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报评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沂蒙精神的成因 临报评论

临报评论

2024-07-12 1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老区这片红色沃土的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生动展现了党、军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日前,沂蒙精神基本内涵被确定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沂蒙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特征,为我们从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以新的思维重新审视诠释沂蒙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充分揭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新型党群干群关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胜利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谁就是人民心中的“自己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坚定的信仰,也有深厚的为民情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党与沂蒙人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沂蒙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离开党的领导,沂蒙人民就失去主心骨、顶梁柱;离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党的奋斗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坚决跟党走的逻辑前提;人民坚决跟党走,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逻辑必然。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奏响了沂蒙老区最为动人的主旋律,成为沂蒙精神最为璀璨的闪光点,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之魂。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凸显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质,生动诠释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因为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升华到了“生与死”的境界。道路受阻时,沂蒙人民跳进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架起“火线桥”,将人民军队前行的道路稳稳扛在肩上;前线物资供给不足时,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物资及时运送到前线;军队兵源不足时,涌现出无数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面。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奏响了“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动人乐章,昭示和激励我们必须植根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沂蒙精神就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党政军民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沂蒙地区革命斗争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深刻阐明了其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发展性、独特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从历史逻辑上讲,沂蒙精神把党的性质和宗旨落实为实践形态、升华为价值形态,揭示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基本逻辑,深入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课题,道出了党的建设的真谛,彰显了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历史必然规律。从理论逻辑上讲,“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起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终极形态和本质内涵,二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从实践逻辑上讲,沂蒙精神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作为我们党红色基因孕育的革命精神,从战火纷飞和顽强奋斗中孕育出的沂蒙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永不歇息的历史传承。我们要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角度看待沂蒙精神基本内涵,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使沂蒙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激励我们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琅琊新闻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