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汶川地震受灾区域分布图 遥感技术在"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2024-07-13 0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361

作者:

胡国超

展开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致使山体破碎,河流变迁,极大的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和地表景观,形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山地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采用传统实地调查山地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方法困难很大.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以其快速,机动,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观测等优势条件在灾害预警和灾害调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展现了他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以地震重灾区汶川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以高空间分辨率的航空图像以及IKONOS图像为数据源,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辅助,采用多平台对遥感图像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通过野外实地勘察以及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环境特点对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并探讨了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高精度正射遥感影像与DEM叠加建立三维遥感模型,提供可供反复使用的真实,直观地面景观影像和连续的漫游动画,辅助研究区地质灾害信息提取及领导决策人员对灾情的宏观了解. (2)已获得研究区内遥感图像所覆盖范围,面积为700.42 km~2.在解译范围内,汶川县解译滑坡149个,崩塌3336个,泥石流25处,灾害面积达94.37 km~2. (3)探讨了地层岩性,地形(高程与坡度),水系,地质构造与该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的空间分布关系. ①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关系不仅控制了滑坡,崩塌的发育和分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活动方式及规模.汶川县地质灾害在岩性为花岗岩区域最为发育,崩滑数量达1144个,灾害面积达32.84 km~2,灰绿-紫红色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次之. ②从不同高程范围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情况看,对汶川县地质灾害发育较有利的高程范围依次是1400~1700m,1100~1400m,1700~2100m,2100m,其次是800~1100m.可以看出,该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带.河谷地带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地表植被,人工改造的地貌打破了自然的山体结构,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 ③汶川县地区有利于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区间为40~60°,然后依次为25~40°,10~25°,60~90°,0~10°.40~60°坡度区间可成为地质灾害的优势坡角.在相同的地震应力条件下,坡度大的地方岩体碎屑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更易脱离山体,又由于河流对两岸山体的冲刷作用,使得山体的不稳定性增加. ④统计汶川县水系附近地质灾害的分布表明,离水系越近,地质灾害密度越大;在距水系400m的范围内,汶川县地质灾害点数占该县灾害总数的70.47%,由此确定水系的影响距为400m,即从水系向两侧各400m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与水系的关系比较密切. ⑤汶川县地质灾害在距离断层1000m内较发育,其次为3000m,1000~2000m,2000~3000m. 本次调查表明,以遥感技术为主,采用多平台,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快速调查,可以及时为灾情监测,灾害评估,灾后重建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调查 遥感技术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09

被引量:

2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