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华县县城在哪个镇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2023-12-16 1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培育我县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2018-2020年)的通知》(湘农联〔2018〕10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正南端,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县耕地面积44.75万亩,其中水田32.72万亩,旱地12.03万亩。境内温光资源丰富,全年太阳有效辐射量112.66千卡/平方米,年均日照1654.3小时,年无霜期336天,是长江以南名优果蔬发展的适宜地带,赣南-湘南-桂北优势柑橘带的中心。

境内山川秀美,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已建成秦岩、湖南瑶族文化园两个3A级旅游景区和27家省级乡村旅游点。香草源被认定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点”,水口镇被评为中国民族特色小镇,井头湾村获“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称号;瑶族长鼓舞、盘王大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华岩摩崖石刻、湘桂古道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功创建“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品牌,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强县、全省十三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等一批文化品牌。2018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4亿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

近年来,我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稳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引导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全县已发展水果13万亩,实现产值22098万元,同比增长22%;茶叶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12%,201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4.2 %,实现农业牧渔业增加值48.5 亿元,增长4.5 %。

 

2、园区情况

(1)大小圩万亩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

大小圩万亩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主要由湖南江华冯乘古树苦茶有限公司以小圩崇江为核心、江华裕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大圩大塘为核心建设的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园,园区依托濒临涔天河水库的地理优势及独特的壮乡瑶镇风情,以国内优质茶叶种植为基础,以美食体验为亮点,以滨水度假为基点,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展销与民俗体验、滨水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涔天河休闲产业园。截止目前,该项目小圩崇江村已流转土地3300亩,大圩大塘村已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苦茶等3000亩,园区道路路基、灌溉水源及主水管、主水池、管理用房及停车场土地平整等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二批茶叶基地的种植和门楼、管理用房以及加工厂房选址的前期准备工作。

(2)江华苦茶冯河茶谷茶旅融合产业园

江华苦茶冯河茶谷茶旅融合产业园,主要是由江华冯河大龙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基础,以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需求,尤其是永州、湘中南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以开发江华苦茶旅游产品为主线,融合瑶族文化、自然生态、休闲体验、科研教学等。充分利用江华县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逐步提高江华县茶旅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建设包括冯河茶谷茶旅文化度假村、江华苦茶古道生态茶园、桐冲口瑶茶文化体验中心、金竹冲野生江华苦茶保护基地、茅坪现代茶园休闲基地5大板块。

(3)瑶茶文化产业园

瑶茶文化产业园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南瑞鑫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在大锡、码市、涛圩等地种植茶叶5000亩,在江华经开区建设办公综合楼、茶文化广场、茶文化体验中心、茶叶博物馆及茶叶加工厂房、生产线等。是我县的重点产业项目,目前已在大锡高凉村、码市龙湾、涛圩牛牯岭、涛圩新大山口等地完成茶叶种植3600亩,在经开区购置土地50亩,建设了办公综合大楼及绿化。

3、企业情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2018年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18.15亿,实现销售收入12.12亿元,年增长率10%以上,实现利税1.2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截止到2018年,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共实现加工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13.5%,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粮食加工企业54家,茶叶加工企业24家。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分别为22.3亿、26.2亿、29.5亿元,年均增长14.5%。

4、休闲企业。全县共有星级农庄7家,四星级以上农庄7家,特色旅游村镇15个,湖南省四星级旅游区(点)4个。

(二)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我县地处湘南,属南岭北麓山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全县土地面积为3216.03平方公里(折合32.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7.1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2%;耕地25893.33公顷,点土地总面积的8.1%;园地2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林地24.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2%;牧草地38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水域64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6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道路交通用地17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未利用地3590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全年太阳有效辐射量112.66千卡/平方米,受地形地貌影响,西部丘陵比东部山区多。全县太阳辐射量在各月的分配与温度基本一致,1~7月逐月增加,7月至次年1月逐月减少。西部丘陵区是湖南省除洞庭湖地区外,光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全县年平均日照为1654.3小时,7、8两月的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27%。年平均气温18.7℃。7月最热,平均28.1℃,1月最冷,平均为7.7℃。年无霜期为336天,西部丘陵地区比东部山区长。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为6806.3℃,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为3月7日,终日为11月28日;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至20℃的终日天数有204天,积温达915.9℃.热量条件完全能满足双季稻搭配冬作物为主的三熟制和旱地两熟制的要求,适宜于林木的生长和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境内地形复杂,存在多种小气候带,特别是立体气候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47℃。气温垂直递减率,夏季大于冬季。每升高100米日平均大于10℃积温减少190℃。按积温在不同高度上分布,从海拔300米至1800米,随高度上升,依次带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的气候特征;随高度增加,雨量增多,湿度相应增大,与纬向气候带又截然不同。年平均地温为21℃,春季地面增温较慢,幅度为7℃左右;秋季地面降温缓慢,幅度为4-5.3℃,全县地面温度年差较小,东部山区小于西部丘陵区。境内雨量充沛,水热基本同季,年降水量为1509.8毫米。东部山区多多雨,西部丘陵区雨偏少。自东向西递减,随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左右。县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水域均有分布,总体格局是“八分半山半水半分田,还有半分道路和庄园”。土地较肥沃,无工业和生活“三废”污染,是全县的农业主产区,适宜规模生产高档次、品质优的无公害、有机水果、茶叶产品。

2、技术优势

(1)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均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专门主抓,为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18年,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2)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全县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规程4项,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3项,农产品地理标志技术规范2项,其中省级发布1项,市级发布3项。农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获得3项科技成果,申请、取得专利3项。

(3)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支撑。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强院校县深度合作,与中国柑桔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茶叶研究所签署院校县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战略咨询,科技创新,学科共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对推动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四院校将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打造成为湖南科技农业“第一基地”和全国知名“科技农业试验区”。

3、区位优势

    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湖南的“省尾”,与广东、广西相邻,具有参与区域战略合作的先天优势。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干线的日趋完善,与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区域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合作成本大幅度降低,势必提升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开放发展、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也将为打造“广东、广西重要的后花园”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4、政策优势

(1)江华瑶族自治享受国家级、省级政策:

永州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覆盖区,江华瑶族自治县享受“少数民族”、“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开发”、“湘西开发”四大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得到了优惠扶持。

2011年,湘南地区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华瑶族自治县属“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板块,享受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基础设施方面,省里明确重点支持政策交通、信息、现代物流和水电气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方面,省里赋予湘南地区34条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了诸多的操作性政策。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意见》,未来将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按照九部委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精神,农业部建设项目和财政资金将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2)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

①2011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对绿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奖补,范围涉及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发展扶贫产业等方面;出台《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整合捆绑交通、水利、发改、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改善绿色农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给予资金奖补。

②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到江华瑶族自治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鼓励扶持投资者创办工业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园、微小企业创业园、现代物流配送园和特色高科技农业研发园。对投资企业在税费、用地、水电、用工、基本建补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③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建设现代农业融资平台。

④201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的意见》,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对现代家庭农场在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用地、水电、平台搭建、项目扶持、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⑤201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快江华瑶族自治电子商务发展,提高全县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⑥2017年,县委出台了《2017年“农业园区升级”战役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省、市、县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奖补、用地、用电、税收等扶持政策,对积极参与园区产业建设的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优先安排国家项目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⑦201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2015年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意见》,以湘南国家级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对在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的单位和企业给予奖励扶持。

⑧201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通过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⑨201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为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县政府统筹整合各部门资金主要用于精准扶贫。⑾2017年,县人民政府出台《精准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参与精准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财银保”)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财银保”),财政分别给予70%和50%的利息和保险保费补贴;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⑩ 2017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打造“网上供销”平台,致力于建成覆盖全县农村,功能完善,紧密连接城乡居民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发展潜力

1、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测全县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潜力为20%,201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7亿元,增加值为14.2亿元,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7.8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左右。将基本形成以沱江、涔天河、白芒营、涛圩、大圩、水口为中心产区的水果、茶叶等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2)社会效益

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拓展农业多种功,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务工。在贫困乡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建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可有效推进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3)生态效益

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大力发展,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低碳农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可以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综合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实现生态健康养殖;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实现洁、净、美、绿的现代农业,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促进农民增收 为核心、发展绿色农业为着力点,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切入点,依托水果、茶叶等优质特色产业,以“农业+旅游”、“农业+深加工”为特色,以农业功能为方向,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促进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优势特色产业与特色小镇整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协调推进,农村产业领取与城乡规划发展统筹布局。

2、坚持新型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主体共同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切实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

3、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4、坚持平台支撑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与财政倾斜支持,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与成果综合利用,推进金融保险发展与人才条件支撑。

(三)融合模式选择

1、农旅融合:依托水果、茶叶产业,积极开发和挖掘观光休闲功能,将我县特色产业融合为生产、加工、销售、休闲于一体,增加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2、内部融合:以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高效农业。调高水果、茶叶比重,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水果、茶叶标准体系建设。

3、产业链延伸模式:支持水果、茶叶深加工发展,发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分组储藏等生产性服务性,加强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四)建设任务

1.水果产业

(1) 建设规模

新扩果园1万亩,全县发展水果面积16万亩,实现水果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6亿元以上。积极争创全省柑橘生产重点县,完成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产品认证3个,优质果率达到65%以上,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40%以上,果品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

(2)生产环节

①基地建设。岭西片,建立以界牌、大路铺、桥市、白芒营、河路口和涛圩牛牯岭为中心,以特色柑桔和“瑶山雪梨”为重点的绿色水果优势产业带;岭东片,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桔、猕猴桃、杨梅等特色干鲜果基地。建立以广西富隆果业为龙头,以白芒营、桥市、大路铺等乡镇为中心的柑桔基地6万亩;以“六月香果业”为龙头,以大路铺、涛圩等乡镇为中心的 “瑶山雪梨”基地4万亩。

②基础设施。一是全面完善夯实界牌、涔天河、大路铺、桥市、白芒营、河路口和涛圩等重点产业基地水、电、路设施,推广节水灌溉、避寒、避雨、避暴晒等设施和自动化管理技术。二是在江华经济开发区建立2万吨气调库、果蔬汁加工线和物流中心基地,实现种植、加工、贮运、物流配送服务一体化。

(3)加工环节

①龙头企业建设。支持六月香果业、富隆果业等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品牌创,搞好技术改造,鼓励柑橘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联合,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升水果精深加工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②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巩固发展“瑶美人”香柑、旺源果业等一批水果专业合作社,强化果农交流合作,发挥技术普及、推广和中介服务作用,为水果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水果生产组织化程度。

(4)市场销售环节

大力举办梨花节、柑橘采摘节、桃花节、农博会等活动,强化产品宣传推介;强化与快乐购等电视媒体、电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推进鲜食水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和分级包装直销,强化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建设和水果品牌化连锁经营,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5)利益联结机制

发挥六月香果业、富隆果业、瑶美人柑桔、旺源果业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及统一服务、订单帮扶、土地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2.茶叶产业

(1) 建设规模

新扩茶园1万亩,全县发展茶叶面积6万亩,实现茶叶总产值3亿元。茶叶产品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质量标准。争创全国有机茶基地县和全国茶叶产业优势县,打造3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生产环节

①基地建设。围绕茶叶产业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一是以涔天河、桥市等乡镇为主的涔天河库区名优绿茶基地;二是以牛牯岭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主的“江华苦茶”基地;三是以大圩、小圩、码市、大锡等乡镇为主的高海拔有机茶基地。同时,配套建设优势茶叶种植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②基础设施。夯实茶叶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结合各类茶叶特点,建立育苗大棚、小型烘烤房、储存仓库、茶叶保鲜库等配套设施;完善茶园标准化栽培管理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3)加工环节

①龙头企业建设。鼓励扶持九龙井茶叶、瑞鑫源茶叶、怡叶心茶业、冯城古树苦茶等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品牌,搞好技术改造和企业重组,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对茶农的辐射带动能力。

②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巩固发展华松茶叶等一批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增强茶农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技术普及、推广和中介服务作用,为茶叶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

(4)市场销售环节

强化对名优茶叶品牌的扶持和宣传推介,注重挖掘、保护我县历史名茶,重点推介“江华苦茶”;鼓励茶叶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快产品认证,培育著名商标,增强茶产品竞争力;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大力发展茶叶电子商务,构建茶叶营销新格局。

(5)利益联结机制

发挥九龙井茶叶、瑞鑫源茶叶、怡叶心茶业、冯城古树苦茶、华松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统一服务、订单帮扶、土地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乡村旅游产业

(1)发展目标

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农业资源和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集中培育一批星级农庄、农家乐等实体,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到2019年,全县发展乡村旅游景点120个以上,培育特色旅游名镇5个以上,特色旅游名村10个以上,实现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游客和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均达25%以上。

(2)建设重点

充分依托丰富的乡村、生态、民族、红色、农业以及养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合作,凸显江华乡村瑶族和农业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市场推广,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重点建设以下旅游景区:

①民族风情展示区。位于沱江镇、水口镇、湘江乡、大圩镇、大石桥乡等。依托以瑶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瑶族传统吊脚楼、瑶族村寨、瑶族服饰等,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开发,展现江华瑶族风情魅力,让游客感受江华不一样的民族风情。重点打造沱江古城、水口水街、香草瑶寨、文明山村等一批有影响、有特色、带有浓郁瑶族风情的民族风情展示区。

②休闲农业体验区。位于沱江镇、大路铺镇、白芒营镇、涛圩镇等。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利用独特的瑶乡农业景观、瑶家村寨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建设沱江镇紫松农业基地、大路铺瑶山雪梨基地、涛圩镇牛牯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

③滨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涔天河镇、水口镇、码市镇、小圩镇。依托涔天河优美的滨湖风光和沱江、大路铺滨水资源和瑶族文化资源,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健全旅游服务支撑体系和旅游产品链条,打造集滨湖休闲度假、运动探险、民俗风情、乡村度假、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涔天河湖湘风情小镇、涔天河库区农家乐等项目。

④生态田园观光区。位于沱江镇、大路铺镇、界牌乡。以田园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乡村游赏走廊为主题,以自然生产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生态田园观光区,加强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升乡村景观质量,凸显美丽乡村风光,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幽静恬美乡村风光。重点打造潇家湾乡村旅游、黑山口乡村旅游、大山寨乡村旅游、木浪乡村旅游等项目。

⑤农产品加工体验区。以九龙井、瑞鑫源、华松等公司、合作社茶叶基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为主,构建全县农产品加工体验区,让游客了解最新农产品的天然生长过程,体验农产品加工的乐趣。

(3)旅游培训

适时组织开展旅游扶贫培训,培养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劳动力开展餐饮、食宿等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村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4)旅游营销

 一是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瑶族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庄、森林人家、瑶家乐、栖水人家、汽车营地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养生养老、研学旅行、自驾游等新业态,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和品牌化包装,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观赏体验型旅游娱乐活动。二是强化宣传与营销。在全县旅游网站和相关网站开设乡村旅游专栏,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省市县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地区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支持电商企业对我县星级农庄等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网络推介。

(5)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农家乐协会+农户、企业+农户、村民委员会+景区等乡村旅游组织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发展导游、导航、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项目,拓宽贫困农户参与渠道。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景区与周边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群众依托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特色旅游商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立扶贫资金投入、贫困户入股分红的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让贫困户享受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五)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三产融合发展目标,将重点实施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工程、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农业+旅游”促进工程、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

1、白芒营镇红山万亩标准化柑桔产业园建设

建设主体:江华县富隆果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以白芒营镇红山村,辐射周边红泥塘、箭山、五洞、草子塘、福缘塘等村。项目区交通便利,土层深厚,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高,基地规划种植总面积10000亩,目前已流转土地8000多亩。种植柑橘5000余亩、育苗基地有各种柑橘苗十多个品种30多万株。 基地下一步发展规划是以红山果业基地为中心向周边村扩展,计划在3年内打造成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万亩科技示范循环产业园,计划种植16个柑橘品种。产业园建成后,每年产值可达2亿元,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和1.5万个临时用工,村民劳务收入近4000万元,为全县水果产业发展起到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未来的万亩科技示范循环产业园将是一个四季花果飘香的绿色果业生态园。

建设投资:总投资 10000 万元,其中试点资金 150 万元。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10000 亩,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标准化基地、农产品销售及加工、生态农业旅游等方面,资金主要用于安装节水微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线以及排灌沟渠、道路、乡村旅游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2、湖南省省级特色(柑桔)产业园-江华县水云特色产业园建设

建设主体:江华县水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桥市乡猴山村、大路铺镇大路铺社区。项目区土层深厚、水利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好及交通便利,基地规划总面积5000亩,按照高产桔园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全部推广应用无病毒营养钵苗木定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采用生物及物理防治病虫害、稻草覆盖等有机农业管理模式,配套建设了果农住房、仓库、生产用房,基地以生产无公害优质水果为目标,实施应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畜—沼—果”生产模式,产业园建成后,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5000亩柑桔产业的发展。

建设投资:总投资 5000 万元,其中试点资金150万元。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 5000 亩,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标准化基地、农产品销售及加工等方面,资金主要用于安装节水微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排灌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江华小圩万亩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

项目建设主体:湖南江华冯乘古树苦茶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华县小圩壮族乡崇江村、大圩大塘村等。项目区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依托濒临涔天河水库、小圩壮乡、水口新镇(水上桂林)的大旅游平台和重点特色产业茶产业,建设茶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投资:总投资2124万元,其中试点资金 100 万元。

建设内容:项目区占地 33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三个方向。一是建设生态富硒茶园3000亩及配套基础设施的第一产业。二是建设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及配套的加工机器、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的第二产业。三是旅游观光设施的第三产业建设,主要是长3.2公里,宽7米的园区景观大道、茶展厅、游客接待中心、含休闲茶室的观景亭台、观景步道、停车场、门楼及葫芦冲垂钓中心等。安排附近村民就业100 余人,采茶高峰期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3000个,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1 万亩。

4、江华大圩大塘茶叶产业园

项目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裕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大圩镇大塘村等。项目区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依托濒临涔天河水库、小圩壮乡、水口新镇(水上桂林)的大旅游平台和重点特色产业茶产业,建设茶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投资:总投资 15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 100 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生态茶园2000亩及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加工厂房及配套的加工机器、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的第二产业。三是旅游观光设施的第三产业建设、茶展厅、游客接待中心、观景亭台、门楼等。

5、江华苦茶冯河茶谷茶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冯河大龙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项目范围以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涔天河村为核心景区,辐射相邻特色村镇的精品茶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冯河茶谷茶旅文化度假村、江华苦茶古道生态茶园、桐冲口瑶茶文化体验中心、金竹冲野生江华苦茶保护基地、茅坪现代茶园休闲基地5大板块。

建设投资:本项目预计投资额为224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 100 万元。

建设内容:1、冯河茶谷茶旅文化度假村。以生态观光游、采摘制作体验、滨水娱乐的瑶文化体验游为主,是本项目的核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展示和销售中心、花海、漂流、温泉度假别墅、民宿客栈、滨水娱乐项目、特产养殖种植、特色餐饮、特色产品销售开发、茶馆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相关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2、泥井村江华苦茶古道生态茶园。泥井村将作为茶叶苗圃繁育基地、茶马古道遗址、采摘中心为主,是本项目的分项基地之一。主要建设内容为茶叶育苗基地、共享民宿、茶马古道遗址保护和开发、特色餐饮开发以及门楼、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相关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3、桐冲口瑶茶文化体验中心。作为茶叶采摘基地,瑶文化体验中心,是本项目的分项基地之一。该村被命名为千年瑶寨,现已建设民宿和部分茶叶种植。主要建设内容为茶叶采摘园建设、现场手工炒制基地建设、商业体验街区、千年瑶寨酒坊、竹伐漂流、瑶文化体验中心以及门楼、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相关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4、金竹冲野生江华苦茶保护基地。作为野生茶保护基地、瑶文化体验中心,是本项目的分项基地之一。主要建设内容为民宿、餐饮、瀑布景点、自驾游停车场、总管庙修缮、清江水库水上游乐、狩猎、野营训练基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5、茅坪现代茶园休闲基地。作为茶园茶叶采摘基地、休闲基地,是本项目的分项基地之一。主要建设内容为垂钓、特色餐饮、露营基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

6、瑶茶文化产业园项目

建设主体:湖南瑞鑫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项目以江华瑶族自治县经开区工业园的瑶茶文化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大锡高凉、码市龙湾、涛圩牛牯岭、涛圩新大山口等地建设茶叶产业基地。

建设投资:本项目预计投资额为77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 120 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在大锡高凉、码市龙湾、涛圩牛牯岭、涛圩新大山口等地建设生态茶园3600亩及配套基础设施的第一产业。二是建设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及配套的加工机器、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的第二产业。三是旅游观光设施的第三产业建设,主要是瑶茶文化博览园、茶展厅、游客接待中心、茶室、观景亭台、观景步道、停车场、门楼等。安排附近村民就业100 余人,采茶高峰期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3000个,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茶叶1 万亩。

7、大路铺瑶山雪梨产业园

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六月香果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大路铺镇榔下村

建设投资:5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100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瑶山雪梨基地3000亩,水肥一体化系统、道路沟渠、厂房、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规划配套开发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打造休闲农业新基地。

8、河路口招礼茶叶产业园

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伍龙茶叶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河路口镇招礼村

建设投资:12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80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建设生态茶园1000亩及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加工厂房及配套的加工机器、品牌和销售渠道建设的第二产业。三是旅游观光设施建设含茶展厅、游客接待中心、观景亭台、门楼等。

9、精品山地晚熟特色产业园

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科沃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沱江镇鹿洞村

建设投资:15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50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新建精品山地晚熟柑桔基地1000亩。二是水肥一体化系统、道路沟渠、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规划配套开发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打造休闲农业新基地。

10、野猪桥水蜜桃特色产业园

建设主体:江华瑶族自治县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桥市乡野猪桥村

建设投资:3000万元,其中试点资金50万元。

建设内容:一是新建水蜜桃基地3000亩。二规划配套开发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打造休闲农业新基地。

(六)资金使用计划

1、投资概算

(1)投资估算

总投资 34764 万元,包括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工程投资10910 万元,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投资9920 万元,“农业+旅游”促进工程投资 11565 万元,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 2369 万元。

(2)资金来源及结构

本实施方案建设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根据《湖南省农业委、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有关资金要求,通过积极争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项目资金”及县整合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业主投入等多渠道筹措解决。资金来源结构如下:①争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项目资金” 1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2.88%;②县财政配套和整合国家、省、市其他财政专项资金1600万元,占总投资的4.6%;③社会投入(包括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农民投入)资金 32146 万元,占总投资的 92.52%。

2、资金用途

(1)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试点县项目资金

申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项目资金”1000 万元,具体投资方向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工程建设 260万元,占 26%;支持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建设投资 370 万元,占37%;支持“农业+旅游”促进工程建设投资 340 万元,占 34%,支持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投资 30 万元,占 3%。

(2)区财政配套及整合国家、省其他财政专项资金

申请县财政配套及整合国家、省其他财政专项资金 1600 万元,具体投资方向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工程建设690 万元,占 43.13%;支持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建设投资330 万元,占 20.63%;支持“农业+旅游”促进工程建设投资510 万元,占 31.88%,支持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投资70 万元,占 4.36。

(3)社会投入资金

社会投入资金即自筹资金32146 万元,具体投资方向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促进工程建设 8030 万元,占 24.98%;支持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建设投资 7224.7 万元,占 24.03%;支持“农业+旅游”促进工程建设投资15095.7 万元,占 46.96%,支持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投资1292.6元,占4.02%。

三、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和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农委、县水利局、县畜牧水产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委党组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将试点工作纳入江华瑶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谋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动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2、明确实施主体。实施主体为县农建投、乡镇人民政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制定任务书、时间表,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优化服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日常工作调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研究解决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中的相关事宜。基地和项目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解决本辖区的基地和项目建设方面的矛盾问题,配合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委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进行监管。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整合、调度和管理,负责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负责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分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县发改委负责建设项目立项及审批工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整合资源,加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县农委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承担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负责《实施方案》建设内容落实到位,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负责项目建设进度监管,负责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用地规划,依法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服务。县环保局负责项目建设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进行分析。县审计局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以及项目绩效进行专项,确保资金安全和治理成效。县新闻宣传部门负责项目建设事迹宣传,举办项目建设宣传展览活动,在江华电视台、县政府网站开办栏目,营造项目建设浓厚氛围。

(二)强化机制创新

1、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1)规范区片土地流转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制定流转指导性价格,对农村土地流转给予财政奖补。

(2)在保护农业综合生产的前提下,实行“一企一议”,按有关政策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3)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通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流通交易。

(4)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登记颁证;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做到承包田块、合同、证书、台账“四到户”,建立“组有档案袋、村有档案柜、乡有档案室、县有数据库”的管理模式。

(5)推进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建立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激励机制,对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予以扶持。

2、积极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引领。通过财政贴息、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前延后伸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规范运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等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流通、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全面增强合作社综合实力。

(2)强化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基础作用。引导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流转土地,逐步发展成专业大户。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和扶持奖励办法,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项资金,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现场培训与教学相结合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品种)的栽培管理和深加工技术。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加快推动我县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组织交流、信息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3、完善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不断强化农企利益联结,积极引导建立购销合作、产业链利益分享、土地入股等形式合作,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探索制定发布全县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支持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继续优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内联科研、外联市场、下联农户,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支持通过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方式,促进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鼓励企业组织农户参加各类农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企业协调保险公司给予农户理赔,对不在承保范围内的生产物资,由企业承担受损费用。企业努力确保合同的履约率,建立起订单生产的诚信度,努力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民可追溯管理,逐步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购销关系。

4、创新科技与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为基地生产提供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服务,推动智能农业和的快速发展,提高现代农业信息水平。

(2)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共享,加大产业研发力度,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加快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3)加强农业创新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农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乡村旅游业、“互联网+农业”等产业。

5、创新投融资机制

(1)引导和协调金融资金,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贷款周期延长的宽松政策,扶持农业产业。

(2)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模式创新,发展普金融,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全覆盖,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结对服务。

(3)创新农业融资工具。如大棚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大型农机具质押、农业订单质押、一级仓储质押等。

(4)推动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地方政府参与成立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争取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

6、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以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回归创业为主要招商方向,以政府驻点招商、政府组团招商、专业展会招商、中介代理招商为主要招商策略,采用多种途径,创新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我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招商、建设工作。

建立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产业整合发展招商专栏,发布招商优惠政策、招商项目动态及企业产业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使之成为投资者的桥梁和纽带;举办重大招商推介活动,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发布相关招商信息,参加活动宣传报道,根据需要组织领导专访、策划宣传专版、刊播动态报道。

(三)加强考核评估

1、加强资金审计和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项目下达的计划组织实施,不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严格实施项目招投标,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强化工程安全质量监督,落实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明确建设、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各方面责任。将各级财政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资金列入年度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挪用、套取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计划和工程进度拨付,对项目资金进行专帐管理,加强会计核算,自觉热爱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2、加强工作考核。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要求,建立统筹考核机制和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县农委全程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并进行基础数据统计和经验总结,按要求易地发展形势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考核体系,加快制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完善跨行政区域、跨产业领域间的利益分配制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