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沈阳的行政划分 沈阳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沈阳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2023-12-18 1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聚焦“三大目标”、统领“五大任务”,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沈阳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

  沈阳是我国特大型、具有综合性优势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凝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强,对辽宁和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国家一直把沈阳确定为东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沈阳是新中国最早建成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装备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沈阳科技和人才实力雄厚,科技人才的规模、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院所的水平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清前文化、民国文化、现代工业文化遗迹丰富,有较强的历史人文影响力。沈阳区位优势独特,位于东北亚的地理中心,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是我国通向东北亚、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是我国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之一,担负着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沈阳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不断前移,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沈阳“十二五”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完成“五大任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日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城市规模不断做大,发展空间持续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沈阳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明显增强,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心城市的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要。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国家提出了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全国各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竞相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作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国家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为加快这一区域的整体发展,国家正在制定新一轮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依托沈阳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乃至东北亚经济中心,要求沈阳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以沈抚同城为重点的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步伐”。沈阳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增长极,与周边七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其关联程度之高、互补性之强世界罕见。2010年国家批准沈阳经济区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这意味着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板块纳入了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作为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沈阳也必将由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也为沈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沈阳即将走过振兴发展十周年,十年来沈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承诺。在未来振兴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把握历史机遇,把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聚焦“三大目标”、统领“五大任务”,切实提高沈阳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圆一个沈阳人的梦想。

  二、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构想

  1.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沈阳经济区建设,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打造人才高地为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不断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探索一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和彰显沈阳优势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路,实现沈阳城市地位的战略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2.奋斗目标。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腹地条件,以提升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地位、加快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为依托,经过今后十几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不懈努力,把沈阳建成东北亚重要经济中心、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生态宜居之都,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东北亚重要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强,服务功能完善,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明显提升,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辐射半径大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端化、现代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快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跻身全球先进行列。国家生态宜居之都: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居国内先进水平,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幸福感明显增强,人们不同层面的物质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3.战略步骤。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基础性结构调整任务,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一半以上,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速成长,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东北位居前列,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到2030年“十五五”末期,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建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端化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形成,城市规模质量及影响力跃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副省级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比2017年翻两番,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目标;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研发水平、生产能力位居世界一流,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面建成;东北亚金融、物流中心地位更加凸显,综合交通、信息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把沈阳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研发创新能力领先,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其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巩固、拓展,日益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经济中心。

  三、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1.引领沈阳经济区发展。沈阳经济区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得天独厚的重要依托,沈阳是携领沈阳经济区发展壮大的核心城市。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切实承担起龙头带动责任,充分利用区域整体优势和集合效应,做大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沈阳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之路。提升核心城市的战略性能量。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制高点的辐射作用。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筑以沈阳为中心的产业链聚合点和扩散源。以满足周边城市需要为着眼点,完善沈阳的生活、生产服务功能,增强沈阳高端化的带动作用。加快同城化一体化。加速推进沈抚同城化,逐步打破行政区划,构筑统一市场,形成沈抚共同体。加快沈本、沈铁、沈辽、沈阜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形成沈阳经济区合理的区域分工。加速推进以沈阳为中心的五大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带动沈阳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优化,将城际连接带建设成为联结八个城市的交通带、城镇带和经济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东西南北中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东部生态文化旅游和汽车产业,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和现代建筑产业,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航空产业,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产业。发挥核心带动作用。按照勇于担当、善于舍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编制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规划引领,科学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将沈阳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强大的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程度最高、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区。

  2.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是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要着眼于创造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新的产业优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继续坚持在结构调整中做大总量,在做大总量中提升质量,努力形成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进一步增强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支撑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于提升区域服务和带动能力,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水平,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和东北亚重要国际物流节点城市。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文化旅游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依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有序发展高端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

  3.完善拓展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集中体现。要本着巩固提升原有优势、挖掘拓展潜在优势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沈阳在全国大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提升国家综合性门户功能,建成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强化交通中心功能。打造东北亚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中枢,制定可行方案,加快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持续提升沈阳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强化信息中心功能。加快区域信息中心及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建设面向未来的全国智慧城市典范,推动沈阳成为国家重要的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信息枢纽港。强化商贸流通中心功能。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构建便捷的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功能完备的大宗商品消费和服务市场,建设国际会展商贸城,打造东北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完善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要素市场体系,大幅提高对资金、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吸引力、输出力和支配力。强化金融中心功能。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和引进更多金融机构,设立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全国总部和亚太总部,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强化总部经济功能。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着力打造领先东北、辐射全国的“总部之都”。积极吸纳国内外重要部门、重要行业的管理决策中心,不断提高管理控制能级。强化旅游中心功能。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策划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沈阳旅游的整体实力,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性旅游城市。

  4.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繁荣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要最大限度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不断提升沈阳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强化城市整体设计,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精心培育一批顶级文化品牌,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城市建筑风格等方面打造一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格。培育特色文化流派。加强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炼辽文化、清前文化、民国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的内涵精髓,挖掘关东文化特质和沈阳人文传统,融入改革开放等时代元素,提出并弘扬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特征、代表城市品格的“沈阳精神”,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引领文明风尚的文化流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切实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研发与交流中心、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5.实施科技驱动战略。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是中心城市发展能量、辐射带动能力和高端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要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载体,注重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创造和生成,通过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推动沈阳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把沈阳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科技革命策源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品,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兴产业组织。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筑知识创新高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科研创新、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城市创新环境。建立和完善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创新政策体系,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创新创业沃土。

  6.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优化生态环境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以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为目标,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全国独具特色、适宜人居的“美丽沈阳”。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以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为重点,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发展环保产业、静脉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提高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打造一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和企业,推动国家环保服务业东北集聚区和静脉产业园区建设。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鼓励绿色出行,推进绿色政府建设,加快向现代化低碳城市迈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节能,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努力创建全国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区绿化建设力度,推进公共绿地、生态用地、重要水系的建设与保护,提高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美丽村镇建设水平。推进碧水、蓝天、青山工程,实施浑河景观带、环城水系、蒲河生态廊道、大浑南水系、辽河综合治理、卧龙湖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质量优良的生态宜居之都。

  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1.深入推进改革。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勇于突破,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努力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建设诚信沈阳,打造法治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重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城市高度密集的有利条件,逐步消除区域内的城际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和产业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加快建立支撑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国家优化金融生态试验,加快建立支撑东北乃至东北亚金融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化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建立支撑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2.继续扩大开放。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经济合作国际化。加强与东盟、东北亚国家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金融等重点产业的合作,全面扩大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合作;依托沈阳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逐步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搭建好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沈阳的国际知名度。加强国际化交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增开国际直航航线、加快领馆区建设,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全方位提供便捷的国际交流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术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组织,全力打造符合国际惯例、国际标准的政策法规和服务环境,保障经济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建设多元国际文化兼容环境。借助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继续推进、策划一批国际性、高层次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逐步完善沈阳特色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多语种服务功能,扩大“中国沈阳”品牌的国际形象,把具有沈阳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推向世界。

  3.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以人为先、以人为本、以人为上”的方针,突出做好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工作,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继续增加在沈院士、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大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广泛吸引国内外名人名家来沈居住、工作和生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统筹开发各类人才,形成具有整体成长力的各类人才队伍。注重激发人才活力。实施积极的激励政策,加大人才创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提倡和构建自由职业者的创业乐业环境。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竞争、技术攻关、课题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注重发挥民间智库、社会组织在沈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外脑作用。创造优越的人才氛围。提高沈阳城市品位,实现精细化服务,建设适合人才生活需求的工作、生活、医疗、文化及娱乐休闲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的市场化预测、预报、预警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化、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沈阳的人才贡献率。

  4.完善实施机制。坚持从战略的高度,把全市的各方面工作纳入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轨道上来,动员、汇聚各方力量,保障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组建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相应的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机制。用实、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我市发展改革的相关政策,围绕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空间和关键节点,集中力量策划、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区域功能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年度考核体系,对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健全规划实施考核机制,确保全面完成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