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能:凤凰古城,大师故里的书法表情(散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沈从文写的凤凰古城 梁厚能:凤凰古城,大师故里的书法表情(散文)

梁厚能:凤凰古城,大师故里的书法表情(散文)

2024-03-09 0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古城,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和艺术大师黄永玉的故乡,徜徉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在参观一个跨越时空的书法展览,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我与很多人一样,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那么,我就从沈从文的故居说起。

在古城一条叫中营街的小巷里,有一座典型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1902年12月28日,沈先生就在此诞生,15岁离开凤凰前,他就住在这里。1982年他携夫人又重回故里,在这里作短暂停留。这房子是他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

在故居的大门上,现悬挂着一块“沈从文旧居”的匾额,黄底黑字,陈旧斑驳。落款为“田鹤丹 戊辰年冬月”。看来这字写于1988年,也就是沈先生逝世的那一年。字写得苍老古朴,坚硬劲健,刀削斧砍,颇具碑味。每次我到这里时总是驻足品读良久。

书者田鹤丹是何许人也?以前我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有一次,我专门向凤凰籍画家田大年先生打听,一问正着,他说:“他是我爷爷。”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了吉首大学教授杨瑞仁所写的《读解土家族书香世家传人田大年》,文章中对“田鹤丹”有过这么一段有趣的描述:“大年爷爷田鹤丹,清俊不凡,颖慧好学,一生跟随其父田星六(南社著名诗人)左右,耳濡目染,青出于蓝。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堪称圣手。如今凤凰沈从文故居匾额即其手书”。

进入大门,可望见故居的正堂门额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沈从文故居”。落款为刘祖春所书,但未落书写日期。刘祖春乃凤凰的又一大名人,曾官至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比沈从文小一轮的他也出生在凤凰古城,六岁读私塾,因字写得好,从小就当录事挣钱养家。1934年,22岁的刘祖春,在沈从文的资助下来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翌年考入北京大学。沈从文看出这年轻人的文学天赋,指引他踏上了文学之路,把他造就成为颇具特色的乡土作家。此匾由凤凰本土人,并与沈从文有着深厚师生情谊的刘祖春先生来书写,的确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字为章草,俊秀典雅,刘先生虽非专业书法家,但字里行间均透露出深厚的功力。

在中堂的沈从文的肖像和雕塑旁,是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手书的条幅,右为草书,左为行书,清灵隽秀,温文尔雅,透露出浓浓的书卷之气。

张先生书法、诗词、昆曲皆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1913年出生于名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活跃于文坛,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抗战爆发后,在重庆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研究,师从书法家沈尹默。1948年嫁给汉学家傅汉思,后赴美定居。曾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2004年9月,时年91岁高龄的张先生先后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张充和书画展》,在国内文化界、书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堂屋两侧的板壁上各挂有两幅沈从文书法条幅,均为清秀的章草。那幅书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落款为八十岁书。为1982年沈先生最后一次回故里时所写。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出沈先生的浓浓乡愁。在故居还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名人参观后留下的墨宝,如科学家钱伟长的题词为:“人生朝霞,文学千秋”,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题诗为:“旧雨写边城,风行几十春;湘西今比昔,可以慰故人”。

沈先生永远安息的地方在听涛山下。1992年,他的骨灰在其家人护送下从北京回到了故乡,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这样,他永远倾听他熟悉的沱江流水,永远不再离开他魂系梦牵的凤凰。12年后的2007年,他的一生至爱张兆和女士又随他而来,沈家后人将她的骨灰从北京移葬听涛山。从此,这位同意“乡下人喝杯甜酒”的张兆和,这位曾与沈先生谱写过一生爱情传奇的张兆和,终于与夫君听涛“共眠”,永远与凤凰山水、乡情相伴了。。六岁

沈先生的墓碑是一数吨重的天然五彩石,有着先生一样的朴实。墓碑正面铭刻着沈先生本人的手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张兆和从沈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中摘取的句子。镌刻者为沈先生的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依然是我所熟悉的章草,依然是那么清灵隽永,不知有多少崇拜者,在此为他的书法和文采所折服。

在墓碑的背面则刻着沈先生的姨妹张充和先生撰写并手书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我曾读过数遍而不能理解其意。后来听人说,如果把每句话最后的一个字连起来读,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从文让人”。 沈先生一生的高风亮节尽寓其中。张充和,这个“民国最后一个才女”真是不同凡响,她的书法和学识总是让人叫绝。

在去墓地小路旁的两棵小树下竖立着一块约1.6米高的长石碑,上刻两行龙飞凤舞的大字: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从落款看为黄永玉手书。从石碑可以看出,是黄永玉先生对表叔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黄永玉先生用近乎狂草的笔意,大开大合的结体,一泻千里的气势,在那有限的空间里信马由缰,纵横弛聘。驻足于它的面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从墓地回来的路上,新近立了一座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黑底绿字石碑,书法出自湘西著名书法家黄叶之手,词为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教授所作,词的内容讲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传奇爱情,事绝、词绝、字绝,因此有人称之为“三绝碑”。

听涛山本是一块风水宝地,曾任清朝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人田兴恕的母亲杜氏,就埋葬这里,故这又称“杜母园”。清末民初的一些文人墨客在其山麓留下了不少书法石刻,如清末龙潭渔隐道人题写有隶书“云窟”。民国四年,养性主人在此题写了颜体楷书大字“听涛”,还有不知何人所书的行书“拥翠”、“柏庐”等,但最引人注目是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所题写的“兴废周知”四个楷书大字。这四个字,下笔有法,行止有度,厚重有神,沉稳精到,融颜柳之长,有堂正之气,王者之风。

身处数千里之外的黎大总统到底与地处偏荒的凤凰有何渊源呢?刻在沈从文先生墓地附近,是否与沈先生有某种联系呢?为弄清这些问题,我查阅了不少资料,终于理清了脉络。据记载,1910年至1911年,凤凰爱国人士唐力臣、田应全等谋划,集结了凤凰、乾州、花垣、松桃四县苗、汉、土家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打凤凰厅城,迫使驻凤凰的辰沅永靖兵备道道尹朱益浚引退,建立了国民革命新政权——湘西军政府,并在凤凰城里的天王庙举行庆祝活动。黎元洪获悉后,欣然命笔,特书了“兴废周知”四个大字相赠,后来有人将这四字刻于听涛山麓。

凤凰因为有了黄永玉,古城里也就有了更多的书法作品。2000年春天的一天,我与友人到夺翠楼上拜访黄老先生,那天他正创作一幅小楷条幅。据他介绍得知,不久前他用两幅画换得一幅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一幅书法真迹——《太极图说》,这次回来就是要将这幅书法刻成碑,立在万名塔旁,供人们欣赏。刚才写成的那幅小楷字就是为立此碑刻所写的后记。现在,人们在沙湾附近万名塔旁的万寿宫外墙壁上,可以欣赏到书法太极图说的真迹石刻和黄永玉的后记。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他天资敏慧,随父学习书法,从小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他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由于博采众长,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书家。他一生曾留下了相当可观的书法作品,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失传了,由此可见这幅书法的珍贵。

每当我驻足《太极图说》碑刻前,总是被其磅礴凝重、古拙遒劲的书法所感动,如果再品其内容,更能感受到易学的博大精深。

生活在宋代的朱熹,在历史上是与凤凰没有直接联系的,但现在因为黄永玉先生的媒介,却又与凤凰结下了千古文化之缘,使凤凰的文化沉淀又厚了一层,这真是凤凰的幸事。

在黄永玉先生的夺翠楼里,有两副书法匾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悬挂于正堂画室,刻有“梅玉馆”的黑底绿字木匾。这三个造形古拙的隶书字为大画家黄苗子所书,“梅玉馆”是黄永玉先生的一个斋号名,取之于先生本人和夫人张梅溪名中的各一字。我曾看见他的一些画作就是落的梅玉馆主人。二是挂于会客厅,刻有“如坐画图”黑底黄字状如芭蕉叶的木匾。“如坐画图”四字也为隶书,古朴淡雅,形神兼俱。那天,我看见这副木刻时,凝视良久,感觉这四个字所达的意境与夺翠楼的环境是那么协调。此匾是黄永玉先生的一个弟子在湘西桑植县乡下偶然购得的。1995年夺翠楼竣工时,该弟子将匾赠送给了他,老人如获至宝。于是悬挂于家中。

凤凰的名人多,名胜古迹也多,每一处古迹就有书法的遗存。

曾任民国内阁总理的熊希龄,其故居位于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内有一些书法木刻,值得欣赏。在正门两边,有一副对联:

正屋的屋檐下方悬挂着“熊希龄故居” 匾额,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所书。

在房门上有蔡元培先生书写的一幅行书对联 :

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

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此联对熊希龄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蔡先生是一位温厚宽容的人,字如其人,他的书法质朴气清、疏朗宽博,颇有书卷之气。

在堂屋内铜像和遗像的两边是熊希龄亲笔书写的对联:“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长枪大戟,颇具黄山谷书风。

凤凰城里西北侧的西门坡有座朝阳宫,是乡绅陈炳、陈开藩在民国四年发动族人捐资兴建的。民国十二年“湘西王”陈渠珍又扩建戏台一座,经常在此聚会听戏。应该说,民国年间,这是凤凰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在紫红色的正门墙楼上方浮雕有 “朝阳宫”三个楷书大字,门两旁镌有隶书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搏云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离地约两米。台上正中从右至左题有“观古鉴今”四字,立体浮雕,蓝底灰字,字体楷中带行、稳健内敛。台前两侧悬挂着一幅行草对联:

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

此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玄妙而又生动。朝阳宫现是古城书画院所在地,本地或外地书画家经常在这里搞展览,书法爱好者可以在此一饱眼福。

在凤凰观赏书法,虹桥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虹桥,是凤凰最大的古桥。相传朱元璋听了牛鼻子道人摆布,斩断了凤凰龙脉破坏了风水。于是在明洪武年间,百姓气愤填膺,定要将龙颈接起来,就用红岩修建了这座大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修。1955年修吉首至凤凰县城公路时,将桥上建筑物拆除,修成公路桥。黄永玉先生对虹桥的修复一直很关心,据说他曾讲过这么一句狠话:“如果不把虹桥修复,我死了都不回来!”他的《永不回来的风景》画册中,就有一幅虹桥的追忆画。他的愿望终于在新千年伊始得以实现,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对虹桥进行了重修,恢复了旧观。

时年七十六岁的黄永玉先生对虹桥的修复十分高兴,不仅挥笔题写了“虹桥”桥名,还撰写了两副长联,并由其五弟黄永前先生用端庄典雅的楷书写就,现均已镌刻于桥两头墙壁上。一联是:

今宵皓月,谁在回龙潭上,华灯楼船,彩影荡漾,弦歌映山映水;

照眼春阳,廊桥正午时分,醉客雅旅,游侠高僧,靓景如梦如诗。

另一联是:“凤凰重镇,仰前贤妙想架霓虹,横江左右坐览烟霞,拍遍栏杆神随帝子云梦去;五尺男儿,拥后生豪情投烈火,涅槃飞腾等闲恩怨,笑抚简册东奏离骚雾山来”。游人对这一“撰”一“书”的两兄弟无不啧啧称赞。

虹桥的二楼,为艺术楼,陈列着国内众多名人的书画雕刻作品,游人可以在此品茶,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欣赏书画作品。2001年4月8日下午,朱镕基总理亲临此楼,欣然挥毫,留下了“朱镕基 辛已春 凤凰城”的墨宝。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在此写下“天下凤凰美”的题词。

坐落在凤凰古城道门口的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为最近修复开放的古城又一大文化景观,其题写于清光绪年间的 “大启文明”、“大启尔宇”、“名登天阙”等匾额,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凤凰古城文物古迹可谓比比皆是,除以上介绍的以外,在郊外也还有黄丝桥古城堡、三潭书院、书家堂、南方长城等,走进这些古建筑里,随处都可以欣赏到先人们留下的书法遗迹。

三王庙,位于城东南观景山麓。相传南宋宣抚靖州军民总管杨胜龙、杨胜彪、杨胜豹三兄弟,替朝廷效忠,残酷地镇压湘西苗族兄弟,被皇帝封为三侯,但并没得到行赏,皇帝听信谗言,赐予“御酒”毒死。后人在湘西凤凰、乾州等地立庙祭祀。正殿建于嘉庆六年(1801年),梁间挂满了官商士民所献的“神恩浩荡”、“威镇苗疆”、“母德堪钦”等各式木质金漆匾额。

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总会被商铺古朴的招牌所吸引,商家们纷纷请当地的书法高手题写店名,他们用木板刻好,上好漆,悬挂在店门上,或者悬挂在沱江两岸的吊脚楼外,成为古城一道别致的风景,诸如边城书店、吊脚楼客栈、名城客栈、小背篓梳艺、金水湾酒楼等,不一而足。

如果进入星级宾馆,还是家庭旅社,或是普通居民家庭,在最显眼处总是悬挂着经过精心装裱后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出自名家之手,但更多的是本土书法家的佳作。在古城活跃着一支身手不凡的书法队伍,他们创作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大赛中获奖或展出,2007年他们还东渡日本举办展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凤凰古城的居民自古有写春联的习俗,近些年还开展春联大赛,每当这个时候,本土的书法家们各显身手,挥毫泼墨,为古城的家家户户送上新春的祝福。鲜红的春联,多姿的书法,给古城增添了喜庆。

古城凤凰,大师故里;书法荟萃,表情生动;艺术之乡,令人神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