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短打」的一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服大袖衫什么意思 被嫌弃的「短打」的一生

被嫌弃的「短打」的一生

2024-06-24 2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汉服“短打” / 瞳莞

它们的确很相似,都是交领斜襟的短上衣+裤子。但若从“溯源”来说,两者是不同的。

“中衣”“中裤”来源于戏曲中的“水衣”“水裤”,早年间拍古装剧的时候“水衣”还能看见,至于“水裤”,相声演员大褂下面穿的裤子便是。

△ 汉服“中衣” / 网络

△ 戏曲“水衣” / 网络

“短打”则来源于戏曲中的“短打衣”,只不过“短打衣”的具体分类更为丰富,款式也多样。

“武松打虎”的传统形象里,武松穿着的便是“短打衣”。

△ 盖叫天 / 网络

所以,这两者从源头戏曲服饰里去找,区别十分明显。

后来港台地区的武侠题材影视剧开始流行,当时的服饰基本还是沿用戏曲的设定并加以改动。“短打衣”非常自然地成为了侠客们的“标准制服”,并且去除了戏台上才比较必要的装饰,显得更为干净利落。

△ 1971《新独臂刀》 / 豆瓣

△ 1969《独臂刀王》 / 豆瓣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短打衣”变得像汉服“短打”了。不过最终要和汉服的“中衣”“中裤”长得相似,还需要后者在“水衣”“水裤”的基础上也发生一些变化,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略去吧。

早期的汉服“短打”各方面都非常像武侠片里的设定,甚至包括商品照里模特的pose。后来武侠剧式微,屏幕上更流行所谓的“仙侠”和“古偶”,加上汉服圈自身的价值取向,“短打”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 汉服“短打” / 网络

短打的学名是叫“短褐”吗?

汉服“短打”流行的那几年了,还有关于它的科普,基本是集中在它是不是应该改名为“短褐”,以及这两个字正确的读音是“shù hè”。

不过除了拉了一个不常见、看起来有逼格的词汇充门面以外,从来也没汉服er认证过为什么应该改名叫“短褐”,以及这里的“短”为啥要念“shù”?

首先,的确是有“短褐”这个词,部分地区的中学教材里有《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里面便出现了“短褐”: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

之前在《《花木兰》预告片之后,我学到了一门“尬夸学”……》里已经提到过,“褐”在古代不解释为颜色,否则就会容易露怯。

褐的本义以毛或者麻为原料的粗糙织物,由于穿这种面料的人往往身份低贱,所以用“褐夫”来指代他们。后来,褐才成为才独立成为了一个颜色词,用以形容黄黑色。但是褐布本身不一定是褐色的,可以是很多颜色。

“短”字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连在一起似乎是用来修饰“褐”,使之成为一个偏正结构。然而,并非如此。这里的“短”是“裋”的通假字,而“裋”就念作“shù”,意思是粗布衣服。

“裋褐”这个词里的两个字虽然是并列的,却经常是组合起来用,意思就是粗鄙衣服,进而泛指贫苦低贱人群所穿的粗衣。

裋褐虽竖使之服,亦贫贱衣不完好之通称。

——《正字通》

不过“裋”字很不常用,假借“短”字之后,即便不知道本字也解释得通,不阻碍上下文的理解。

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

——《索隐》

穿着粗衣的人群,迫于生活所需,服装自然也不会十分宽大累赘,短衣+裤子是最好的选择。

△ 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 豆瓣

注意主仆的服装对比

△ 清代耕织图中劳动人民的短衣形象 / @故宫博物院

《水浒》中提到李逵所穿的便是“短褐”,而我们如今看到到的相关影视形象也大多符合粗布短衣的模样,有的甚至上衣穿着随意,袒露胸膛。

古人服装上的短、小、紧、窄,跟我们现在的突出身体曲线不同,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劳作,所以使得某些服饰在戏曲程式化衣箱化之后,便有了特定属性。“短褐”本来侧重的是服装的粗鄙,后来才变成了戏台上“短打衣”

为什么汉服“短打”没有未来?

戏台的“短打衣”也常被叫做“紧身衣”,后者的说法不知道现在的小盆友还熟悉不熟悉,因为我看武侠片长大对这个词很是耳熟。

“短打衣”的款式很丰富,与汉服er理解中的款式中的领子是什么是高墙壁垒不同,“短打衣”里的领襟样式很丰富,主要突出的是它短衣窄袖的便捷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服装款式,都不按照汉服er认为的领子来区分)

△ 清宫戏画 / 网络

交领斜襟的有“抱衣”,也称“豹衣”“包衣”等,特征是在上衣下摆处拼接两侧类似裙摆的设计,色彩丰富,多有绣花装饰。侠客义士、绿林好汉一般设定的服装就是这种,所以后来早期武侠剧才会采用交领上衣搭配裤子的做法。

△ 抱衣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 相关书籍

△白玉堂 / 清宫戏画

▲ 相关书籍

圆口对襟、圆口偏襟的有“侉衣”,也称“挎衣”“快衣”等,一般为黑色,有的装饰纽扣,也有人称之为“夜行衣”。前面提到的武松,以及一些家丁会穿这种服装,早期武侠剧里也有出现。

△ 侉衣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 1967年《独臂刀》剧照 / 豆瓣

女性也有,称“战袄”,一般是立领对襟。下面虽然穿的还是裤子,腰间多扎一条“战裙”,有点像两片围裙,突出女性化的一面。

△ 战袄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 电影《大武生》剧照 / 豆瓣

△ 战袄下的战裙和彩裤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不难发现,不论是从戏曲舞台来看,还是后来的武侠片来说,“短打衣”的素材都十分丰富,至少用来做一些现代服装的改造设计是够了的,而且比其他素材来得便捷。毕竟之前在《大侠魂与短装:一个宁要洋装不要长袍大褂的民国》就论证过,天下大势便是短衣啊!

但为什么对于汉服的诸多款式来说,反而是“短打”越来越边缘化了呢?除了前面和《汉服运动的本质是一场cosplay?》里说的,汉服活动里越来越多人热衷于扮演皇帝、后妃、将军等,代表平民的“短打”自然不受待见,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对于汉服“短打”的“设计改造”基本都失败了。

鉴于汉服“短打”的便利性和日常性,商家们曾经一度非常热衷于将其改成家居服来售卖。可就像汉服圈从不解答为什么“短褐”要念“shù hè”一样,它们也不愿意正视款式来源与戏曲、影视剧的关系,于是改由自己发挥,最终结果变得十分日韩。

△ 日本服饰 / 网络

(汉服商家就不放了,回头又恼羞成怒了)

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如果不取材历史,古风服饰的改造难免被大家更为熟悉的日韩所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且家居服的定位也十分不符合汉服“秀”的需求,并没有充足的购买需求,自然便越来越萎缩了。

还记得以前写过一篇《只穿漂亮衣服而不在乎背后的文化,这种“理想状态”真的存在么?》。

如果大家愿意拿出一点点精力去学习服饰史,就会发现世界上不存在“空中楼阁”的服饰,万物皆可溯源。同样的,无根的浮萍也往往难以真正存在,因为你成长中的见闻会影响你的审美和设计。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