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黄土勺状沟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沟壑指的是什么 微专题:黄土勺状沟壑

微专题:黄土勺状沟壑

2023-11-03 0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黄土勺状沟壑的溯源侵蚀溯过程:由于降雨造成沟床的下切侵蚀,进一步形成跌水,跌水不断侵蚀沟头,导致沟头发生崩塌,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循环过程,使沟头位置沿坡面方向往上游移动,从而沟道长度、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5、勺沟结构稳定且长期存在

勺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西部及北部边缘,降雨持续时间短,在向下游侵蚀过程中,受到坡面阻力和雨水下渗的双重作用,对地表物质的搬运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物质在沟道中逐渐堆积,从而形成了独立于坡面上大下小的勺状沟壑。

试题: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勺状沟壑是指独立发育在黄土坡面上、整体形态上大下小、空间形态呈勺子状的地貌形态(下图)。它是黄土高原西部及西北边缘广泛存在的一类沟,沟体从上到下逐渐变窄、变浅甚至消失于坡面,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联系。据此完成9~11题。

9.与勺状沟壑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气温 B.植被 C.土壤 D.降水

10.勺状沟壑地貌发育依次经历的主导作用是

A.地下水侵蚀、重力崩塌、溯源侵蚀

B.溯源侵蚀、重力崩塌、地下水侵蚀

C.地下水侵蚀、溯源侵蚀、重力崩塌

D.重力崩塌、溯源侵蚀、地下水侵蚀

11.雨季勺状沟壑地貌变化最显著的要素是

①长度 ②宽度 ③粒径 ④深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解析:

9.C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是黄土勺状沟壑形成的直接相关的因素。

10.A 勺状沟壑的形成由于黄土湿陷性强,形成的地下径流进行黄土潜蚀,形成黄土暗穴等,发展壮大受到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承受不住上覆黄土重力而发生坍塌,形成黄土陷穴、然后沟头的溯源侵蚀促进了勺沟的进一步发育,陷穴不断后退成勺状。

11.D 雨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水流流速较快,因此流水下蚀、溯源侵蚀能力增强,所以勺状沟壑地貌的深度会变深(下蚀)长度会变长(溯源侵蚀)。

(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沟壑系统主要由浅沟、切沟、冲沟等沟壑组成。勺状沟壑是独特的沟壑,因形状像勺子而得名。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勺沟,流水通过陷穴以地下流的形式转移至坡底。勺沟大多独立发育在黄土坡面上,是一种结构稳定的沟壑。下图意沟壑系统和沟分布。

(1)指出黄土高原地区勺沟的分布特征。(4分)

(2)与切沟、冲沟相比,描述句沟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4分)

(3)浅沟、切沟、冲沟是沟谷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推断三者的演变顺序,并说明原因。(8分)

(4)分析该区域勺沟结构稳定且长期存在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7.(1)分布不均匀(2 分);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边缘(2 分)。(每点2分,共4分)。

(2)与切沟、冲沟相比,勺沟,从上游到下游的沟体逐渐减小,即沟体变窄、变浅(窄、浅各2 分,共4分)

(3)演变顺序:冲沟形成时间最早,切沟次之,浅沟最晚;(2 分)

判断理由:浅沟沟道浅,侵蚀时间短,为沟谷发育初期(2 分);流水侵蚀作用持续(季节性暴雨),下蚀增强,形成切沟(2 分);经溯源侵蚀,切沟长度增加,沟谷变宽变深,接纳若干次一级切沟,形成(成熟的/典型)冲沟(2 分)。(每点2分,共8分)

(4)勺沟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汇流面积小(2 分);勺沟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历时短(2分);黄土下渗作用强(陷穴增强下渗),地表径流量小(2 分);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弱。(每点2分,共6分)

(2022届衡水金卷二)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类沟谷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景观。黄土高原坡面上沟壑不仅数量多,类型也多(左图),勺沟是其中的一种。据调查发现勺沟沟尾多与暗穴(右图)相连纵横,其形态和空间分布与其他沟壑有所不同。千沟万壑的高原景观,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为保民生、促发展,延安新区北区实施平山造地工程。

(1)指出黄土陷穴与暗穴发育的先后关系,并分析原因(6分)

(2)从空间分布和形态方面比较勺沟和切沟的异同点(6分)

(3)描述勺沟的形成过程。(6分)

(4)分析该区域勺沟结构稳定且长期存在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8.(1)关系:暗穴早于陷穴。(2分)

原因:黄土质地疏松,受潜蚀作用形成平行于地面的暗穴,后因重力作用,导致上覆土体塌陷,开成陷穴。(4分)

(2)同:均位于坡面;沟缘明显。(2分)

异:勺沟位于坡面中上部,上宽下窄,呈宽浅V型;(2分)切沟位于坡面中下部,上窄下宽,呈尖V型。(2分)

(3)勺状沟壑形成于黄土潜蚀的坡面,(2分)后受到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共同作用,尤其是沟头的溯源侵蚀促进了勺沟向上游发育;(2分)沟尾因(下渗或暗穴)流水减少,下蚀、侧蚀减弱,沟身变窄,直至消失。(2分)

(4)勺沟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汇流面积小(2 分);勺沟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历时短(2分);黄土下渗作用强(陷穴增强下渗),地表径流量小(2 分);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弱。(每点2分,共6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