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的“春闱”考场,是古代“会试”的贡院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南贡院是乡试还是会试 《庆余年》中的“春闱”考场,是古代“会试”的贡院吗?

《庆余年》中的“春闱”考场,是古代“会试”的贡院吗?

2024-07-17 0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1

楔子

这几天,由猫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庆余年》2刚刚播完,紧接着就迎来了高考。所以剧中的“春闱舞弊案”,让我印象格外深刻。

在高考的日子里,我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要么就写写“考场”吧,顺带分享一下古代科举相关的一些知识。

02

春闱

《庆余年》剧中,范闲在庆帝的授权下,成了本次春闱会试的居中郎,也就是主监考官。然后围绕着“春闱”,各方势力进行了角力。最后,小范大人给了这届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那么,春闱是什么呢?

春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较乡试高一级、较殿试低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闱”的本意是一重重的门禁,后来就引申为考场了。

科举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春闱只是其中的一环。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成型于唐朝。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春闱,那 有没有“秋闱”呢?

我国古代,确实既有春闱,也有秋闱。我们以明清科举为例,简单介绍下。

明清科举一共分为“四试”。

其中,第二试为“乡试” (即秋闱) ,这是省一级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生及格就称为“举人”。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考期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地点在各省城的贡院。

而第三试为“会试” (即春闱) ,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由礼部主持,所以又叫“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

春闱的起源

春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金代。金代泰和二年 (公元1202年) 规定,府试中选者可以参加春闱。

到了元代,春闱在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分两榜进行。

明代继续沿袭春闱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清代也沿袭了明代的春闱制度。

春闱在哪里进行?

通常在京城的礼部贡院,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03

贡院

《庆余年》剧中,春闱考场的出入口类似一个城门。从考场内部的空间来看,更像是在“千步廊”临时设置的考位。(如下图)

而在我国古代,春闱考场通常在京城的礼部贡院。

为什么叫贡院?

在古代,凡是给皇帝送东西,都叫“贡” ,所以给皇帝选送人才的地方自然就叫“贡院”了。

贡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当时的礼部贡院周围插满了荆棘,防止考生翻越,故贡院又有“棘闱”、“棘院”之名。

贡院的演变

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在礼部南院设立贡院,在长安承天门街之东,第五横街之北。据《唐摭言》卷十五《杂记》云:“南院发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

北宋初期 ,沿用唐五代之制,在京城设立贡院。

南宋 都城所在地杭州建立专门的省试贡院。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贡院》云:“礼部贡院,在观桥西……贡院置大中门。大门里置弥封誊录所及诸司官,中门内两廊各千余间廊屋,为士子试处。 ”

金元时期 的科举考试场所称“考试院”。元代始分设“席房”,将考生座位分隔开来。

明清时期 ,贡院的形制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贡院一般是所在城市的最大建筑群 (仅顺天贡院规模小于紫禁城) 。各省贡院形制大同小异,多坐落在城东或东南方向,且坐北朝南。

贡院建筑有内外之分。 其外部建筑除在贡院的东、西、南、北四角各有一座瞭望楼外,均建 大门牌坊和围墙 ,标有“贡院”墨字的匾额悬挂在大门正中上方,写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两坊立于东西两侧。

▲江南贡院牌坊

内部建筑可分为三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南侧的明远楼与号舍,这是贡院的主体建筑。位于甬道中央的明远楼是贡院中最高的建筑,其两边则为整齐排列的号舍。

▲顺天贡院明远楼

第二个区域为甬道往北的至公堂至外帘门,为外帘各所的工作场所,至公堂位于整个贡院建筑群的中心。

▲甘肃贡院至公堂

第三个区域则为内帘建筑,其中央建筑在顺天贡院称聚奎堂,在各省又称衡鉴堂、衡文堂、抡才堂等,为主考官和同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

至清光绪元年(1875),全国有顺天(北京)、江南(南京)、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甘肃等17座贡院,其中顺天、江南、河南和广东四座贡院被称为“清末天下四大贡院”。

04

号舍

《庆余年》剧中,每个考生都有一个小间。不管是答卷,吃饭,睡觉,都在这里,但是上厕所是可以离开去茅房的。(如下图)

在古代,考生们所在的考试隔间叫”号舍“ 。

但实际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么宽敞,每个考生只有1.3平方米的格子间,并且号舍的建筑密度也非常大。 (如下图)

号舍有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 在号舍两侧墙上离地面大约一尺五寸和两尺五寸高的地方,分别有两道砖凸出作为承托,用以搁放两块一寸八分厚的号板。

白天 ,下面的号板靠里,可以当椅子坐; 上面的号板靠外,可以当桌子用。

到了晚上 ,将上面的号板取下,与下面的号板一起搁在下层砖托上,就组成了一张床板。 (如下图)

剧中的春闱考试是3天,而实际的会试要连考三场,每一场需要三天,合计九天六晚。

虽然一场考试结束后,考生可以回客栈住一晚,第二天再来。但是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度过三天,确实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不但要抵御天气变化,还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完成考试,还要应对拉肚子等突发事件。

电视剧中考子们如果要上厕所,是可以示意后由专人带领去茅房的。 (如上图)

但实际会试中很少有学子会这么做。因为你一旦去上厕所,监考官就会在卷子上按上一个黑戳戳,俗称”SHI戳子“。阅卷的时候,如果有这个戳子,再完美的答卷也要大打折扣。所以考生们是万万不会离开号舍的,那么吃喝拉撒就全在号舍了,这画面你能想象吗。

回想我当年考注册建筑师的时候,大设计当时是6个小时,确实也很少有考生中途去上厕所的。

考试期间,所有的食物都是考生自己带的,古代也没有冰箱,放三天还不得馊了。所以只能弄点干点心充饥了,这对考生的体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上图)

号舍,一个历经磨难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地方 。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施耐庵、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05

公平原则

《庆余年》剧中,往年的春闱只是走走过场,所有高中的名额都是被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预定了。而这次范闲作为主考官,就希望还学子们一个公平。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000多年,总的来说,有其积极意义。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通过科举制度,促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

而这几天的高考,同样也是学子们通过苦读改变命运的时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不用像庆余年中的学子那样,担心公平性的问题。

06

结束语

每个参加考试的学子,其实都希望自己可以鲤鱼跃龙门,金榜题名 。但不可能人人都高”中“,只要在该学习的时候努力了,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高考确实是一种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路 。所以也没必要气馁,条条道路通罗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考试的日子,祝每一个考生好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