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剪纸: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艺术奇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字剪纸的艺术家 安塞剪纸: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艺术奇葩

安塞剪纸: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艺术奇葩

2024-07-09 1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塞人将剪纸艺术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装扮生活,增加喜庆色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春节,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每一座村庄都像一个民间剪纸展览会。”米宏清说,“每到农历腊月,那些巧婆姨俊女子便坐在炕头上,剪出她们想要的图案。她们把剪好的花鸟虫草、飞禽走兽摆到炕上展示。谁家的姑娘剪得好,名声很快就传扬出去,会赢得十里八村的小伙子热烈追求。”

李秀芳是我国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剪纸艺术家。1982年,李秀芳受邀在法国国际博览会上表演剪纸艺术。她用一把普通的剪刀,在几分钟内就把一张张纸变成了动物花草。

猫头鹰在法国被视为吉祥、智慧之鸟,但在我国陕北地区却被视为不吉利之鸟。表演期间,有位老人提出让李秀芳剪猫头鹰,但李秀芳并没有见过猫头鹰,她在心里想,猫头鹰不就是猫的头、鹰的身子嘛。经过思考,李秀芳很快折好纸,拿起剪刀左剜右转,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猫头鹰便展现在观众面前,令法国人惊叹不已。有人甚至拿起李秀芳的剪刀翻来覆去地看,怀疑剪刀里面安装了什么“机关”。

像李秀芳这样的剪纸艺术家在安塞并不少。其中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白凤莲4位艺术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级剪纸艺术大师”称号,她们的剪纸作品被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图文名录”。

在发展中传承保护

目前,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已收藏优秀剪纸作品5000余幅。 为了保护传承剪纸艺术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塞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安塞区成立了专门的剪纸艺术保护机构,制定了安塞剪纸艺术保护制度及传承人保护办法,并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课堂。“区上积极邀请著名民间艺术家进行剪纸辅导、创作,使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安塞区文化文物馆馆长殷宇鹏说,“通过建立民间艺术人才库、举办创作班、举行剪纸艺术大赛等方式,安塞培养了一大批剪纸艺术新秀。”

今年52岁的余泽玲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剪纸技艺,16岁时,经人介绍拜李秀芳为师。“经过李秀芳老师的指导,我的剪纸水平提升很快,我也慢慢悟出剪纸的要领是创意,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神态是剪纸的灵魂。”余泽玲说,“李秀芳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向来直言不讳,她一心想把自己所有的技艺都传给后辈。”

名师出高徒。如今,余泽玲是安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大小奖项百余项,她带出的徒弟有50余人。2012年,在全国剪纸艺术大展中,余泽玲的作品《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获得金奖,她的14名徒弟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谢光艳的作品《三十六窗格》获特等奖。余泽玲的大徒弟韩树爱笑着说:“师傅把自己所有的剪纸技艺全部传授给我们,一点儿都不保留。”

截至目前,安塞区成立了20多家剪纸专业合作社,有200余名剪纸能手在保护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不断创造着产业收入。随着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这一流传久远的艺术之花正在重放异彩。

来源:文化陕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文化陕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