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时,为什么江苏人不说自己来自江苏,而是精确到市或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苏有些什么县 自我介绍时,为什么江苏人不说自己来自江苏,而是精确到市或县?

自我介绍时,为什么江苏人不说自己来自江苏,而是精确到市或县?

2024-07-01 0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最初,只有南北一说,“苏中”都属于后期勉为其难的说法。

从地理方位上看,江苏地域从南到北斜长地块入目清晰,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处于整个江苏地域的南端,毫无疑问当属“苏南”城市;放眼江苏最北面,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根据地理位置划分,“苏北”城市当之无愧。

那么还有扬州、泰州和南通该何去何从?

不南不北很是尴尬,转念一想这三市均处江苏中部,才有了“苏中”城市的名讳。

即便是江苏人将自己的城市地理区位划分得如此明细,还是有不明就里的外省同胞发问“江苏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一类历史遗留难题,

江苏人民瞬间觉得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管他什么南北?

我就是我,我来自南通,我来自徐州,我来自无锡…

与其笼统的说自己是江苏人再引发一系列“南北”灵魂拷问,精确到市或

是县

不是更省事?于是,江苏人不说自己来自江苏,而是直接报地名变成了一种习惯。

文化上关于“南北”的差异追本溯源

江苏板块北接山东、河南,中联安徽,南邻浙江,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受到来自周边区域文化的影响。其中,长江流域和太湖地区的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深深浸润着江苏南部地区,为其而后形成的吴文化打下根基。

江苏北部地区则深受随人口南迁而南下的齐鲁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楚汉文化;作为中间地区的淮扬地区,充分展示了

南北文化的碰撞、过渡与交融,形成了南北兼收并蓄又富含自身地域特色的淮扬文化。

以苏州为发展中心的吴文化深受水文化的浸淫,展现出水的清新与灵气,苏州当地的“吴侬软语”即是吴文化的方言——吴语。苏锡常三市以及南通沿海、泰州靖江,镇江丹阳,南京溧水、高淳,尽管各地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了当地特色口音,但仍能够或多或少的找到曾经的吴语的踪影。

以徐州为发展中心的楚汉文化又被称之为淮海文化,兼具“楚风”与“汉韵”,多使用北方方言,口音浓厚。

徐州沛县是刘邦故里,宿迁是项王故里,从二人个性足可知当地人刚毅强悍、质朴正统、尚武骁勇却也因循守旧,再加上战争侵蚀、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楚汉文化的式微。

江淮地区水域辽阔,内部分异明显,又可细分为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盐文化三大文化区。多有几分南北杂糅、开放汲取、崇教尚文的色彩。

而江淮地区主要以江淮官话为方言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持久深远。江苏各地灿烂的文化无声地滋养着当地人民,加深了大家对于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试想当有人企图混淆视听将江苏文化混为一谈,深爱本地文化的江苏人民怎愿随波逐流?故而,当问“你从哪里来”,江苏人民必当自报家门:“我是某某市(镇、县)来”,不为别的,只为他们为之骄傲的文化差异。

经济发展上的“南北”悬殊此消彼长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苏北地区似乎跟苏南富庶之地无法相提并论。

但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江苏南北的经济差距与现如今是恰恰相反的。

历史上的徐州、淮安、扬州可谓经济发展的中心,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领先于苏南地区的,徐州、淮安靠近经济发达的华中地区,

而扬州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为江北与北方的交往牵线。

但随着运河的衰落,黄河水泛滥,洪水倒灌农田,苏北地区原本十分发达的农业发展受阻,

连温饱都自顾不暇,哪里能够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经济?

明清时期,江南转而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又有着毗邻上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苏南地区可谓转劣势为优势,摇身一变彻底脱胎换骨。

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浦东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发展势头迅猛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上海的发展成果辐射到周边的城市,张家港、常熟、太仓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而苏州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苏南地区的崛起犹如雨后春笋般。

尽管人尽皆知苏北经济发展远远不如苏南地区,

但苏北经济的落后也仅仅只是相对于苏南地区而言

。因为即便再怎么看轻,江苏13个城市的GDP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中一直都是跻身于前100位的。

为什么江苏人在外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而是精确到市或县?对于这个问题,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认同

!江苏十三个城市,无关乎南北的差异,分开时如明珠散落各自散发迷人光芒,汇聚时铺陈出一幅瑰丽的江苏新画卷,这是属于“散装江苏”独特的魅力。

江苏人民热爱家乡,因为家乡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当有人问起,客从何处来?江苏人民会报上家乡响当当的大名,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说自己来自江苏,他们家乡响亮的名字也会让人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江苏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