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中毒症状表现与解救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豚毒素治疗什么病 河豚中毒症状表现与解救方法

河豚中毒症状表现与解救方法

2023-03-18 2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别名】河鲀鱼、鲸鱼、鲑鱼、胡夷鱼、吹肚鱼、气泡鱼等。在不同地区又有习惯名称。

【来源】本品为河豚FuguvermicularisTemm.etSc he.的总称。各种河豚分属于鲀科、刺鲀科、翻车鲀科中。分布于我国沿海、东海和长江下游等海域。

【药用特点与中毒机制】河豚性味甘温,有大毒,在500种有毒的海洋鱼类中,以河豚中毒最为常见。由于河豚肉味鲜美,为滋补强壮药,我国部分地区一直有食用习惯,甚至食不限量,民间有“不食河豚鱼,岂知鱼肉美”之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享用这种美味佳肴。但很多人对河豚的特点和毒性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或处理不当,常常发生中毒,其中不少人造成死亡。实际上是“拼死吃河豚”。

河豚的主要含毒成分为河豚毒素、河豚酸。河豚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具有极高的生理活性,在生理机制研究中是一种理想的工具药。河豚毒素在临床上又有广泛的用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作为镇痛药,河豚子与蜈蚣合用可治疥癣虫疮;河豚目与轻粉合用可根治鸡眼;河豚肝脏熬出油可治淋巴结核及慢性皮肤溃疡,但在使用前均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严格掌握操作方法,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才能使用。稍有不慎,可能得不偿失,反而中毒。河豚毒素的毒性极其强烈,比剧毒的氰化钠的毒性还要强1250倍,河豚全身充满毒性,除了肌肉毒性较少或无毒(双斑圆鲀肌肉也含强毒)外,其余部分全部含毒,其毒性强度的一般顺序为卵巢>肝>血>眼球>鳃孔>皮>精巢>肌肉,可以看出,其毒性主要含于生殖腺、肝脏、血液中,其次为眼球、皮肤、脑髓、鱼子及神经系统。豹圆鲀皮肤含毒最强,暗色东方鲀以肾脏最毒,鱼皮带赤黄斑、红嘴的毒性更甚。尤其在每年早春季节(阴历二月份)河豚产卵期间,鱼肉更为鲜美,毒性也最强,以往中毒多与误食内脏卵巢有关,毒性严重,死亡率很高。古人曾说河豚“肝及子有大毒,人口烂舌、人腹烂肠……非药所及”,又说“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胀、眼睛花之语”。

河豚毒素性质相当稳定,用一般的煎煮方法或用日晒、盐腌(与其他鱼混腌,能使其他无毒的鱼也染上毒性),均不能达到解毒目的。例如用30%食盐腌制鱼皮30d、腌制鱼卵60d,在夏季烈日下曝晒鱼卵160h,将鱼卵连续煮沸8h,鱼皮连续煮沸lh,鱼肝连续煮沸0.5h,均仍含有较强的毒性,甚至用121℃蒸汽处理鱼卵、鱼皮2h,也不能完全解毒。

河豚,依其生长环境不同,毒性也有所区别,《本草求原》:“河豚,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散子必入淡水,得咸则肥,得淡则瘦,其毒渐逝也”。一般而言,背淡青黑、腹白无斑者毒性稍弱。据报道,三亚地区有食用“称星鱼”中毒的病例,因该鱼吞食河豚的鱼仔(产于浅海水草中),故内脏含有河豚毒素,人们食用该鱼后可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经化学分析证明是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属动物性碱质,微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对生物碱试剂不发生任何沉淀及颜色反应,在pH7以上和pH3以下不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降解为喹唑啉化合物。河豚毒素易溶于稀乙醇(60%),难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醚、氯仿、苯及二硫化碳。河豚酸为白色易潮解的粉末状物质,其他性质与河豚毒素相似。据报道,0.5mg河豚毒素可以使体重为70kg的人致死,其致死量约为7ug/kg。

河豚毒素对胃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致神经传导障碍,机制是选择性地阻断黏膜对Na+的通透性,结果阻碍神经传导,致使神经呈麻痹状态。首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然后是运动神经麻痹,严重者脑干麻痹,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另外,又可阻断心脏的快速钠通道,使细胞失去兴奋性并导致心律失常。河豚毒素分子中的胍基在阻断Na+通道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中毒症状】河豚中毒潜伏期为0.5~3h,最初感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可带血,随后出现口唇、舌尖和肢端麻木,直至扩展为全身麻木、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眼睑下垂、肌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呼吸浅且不规则。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瞳孔先缩小尔后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血压下降、言语障碍、昏迷,最后常死于呼吸中枢麻痹或房室传导阻滞。病死率可高达50%,同时从实验和检查中得知毒物在体内不会迅速破坏,其作用可持续达1~2d之久。

【解救方法】目前河豚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故在抢救时宜尽快按常规处理,迅速及时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体方法如下。

1.立即进行催吐,刺激咽部效果不好时,可口服l%硫酸铜液50~100ml,必要时可皮下注射盐酸阿扑吗啡5mg。

2.用5%碳酸氢钠液洗胃,因为碱性物质可使河豚毒素破坏,若中毒时间较长,也可以行结肠灌洗。

3.静脉输入高渗或等渗葡萄糖,以促进毒物排泄,保护肝脏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呼吸障碍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并注射呼吸兴奋药,必要时行人工呼吸。呼吸衰竭时尚可试用较大剂量的硫酸阿托品,或并用解磷定。

5.肌内注射维生素B、维生素B2针剂。

6.肌肉麻痹时,可肌内或皮下注射1%盐酸士的宁针剂2ml。或口服甲硫氨酸(蛋氨酸)3g,每日3~4次。心力衰竭时可用毛花苷C等。

7.发生心律失常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给予相应的处理。及时抢救休克。

8.对症治疗,如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g,从输液中滴入。呕吐不止时,给颠茄类制剂,剧烈腹痛,内服复方樟脑酊。呼吸困难时尚可给中枢兴奋药,呼吸停止时可施行气管切开插管和电刺激膈神经及其他综合治疗。有惊厥时可给解惊药,如地西泮等。

9.有介绍认为河豚毒素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是产生毒性的原因,如开环则毒性消失,研究结果发现,如半醛糖内酯的联结受到了破坏,其毒性几乎完全失去。半胱氨酸具有与S-P剂(S-P为酸性亚硫酸钠与磷酸的混合液,pH5.5)相似的作用,可改变河豚毒素的分子结构,因而获解毒效果。半胱氨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应用极为安全,故临床可以试用。

10.出现呼吸深长、双吸气、呼吸不规则等现象时,可做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根据酸中毒的程度,适当输入碳酸氢钠、乳酸钠,以调节酸碱平衡。

11.鲜芦根1.5kg,捣汁服。

12.鲜橄榄、鲜芦根各120g,洗净,捣汁服。

13.紫苏30g,水煎服。

14.白茅根120g,白糖15g,水煎服。

15.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2次;人事不省的,可用温水鼻饲。

16.小蜀葵花(尖尖茶花)30g,煎汤服。

17.南瓜藤脑头1000g(鲜者更好),洗净,切片加水4碗,煮沸煎汤至2大碗, 徐徐灌服。40min左右, 轻症即愈, 重症再按前法煎汤连服数大碗。

18.解毒万病丸:文蛤90g,红芽大戟45g,山慈菇60g,续随子(去壳,研细,纸包压去油,再研如白霜)30g,麝香(研)1g。将上述前3味药焙干,研为极细末,加入麝香、续随子研匀,以糯米粥为丸,每料制成40丸,内服用生姜、蜜水磨1粒灌服。

19.甘草60g,1次煎服。

【预防】

1.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使人们了解河豚的毒性,除非经过专业人员特殊加工,还是以不食为好。也不可用作饲料。

2.在生产、销售、调运和加工存放河豚的各个环节要层层把关、妥善处理,不得私自出售或送人食用或随地乱抛或流入市场。应全部由水产收购站统一处理,妥善保管,经专业人员加工时剖割下来的内脏、皮、头等毒物应妥善销毁,不得随意抛弃。

【中毒实例】11例男性,年龄19一45岁,同锅用餐,误食重约400g的河豚一条(烹制前未去皮、肝及鱼卵),发病时间在餐后40min至3h, lh左右发病者7例, 占63.6%。临床表现:口唇、肢端及全身麻木11例,四肢无力10例,恶心呕吐8例,腱反射减弱7例,呼吸困难6例,发音困难、腹泻各4例,软瘫、发绀、心电图异常各3例,昏迷、心律失常各2例,血便、呼吸骤停及心搏呼吸骤停各1例。治疗:11例中洗胃7例,导泻5例,全部输葡萄糖加维生素C,6例用甘露醇,5例用激素,8例用呋塞米,6例用呼吸兴奋药,3例用士的宁,6例吸氧,1例气管插管加压呼吸,结果痊愈9例,死亡2例。

附:河豚毒素的鉴定

1.样品预处理取胃内容物、呕吐物或切碎的残存食物,在常温下浸渍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醋酸铅,搅拌后除去沉淀,然后通硫化氢除去剩余的铅,再过滤滴加磷钼酸溶液,使胆碱等物沉淀并过滤,滤液真空干燥,所得残渣用无水乙醇浸渍2次,此无水乙醇不溶的黄色残渣即为粗制的河豚毒素。

2.鉴定方法

(1)取上述残渣少许,溶于硫酸后加重铬酸钾少许,如为河豚毒素即呈绿色。

(2) 取残渣少许加水适量溶解, 煮沸2min灭菌, 冷后注射青蛙,如有河豚毒素存在,青蛙呈麻痹状态,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磷钼酸溶液配法:取钼酸15g及磷酸钠7.5g,加水50ml,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加85%磷酸30ml,冷却,加水溶至100ml。

注:据宋杰军教授等主编的《海洋生物毒素学》介绍,除了鲀毒鱼类含有河豚毒素以外,目前已发现许多其他的海生、河生动物也含有此种毒素,令人感兴趣又迷惑不解的是河豚毒素可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体内,而不只是在相关的动物体内出现,如棘海星、日本象牙贝、章鱼等众多的海生、陆生动物体内,也就是说已经从众多的生物体中发现了河豚毒素。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河豚毒素源于何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河豚毒素的食物链来源。较近的研究成果认为细菌是河豚毒素的制造者。

随着科学的发展,河豚毒素的鉴定尚有其他多种方法,如气相色谱法、利用对钠通道作用的检测法、受体竞争性置换分析法及免疫分析方法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