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汪化画家现在如何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2024-07-11 1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汪成法,一九七二年生于河南泌阳。二〇〇六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在安徽大学文学院工作。出版有《读书识小录》《在言志与载道之间》《一声短叹》《中国现代大学与新文学传统》等书。

按:

2月6日,著名学者李辉、著名编辑家叶开以及资深媒体人丘眉正式发起“返乡画像”,呼吁创新“书写”故乡。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薛晋文、张欣、汪成法、赵普光、谭旭东、赵建国、严英秀、刘海明、陈晓兰、曾英、唐云、徐兆寿、胡智锋、辜也平、杨位俭、刘广远、吕玉铭、庞秀慧、晋超、张德明、金进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带领首批近20所高校学生,共同推动“乡”里青年知识分子的报告!

从导师李辉开始,《头号地标》将陆续推送丘眉与各位导师的对话,以对《返乡画像》的作者作出广泛的书写指导。

丘眉:您跑了全国的多少个县城?您认为目前区域文化仍然较为凸显的是哪个区域?最叫您遗憾的是哪个区域?

汪成法:我很少出门旅行,曾经去过的县城屈指可数。所以,不敢对区域文化问题随便议论。但是,根据自己不多的见闻,印象中保留区域文化较多的大概有两种地方: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且有大量物质尤其是建筑遗存的地区,二是比较偏僻且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前者大多得力于旅游开发,后者则是变迁较少。当然,如果放眼全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自然景观、风俗习惯甚至方言俗语大概都可以看做区域文化的表征。一般最能代表一个地方区域文化的是乡村,城镇往往较为现代化,地方特色就不是非常突出了,但很多城市的老城区尤其是老城区的老住户依然保留了较多的区域传统特色。许多人都说现在中国的大都市千城一面,其实只要稍稍深入了解一些,就可以看出每个城市还是各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的,这事关风土,也事关人文。有时候,一个地方的某种传统特色渐渐淡去,但自然中又形成了新的特色,虽然也许最终还是不如传统特色鲜明。这大概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奈吧。

丘眉:您将怎样推动您的故乡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又将怎样推动更为广泛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汪成法:说实在话,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我的老家属于经济和文化都不太发达的地区,处在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属长江流域,但又在淮河源头的北边),没有特别鲜明的地域文化。最近二三十年,因为外出工作人员较多且有不少人把家搬到县城,乡村里更是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情景,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其实无从谈起。我自己外出工作多年,除了偶尔回乡探望亲友,和家乡的联系也不算紧密。青年时代刚刚外出求学时,曾经结合记忆与想象写过一些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文字,但后来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现在是连记忆也很模糊了。如果可能,我特别希望家乡的方言能被传承下去,有时候也和那些在家乡工作的师友们说起这个问题,希望他们在推广普通话时能注意方言保护。方言背后有太多文化密码,真希望全国各地的方言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丘眉:您会以怎样的标准来甄选您所指导的《返乡画像》书写学生?您希望他们从怎样的细点切入?

汪成法:我向自己指导的同学们说:征文要求的是对家乡的纪实性的记录,要有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物;我们这个征文,是希望通过青年人的眼睛观察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同时记录青年人对时代变化的理解与思考。不过,同学们目前交给我的文章,有一些还不太能叫人满意,一是抒情气息过浓,二是行文套话过多。这大概和他们以前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有关。我想,也正好趁这个机会,纠正一下同学们对写作的一些误解。好在我们的征文活动是长期的,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写出优秀的篇章的。

丘眉:您怎么理解当下的“乡愁”?

汪成法: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大概颇能代表如我一样背井离乡者的心境。当然,如果不是离乡,也就不会有“故乡”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行走或交流都很方便,“回乡”原本不是什么难事,但也因为容易,觉得随时可以回去,也便不急于回去了。郁达夫说:“因为近在咫尺,以为什么时候要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本乡本土的名区胜景,反而往往没有机会去玩,或不容易下一个决心去玩的。”(《钓台的春昼》)这恐怕就是今天很多“乡愁”者的共同心态。有“乡愁”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忘记故乡,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其实有这种情怀就很好了。据说,乡愁、闺怨和爱情是中国文学中的三大永恒主题,相信今天的文学依然会不断地书写“乡愁”,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愁”。

丘眉:您怎么看待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现状?青年知识分子返乡,深入报告“乡愁”,您认为对于区域文化以及乡村振兴将会产生怎样的推动力?

汪成法:我对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充满信心。经常有长者叹息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怎么了,又有人忧心忡忡地说流行文化和现代传媒如何戕害了青年的身心,但以我在大学教书的见闻,当然是有不少令人失望的青年,但每一届都有相当优秀的学生令人欣慰。很多青年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视野开阔,读书多而且深,表达能力也很不错。“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不觉前贤畏后生”(杜甫),我对未来保持乐观。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返乡”报告“乡愁”,一定会为“乡愁”赋予新的面相。而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对区域文化以及乡村振兴都必然会有良性的推动。青年学生大部分都是刚刚离开家乡不久,对故乡还有相当的熟悉感,外出求学又使他们具备了重新审视故乡的能力,这大概属于一种“在而不属于”的特殊关系,他们对故乡的观察、思考,甚至对故乡日常事务的参与,必然会带来一种新颖而充满活力的影响因子。

丘眉:您会推荐相关文本给所有参加《返乡画像》的作者吗?为什么?

汪成法:会适当推荐一些文本给自己的学生们看,甚至偶尔还会对个别篇章进行简单的赏析。我觉得“返乡画像”的书写具有可模仿性:看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来选材或议论的,自己也学习借鉴,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记录下来。其实我所关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不少文本都是很好的“返乡画像”,人类文学史上关于“返乡”的文本也有很多,读者常常可以跟随作者“精神返乡”,这是很好的阅读体验,能与人分享更是一种快乐。

返乡导师汪成法推荐书单: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从文自传》

沈从文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沈从文回忆自己早年生活经历的名作。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些顽劣的小城少年,彰显的是真淳未凿的童心童趣;书中另一方面的内容是故乡风景的美丽与现实的残酷,从中可以寻绎一个作家的成长背景,也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背影。其实沈从文抗战时期完成的《湘西》更是故乡书写的经典之作,内容更为丰富,情感也更为深沉。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呼兰河传》

萧红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儿童视角的故乡回忆,展示的是一个成年作家的生命记忆,以及感情期待。萧红的文字生新有力,小说对故乡风景与人事悲欢的记录,读来颇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冲击力。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著名画家黄永玉在耄耋之年献给故乡的一部巨著。一个九十岁老人的童心童趣,一个画家的文学情怀,给我们记录的是一个边城的历史变迁,向读者展示的是生命的丰富与执着。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巨流河》

齐邦媛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4月第1版

学者齐邦媛的生命记忆。以女性的温情与学者的睿智回望二十世纪历史巨变中的家国情怀,有感慨,有思考,将私人记忆与宏大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寻找家园》

高尔泰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第2版

高尔泰既是画家,也是学者,离乡多年之后回忆往事,寻找的既是自己的故园,也是中国人心灵的“家园”。

文|丘  眉出品|头号地标

青年人赋予乡愁新的面相 | 返乡导师汪成法

新美学孤独星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