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已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宫秋的思想内容 汉宫秋已凉

汉宫秋已凉

2024-05-30 0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及王昭君,一个正直坚强、深明大义的美人形象便在脑海中浮现。但这还不够,读罢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一个形象更为丰满的王昭君便跃然纸上了。

在我看来,明明都是元曲,偏偏《汉宫秋》撇开了寻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将小情大爱都倾注在了王昭君一个“弱女子”身上。一方面,她深爱着汉元帝、不愿远走他乡;另一方面,她深知民族大义,为了天下安宁委曲求全地答应和亲。

《汉宫秋》里的王昭君是什么样的?

是美艳动人的。美到什么地步呢?美到就连为皇帝选妃、见过无数倾城之色的毛延寿都要夸一句:“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美到坐拥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一见倾心;美到见多识广的单于仅仅见到画像便起意索要。

然而笔触仅仅停留在外表是肤浅的。《汉宫秋》中王昭君正直无畏,不肯贿赂毛延寿,一曲琵琶可引得皇帝宠幸,可见是个品性才情兼具的女子。

然而不仅于此。在被派和亲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形象更为高大的昭君。得知北番兵临城下、来势汹汹时,她毅然决然地说:“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她难道不怕吗?当然怕!来者不善,被迫远走异国他乡,哪个女子不害怕?她难道不留恋吗?当然留恋!思及这片养育了她的土地、那位恩爱难舍的汉皇,可见一句“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是多么无奈啊!可是现实容不得她害怕或是留恋,在她心里,比乡愁情爱更重要的还有国家大计,于是就有了“灞桥饯送明妃”的一幕。

秋风瑟瑟离曲扬,大雁南归车北上。即便如此,她也是不屈于北番的。即使单于给出了“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的诱人承诺,她也毫不动心,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守节投江死,唯留青冢存的决定。路上,她或许在思念,或许在犹豫,或许在不舍,但是,在将要离开大汉国土的那一刻,她选择跳入两国交界的江中,永远地留在了这片深爱的土地。试想,全天下能有多少人能够抵挡住名利的诱惑而转身任由滔滔江水将自己吞噬呢?就连堂堂大汉朝庭上的文人武将也无一人有如此的气魄和胆识!昭君,昭君,君子昭昭。《汉宫秋》以一个宫妃的慷慨赴难极大地嘲讽了汉庭的屈辱求和,同时更反衬出了昭君的深明大义,将这个被无数人谈论过的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但我依然觉得有所不足。马致远对昭君投江这一情节的设计实际上掩盖了她远嫁北番、为单于生儿育女的历史事实,从而满足了其要求妇女守节的幻想,符合三从四德的刻板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过于完美无瑕的王昭君,未能真正地展现女性形象。虽说不能过多地苛求古人,但我们依旧要对文学作品中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进行辩证看待,充分尊重妇女的婚嫁、生育意愿,接受一个并不完美的“王昭君”。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虽然青冢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汉宫秋已凉,明妃慨离乡。即使汉朝已经成为历史,王昭君这样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民族英雄也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光,被后人尊重、铭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