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沧州城市文化形象新表述:河海之城,文武沧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沧州市的著名景点 解读沧州城市文化形象新表述:河海之城,文武沧州

解读沧州城市文化形象新表述:河海之城,文武沧州

2024-03-03 16: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梳理沧州文脉,就是汇集社会的力量,把沧州悠久的文化历史比较完整地呈献给世人,使沧州人对家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加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城市建设的凝聚力。”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叫响城市名字 规范话语体系

梳理沧州文脉是顶层设计与社会力量的结合。“这次梳理工作,表面看是组成了十几个人的专家组,但这十几个人的研究,是建立在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沧州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站在高山上的远眺。”文广新局负责人说。民间力量对沧州文化的研究和梳理作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沧州文脉的梳理工作没有这个前提,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梳理文脉过程中,对这些研究成果需要甄别、归纳、概括。“就像讲故事,要有一条主线来贯穿故事的始终。”沧州文化庞大繁多,这条主线要有高度的包容性、涵盖性,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民间力量的文化研究中,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就地域特色来说,这一类的文化不仅沧州有,其他地方也存在。所以,在文脉的梳理过程中,就要找到几条可以涵盖这些趋同性文化、又能突出沧州特色的线索,也对以往的一些提法进行了修正。

“目前来看,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不仅能囊括那些有地方趋同性的文化,更能突出沧州的地域特色,讲好沧州故事。”文广新局负责人说,梳理出沧州文脉之后,还需要对“六大文脉”进行再一次高度的凝练,用一句话叫响。

“河海之城,文武沧州”就是对“六大文脉”再次浓缩后提炼出来的。“这八个字,准确说出了沧州地域特征、文化标识,同时,把‘沧州’两字镶嵌其中,易懂易记,更能叫响沧州这座城市的名字。”文广新局负责人认为。

“1500周年是沧州建州后的成长,那么成长之后,沧州开始成年,成年的沧州需要一个正式的名字。”文广新局负责人说,“这是对城市宣传话语体系的规范,是‘建州1500周年’之后,为沧州举行的‘冠名礼’。”

传承创新 着眼未来

梳理沧州文脉是站在今天看昨天,是对历史的看待和整理。而梳理文脉的主要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看昨天、数历史。事实证明,无论个人还是城市,当反复述说自己以前的历史有多么辉煌,需要历史来满足自豪感时,进步的脚步也就快要停滞不前了。

梳理沧州文脉,是对沧州悠久文化的再认识,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甄别辨析。这是继承沧州文化的前提。“落脚点在当下,目光是未来。”文广新局负责人说,继承和发展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只有认清了沧州文化,才会更好地继承沧州文化,而继承和发展需要着眼于沧州当下和明天的建设。

通过对沧州文脉的梳理,沧州人会为家乡悠久的文化而增加自豪感、自信心,增加不断创新的、建设城市的干劲,也会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鉴古而用今。只有在对历史文化全面客观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继承。而继承,必须要创新。只有持续创新,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面对历史上无数沧州人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今天的沧州人,应该发奋向前,应该有超越前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六大文脉”活起来

——访沧州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桂茂

人的七经八脉通了,身体就健康了。一座城市也是这样。

为什么以“河海之城,文武沧州”对沧州城市文化形象进行重新表述?刘桂茂说,“河海之城”是沧州文化的突出特色。河,这里指黄河和运河。古文献《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黄河,都是流经沧州入海的。黄河文化是沧州文化的底色。

沧州文化独一无二,是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的叠加;燕文化、齐文化和赵文化的交融;江湖文化和庙堂文化的互动;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杂糅。

谈起“六大文脉”的梳理情况,刘桂茂说,先去外地取经,一是浙江,一是邯郸、衡水;再邀请梳理邯郸、衡水文脉的专家来沧,与沧州16位学者,召开了沧州文化研究工程推进会;再以全国时空视角看沧州,进行梳理。

沧州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这次梳理成的“六大文脉”只是沧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为什么是这“六大文脉”呢?刘桂茂说,一、传承有字,源远流长,脉络清晰。二、社会影响重大,不用解释,一说就知道。三、可以与现代产业融合,比较容易建立联系。四、能把文化与经济统筹起来,不单纯是教化的问题,文化本身就能形成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诗经文化。《诗经》是中华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经典之一,中国人在表述自己的文化经典时,不管“五经”“六经”“九经”还是“十三经”,肯定都会包括《诗经》,而且一般把她列为诸经之首。沧州先民对《诗经》的成书、传承、弘扬作出了极大贡献:西周南皮尹吉甫是《诗经》若干首诗歌的作者,也是《诗经》中一首诗作的主人公,其墓在今南皮黄家洼,乾隆皇帝曾派人到此致祭;西汉任丘韩婴是“齐鲁韩三家诗”之一“韩诗”的开创者。“三家诗”消亡,《韩诗外传》流传了下来;西汉河间国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组织学者整理儒家经典,毛亨毛苌整理诠释的《诗经》版本《毛诗》成为后世流行的唯一版本;五代沧县冯道多年为相,主持刻印包括《诗经》在内的“九经”,开官方印经之先河;隋代献县刘炫的《毛诗述义》,被称为当时毛氏研究的巅峰之作。其后如纪晓岚、庞垲、苗夔等群星,分布于沧州各地。此外,沧州历代产生过像刘长卿、高适、李之仪这样的重要诗人,均为诗经文化的延伸。诗经文化在沧州的遗迹数量多、分布广、可靠程度高。尹吉甫墓、毛苌墓、日华宫旧址、诗经村、毛公书院旧址等星罗棋布于沧州,给我们开发和利用这份宝贵的遗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医药文化。沧州的中医文化从扁鹊开始,经过刘完素,到张锡纯,高潮迭起,长盛不衰。扁鹊本名秦越人,鄚州人。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刘完素,近代著名医学家,生于今肃宁师素,定居于今河间守真村,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创始人。张锡纯,盐山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正值中医复兴之时,擦亮沧州医药文化的名片,做好医药产业和康养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出这“六大文脉”,有益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梳理、挖掘、研究沧州的城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对沧州的发展是直接的推动或带动。形象地说,梳通这“七经八脉”,沧州就是一座筋骨强劲、精神丰满的城市。

怎样让“六大文脉”活起来?刘桂茂说,实践证明,文化的传播常常有赖于“物化”的实现。以《诗经》为例,有一个标志性的宏伟建筑立在那里,传播力比文字强大得多。我们想在沧州树立一个巨大的“诗经碑”,碑文即是《诗经》的305首诗歌,由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书丹,3.9万字,刻在一个高3.05米、长260米的黄河形状的石碑上,余秋雨已为“诗经碑”作序。“诗经碑”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将在碑上添加二维码,参观者可以扫码听播音艺术家方明、关山、敬一丹等人的诵读。

撰文/沧州日报记者 高海涛 祁凌霄 摄影/王少华 魏志广 苑立伟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