孔版油印从传入我国初期即被用来印制书籍,其印刷技术长短参半,长处是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等特性,但由于纸基所限,导致每版印刷数量有限不宜大量印刷,印本品质也显粗糙难登大雅,一般不如铅印本石印本精美,使其发展上受到限制,因此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印刷行业。通常每种书印刷数量较少,出版者也基本都是短期独立的个体,而多非专门的出版机构。苏晓君《介绍我国早期的一些油印本》,《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

130年前的记述

“近来美国设一新法,能印书信与告白等件,甚便。法用特造之薄纸,面敷腊(蜡)料一层,西名巴辣非尼。将其纸连于方框,略绷紧,纸下有钢一块,面作细纹如细锉,以硬笔书写于巴辣非尼纸面,笔尖所到之处,即成多小孔,能通墨。以薄纸置其下,辊墨于巴辣非尼纸面,则下薄纸印其文字,无论所写粗细,具能显明合法。为之易,印得数百张以至千余张。”“左手取薄纸一张,置于巴辣非尼纸下,按下其框,右手捩墨,辊之。机内有簧,手一放,印字之纸即自行起出。故每分时能印多张,一点钟足印数百张之多。每张墨之浓淡相等,与原稿无差。所用之巴辣非尼纸可存数年,而再印之,印至数千张后始模糊无用。其纸与笔及墨, 均属特造,须向西国购办。印纸用连史或毛边即可。墨有黑色、紫色两种。用印西字甚觉为便,用印华字亦无不可,惟因笔硬,则书法难佳,不如胶版印法为便。盖胶版之稿可以华笔书写,笔劲如常。此法更不及石板印出之清显,惟视石印为较便耳。”傅兰雅《印字便法》,刊光绪十八年(1892)编辑之《格致汇编》。

油印技术何时进入中国?

有关油印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及途径,现有的中国印刷史诸著作阐述并不一致。黄显功、张 伟主编的《现代家庭藏书文化》一书认为油印技术“约在 1900 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张静庐辑注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认为“油印誊写版之发明,仅四十余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在光绪末叶,各学校以为印刷讲义之用”。两者均认为油印技术在二十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对此,周继烈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在《早期油印书知多少》一文中提到曾见过清光绪六年(1880)的竹香馆油印本《勇庐闲诘》(清赵之谦撰),并认为“中国早在 1880 年就已引进并应用了油印技术,此时距爱迪生发明油印技术(1872)仅 8 年。以上所说如无偏差,则余所藏《勇庐闲诘》当为中国最早的油印本,亦可确定中国有油印之始的年代”。至于油印技术传入中国的途径,周先生则没有提及。虽然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没有确定的结论,但从《勇庐闲诘》的出版情况,再联系铅印、石印、珂罗 版、影写版等印刷技术都是由西方直接传入我国的事实,笔者有理由认为,油印技术在欧洲发明后不久就传入了中国,并且与铅印、石印等一样是由欧洲直接传入。只不过由于此项技术传入日本后经日本技师改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汉字打字机首创于日本,加上中国早期各出版机构聘请的高级油印技师大多都来自日本,所以才出现了油印是经日本传入中国的说法。郑晓霞《油印技术在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应用》,《出版与印刷》,2010年第3期。

中国油印第一人孙雄

光绪 34年(1908)至宣统 3 年(1911)间,孙雄将清代阮元以下 94 家诗人的作品汇编为《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因限于日力,且窘于资斧”(第三编叙),采用钢板手写油印的方式,以一月一期的速度出版。与此同时,他将其中优秀作品另辑为《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乙集,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他在光绪 34 年为诗史补遗目录前作的题记中说:“异日付梓,须重排目录。此次以钢笔版印百余份,聊代钞写之劳耳。幸勿责其体例之杂糅也。”孙雄 (1867-1935),原名同康,字师郑,号郑斋,江苏昭文(今常熟)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任吏部、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文科监督等职。工诗文,并治考据。著有《师郑堂集》、《眉韵楼诗话》、《旧京文存》等作品。孙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注意并大量使用油印的人。他在 1907 至 19115 五年中连续出版了至少21 部油印书。郑晓霞《油印技术在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应用》,《出版与印刷》,2010年第3期。

“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

“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这是已故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老人生前说的话 ,他不仅这么说 , 也身体力行地收藏 “油印版”图书 。据告在他的藏书中就收有不少解放前的名家初作油 印本。我以为郑老的见解,对于墨守成规的一些藏书家们是思想上的解放,是摆脱了世俗庸见的。“油印版”图书之受歧视 ,不仅反映在藏书界 ,也反映在学术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学术论文必须是铅印的才能承认,油印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评级晋升的依据。顾关元《藏书与版本——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出版广角》,1999.

​油印本的三种价值

1,版本价值 从版本学的角度来说,不少油印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如上个世纪初我国各大学学者、教授的讲义和内部刊 物。很多学术著作的出版是由最初的油印本修订本而来, 这些油印本就是其最早的一个版本。在这些著作的铅印本印出后,“初版本”就不再受人们甚至包括作者本人的重视,大多散失了。但此类油印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是研究该著作及其作者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例如,王世襄先生的《刻竹小言》,该书油印本大约在大陆解放前后面 世,1978 年 4 月《美术家》杂志第一次采用铅印全文发表,1980 年被收入王氏著《竹刻艺术》一书,1997 年又被收入 台湾版王氏所撰《竹刻鉴赏》中,其油印本为该书之初印 本,价值不言而喻。

2,艺术价值 油印是一个综合了诸如刻板、印刷技术及书法、绘画艺术的过程,有很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油印本的刻写者中有很 多是书法、绘画高手,甚至是书法家、画家,所以部分油印本艺术水平很高。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营造 系油印的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字迹端庄优雅,插图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阅之使人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3,文物价值 由于蜡纸等油印设备所限,1 张蜡纸一般只能印 300~ 500 份,即使是刻印技术高超者也难愈千份,所以每种油印本印量有限。油印本与其他印刷品相比不易于保存,加上人们观念上的忽视,因而留存于今的油印本已不多,但其中却不乏具有文物价值的油印本。例如,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苏区的油印本、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油印本都具有 较高的文物价值,这些油印本当时印量就有限,加之持有者南征北战导致现存的已是凤毛麟角。目前,这些油印本大部 分已被各地博物馆或革命纪念馆征集收藏,民间流传的很少,故收藏价值极高。国家图书馆将其作为新善本收藏。郑晓霞《油印本综述》,《图书馆建设》,2011.油印本都印了些什么?就所藏文献类型而言,以目录、方志和文集三者最多;以出版时间看,五六十年代最为辉煌;出版者方面,则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和个人出版居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油印本的收藏具有以下特点:(1)藏本来源以自印和赠送为主 由表1可以看出,藏量最多的 3 个类型是:①目录类 645 种,其中 541 种由图书 馆、档案馆及博物馆出版;②方志类231 种,其中151 种由 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出版;③文集124 种,其中110 种 为个人自印。出版者的非商业身份决定了这些油印本的出版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来源方面,除了自己刻印的部分之外,基本为编著者或刻印者赠送。(2)主要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入藏 这种状况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及油印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历程相呼应。郑晓霞《油印本综述》,《图书馆建设》,2011.

远去的油印机

……那时老师们都从教导处领一块钢板,一支铁笔,几张蜡纸。钢板有 10 厘米宽,30 多厘米长,上面是密密竖纹或斜纹的格子。刻字的笔杆是黑色的硬塑料制作的,中空。笔尖尖锐锋利,是固定死的。蜡纸装在淡黄色的纸筒中,大多为“光明牌”。蜡纸比较脆,刻起来稍不留心就会划破蜡纸。刻蜡版是个讲究运力的技术活。刻时力度要恰到好处,刻重了,容易把蜡纸划破,油印时会漏油墨 ;刻轻了,印出的字模糊不清。刻蜡版又是个费神的精细活,一出差错,就前功尽弃。刻好试卷后还要油印。油印机是个木匣子,匣子里面有一个网纱状的框子,附带一个橡胶制成的油滚。先 把刻好的蜡纸粘在油印机的纱网上,用铁夹子固定好,下面铺好了一摞纸,先在油滚上蘸些印油,着墨均匀,把纱网按平,缓缓推着蘸满印油的滚子向前。印油透过蜡纸,把字迹印在白纸上。王延军《远去的油印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