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和《江西省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通知( 赣人社发〔2010〕20号 )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西省教育法律文件目录查询 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和《江西省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通知( 赣人社发〔2010〕20号 )

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和《江西省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通知( 赣人社发〔2010〕20号 )

2024-07-12 18: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规范全省工伤认定工作程序,更好地维护职工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和《江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江西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和《江西省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省厅反馈。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0一0年七月五日        

江西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和《江西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全省各统筹地区应由设区市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开展工伤认定工作,适用本规程。

第三条    工伤认定工作按照统筹原则(属地原则)管理。

第二章    申  请

第四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用人单位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用人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经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并向用人单位出具《工伤认定延长申请时限通知书》,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五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起24小时内电话或48小时内填写《职工工伤事故备案表》,报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七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职工个人的工伤认定申请书;

(二)受伤害职工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用人单位事故调查报告书(个人申报的不必提供);

(五)两人以上的证人证言;

(六)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情诊断证明书、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属职业病的提供合法有效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

有下列不同情形的,还应当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一)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二)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死亡或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死亡的,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书及事故调查报告书;

(三)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四)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其它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要求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五)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相关处理证明;

(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及住院相关材料。

(七)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八)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证明;

(九)直系亲属代表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提交有效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十)工会组织代表为伤亡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提交工会介绍信和办理人的身份证明。

第三章 受  理

第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对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人提交材料完整的,应当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申请人提交材料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告知书》,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受理的,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的,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

(一)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的;

(二)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法定时效的;

(三)不属于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遇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止工伤认定并向申请人出具《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在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期间的;

(二)需要有关部门对相应事故的结论为依据,而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三)由于其他不可抗力导致工伤认定决定难以作出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形消失或申请人提供新的证据后,恢复工伤认定程序,并向申请人出具《工伤认定恢复通知书》。

工伤认定中止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四章 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第十四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应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第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伤认定调查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调取以下证据:

(一)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

(二)当事人对事实经过的陈述;

(三)用人单位对事故的调查报告;

(四)证人的证言(笔录或录音);

(五)现场勘验记录;

(六)权威机构对伤亡事故的结论性意见;

(七)与伤亡事故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

(八)其他与伤亡事故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需要用人单位提出有关举证材料的,制作《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送交有关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后,应提交相关证据(包括单位对伤亡事故的意见、物证、证人证言与证明材料)。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超过规定时限拒不举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第五章 送  达

第十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并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第六章 归  档

第十九条 工伤认定结束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将工伤认定有关资料,按照时间顺序,采取一案一件的方式装订存档,保存期不少于20年。

第二十条 工伤认定案卷内容包括:

(一)卷宗目录;

(二)职工工伤事故备案表;

(三)工伤认定申请表;

(四)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

(五)工伤认定补正材料通知书;

(六)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

(七)工伤认定延长申请时限通知书;

(八)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和恢复通知书;

(九)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

(十)工伤认定决定书;

(十一)送达回证;

(十二)调查笔录;

(十三)各项证据材料;

(十四)其他需要存档备查的材料。

第七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一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终止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工作规程由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工作规程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工伤认定法律文书

目  录

  一、职工工伤事故备案表;

二、工伤认定申请表;

三、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告知书;

四、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

五、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六、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七、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八、工伤认定恢复通知书;

九、工伤认定终止通知书;

十、工伤认定延长申请时限通知书;

十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十二、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职工工伤事故备案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日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邮编号码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职业、工种或

工作岗位

参加工作时间

伤害部位

或疾病名称

事故时间

及地点

接触职业病

危害岗位

接触职业病

危害时间

受伤害经过简述

编号:      

工  伤  认  定  申  请  表

申     请     人:

受伤害职工姓名:

申请人与受伤害职工关系:

申请人地址:

申请人电话及邮编:

申请日期: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日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家庭地址

邮编号码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邮编号码

用工形式

参加工作时间

职业、工种或工作岗位

事故时间

及地点

伤害部位

或疾病名称

诊断时间

接触职业病

危害岗位

接触职业病

危害时间

申请工伤或视同工伤

□  工  伤          □  视同工伤

受伤害经过简述(可附页):

受伤害职工或亲属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用人单位意见:

法定代表人签字(印章):

                          年       月       日

经办人签字:              

年         月   日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填表说明:

1、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清楚。

2、申请人为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的,在名称处加盖公章。

3、伤害部位一栏填写受伤的具体部位。

4、诊断时间一栏,职业病者,按职业病确诊时间填写;受伤或死亡的,按初诊时间填写。

5、受伤害经过简述,应写清事故时间、地点,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受伤害的原因以及伤害部位和程度。职业病患者应写清在何单位从事何种有害作业,起止时间,确诊结果。

6、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受伤害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协议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工受伤害或者诊断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或者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二)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三)工伤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其他证明;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六)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七)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八)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九)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7、受伤害职工或亲属意见栏应写明是否同意申请工伤认定,以上所填内容是否真实。

8、用人单位意见栏,单位应签署是否同意申请工伤,所填情况是否属实,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申报的,本栏不填。

9、工会组织代表为受伤害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在备注栏写明所填内容是否真实,并签字、盖章。

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资料和受理意见栏应填写补正材料或是否受理的通知书的文书编号。

11、此表一式二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各留存一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