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鹏:“百杰画家”为保护文物鼓和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沈启鹏画家 沈启鹏:“百杰画家”为保护文物鼓和呼

沈启鹏:“百杰画家”为保护文物鼓和呼

2024-06-07 15: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沈启鹏,这位自学成才的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以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和文化品格在当今画坛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手握画笔挥洒丹青,以一腔热血尽职尽责,以赤子之心书写历史。为加强文物保护而呐喊。   2002年5月,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施行,文博界为之振奋。身处坐拥“中国文博第一馆”的南通,沈启鹏更是兴奋:“数年辛苦终得偿!”他对《文物保护法》修改的呼吁由来已久,能不为之兴奋!   早在1998年3月11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专题审议会上,沈启鹏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就有五条与文物保护有关。2002年3月13日,沈启鹏就文物保护向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提出建议:《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要加大对盗掘走私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他大声疾呼“我们损失的不仅是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而且被毁了考古遗迹,流失海外的文物还失去了确切的出土地点”。他建议,要正确处理国内文物市场,正确处理个人收藏和打击犯罪的关系,用法律法规保护民族遗产,维护中国文化的安全。沈启鹏还专访国家文物局,与他们就《文物保护法》的有关问题进行磋商。此后不久,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此次《文物保护法》修改的重点即是强化文物管理行政执法权力,加大对盗墓、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处罚力度。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文物保护法》。沈启鹏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为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提升城市品位而呼   对于城市的发展,沈启鹏认为“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灵魂”,“个性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文物古迹是传统文明的载体,保护文物古迹就是保护城市的文化。   沈启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不停地呼吁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博物苑--南通博物苑和人民公园合并起来,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历经十多年的奔走呼号,博物苑和人民公园最终在1999年合并。自从吴良镛院士提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后,沈启鹏倍感振奋和鼓舞。他早就认为,过去南通忽略了对独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特别是对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民族工业发祥地这一个性特色认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加上“文革”的破坏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短期行为,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没有消失在战火中,却眼睁睁地被我们自己的推土机推平。经过详细调查,他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南通市历年被拆毁的有关历史建筑的清单,特别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达轮步公司”被擅自违法拆除一事,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带领考察组来南通考察文物破坏的情况,市政府领导一起出面处理有关问题。在谯楼、钟楼、城隍庙、通明电气公司和南通俱乐部等面临拆除的危急关头,沈启鹏都直言上呈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力主尽最大努力保护修缮。   对如何做好“中国近代第一城”这篇文章,沈启鹏在2003年4月提出建议:整体联动,把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和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濠河历史文化名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博物馆事业暨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活动、纪念张謇(1853-1926)诞辰150周年和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工作有序开展,形成合力,争取最佳联动效应;全面学习《文物保护法》,强化“建设服从于保护”的意识,高起点调整城市规划,注重长远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努力体现兼容江海风貌、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个性:审批确定唐闸和天生港为近代民族工业历史保护镇,寺街和西南营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变“旧城改造”为“旧城整治”。抓紧审批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并利用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尤其要修缮和合理利用濠阳小筑、城南别业、总商会、伶工学社、原通师等重点建筑。   为此在南通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沈启鹏参与提出《加强本市文物保护工作和积极争创历史文化名城》的议案。在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提出的《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和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精心打造我市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南通博物苑保护、建设》两份议案都被列为市人代会一号议案。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作为全国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交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政府主办,各级政府提供经费保证。在市委负责同志的倡导下,大型浮雕壁画《强国梦痕》、《江海风》先后在濠河之滨落成,环西文化广场、生态绿地濠东绿苑、和平桥瓮城遗址等,都已成为南通城市的新景点,成为濠河历史文化名区的新亮点。

  为加快地方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民盟南通市委主委,沈启鹏积极团结党外的知识分子,凝聚民主党派的力量,关注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任民盟市委主委,两届共十年,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盟员、代表委员的作用,在各民主党派中提案最多,涉及的内容包括濠河治理、环境治理、尾气防治、城市建设、洋口港开发、区域经济发展、长江口生态保护、航道淤沙治理、野生动物保护、文化艺术等。   尤其是呼吁苏通大桥的建设,沈启鹏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96、1997年他连续两年和民盟南通市盟员一起,准备有关文字材料交由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华保良和全国政协委员郁成才向全国“两会”提出。九届全国人大期间的1998、1999两年,沈启鹏又连续征得包括省政府领导、南京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苏州、无锡两地市长在内的32名全国人大代表签名,向大会提出议案,并且每次都将国家计委、交通部的答复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下,市计委工作扎实到位,苏通大桥的建设终于在新世纪第一个五月得到国务院批准立项,并于2002年开工。建设苏通大桥对南通加快融入“长三角”,接受上海辐射功能以及加强“长三角”经济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意义重大。在争取国家立项的过程中,沈启鹏功不可没。

  为保障文化安全率先垂范   作为文艺战线上的人大代表,出于职业的敏感,沈启鹏一直非常关心当今文化发展状况,尤其关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他不无焦虑地说:“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关系到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塑造一代人的中国心、民族魂。”他专门撰写了《文化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安全》一文,并收入2003年12月《省委党校第二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论文集》。在2004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沈启鹏更是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他认为,要正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必须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这一建议发言被新华社发了通稿,并被多种报刊登载。   沈启鹏亲历亲为,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大胆创新,力矫文化失范的弊端。创作上,他坚持从民族文化中去学,从现代意识中去做,从个人风格中追寻成功。他放眼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艺,而从基础的美术教育入手。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亲自教授速写、中国画,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一板一眼地教导学生。他教育学生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学生着力进行人文思想和道德文化的熏陶。这其中包含的是对学生的关心,是对祖国文艺的热爱,是对坚守文艺阵地的执着。   沈启鹏的座右铭是:作为人大代表要“为人民鼓和呼”,作为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黄钟大吕,盛世激越;水墨丹青,性灵飞扬。两者浑融化迹、相得益彰,奏出了沈启鹏人生的华采乐章。         (陈春保)         来源:人民网  中国人大新闻  2005-04-29         中国人大网    2005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    刘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