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代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代的五经博士是什么学位 为什么说汉代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为什么说汉代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2024-06-09 1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近年来设立一系列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课题,从学理上探寻中西文明的本源,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日前,中央社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同志为即将出版的研究成果“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作序,探讨秦汉治理之道与罗马盛衰之由,澄清“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与误判,呼吁中西文明应当在交流互鉴的基础之上,既寻找各自的改进之途,更淬炼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般我们讲“汉承秦制”,汉代相比于秦代是制度上的继承关系。而潘岳先生的新作《秦汉与罗马》却提出相比于秦代,汉代才更能代表中华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秦代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就是著名的“周秦之变”。周代的政治是“分土而治”,秦代的政治是中央对地方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在中央层面,秦代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秦代还制定了严密的法律体系,实行“编户齐民”,基层政权直接管到乡村的村民头上。最新出土的《里耶秦简》就是明证。

然而,秦代二世而亡,这是由于秦代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苛政。所谓过刚易折,严苛的刑政比凶狠的老虎更要为害于民。汉代贾谊总结得好:“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

汉承秦制。当刘邦打到咸阳的时候,萧何第一时间到秦宫抢救秦代的户籍造册,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依据。从硬件上,汉代继承秦制又完善了秦制。继承了直达县乡的基层管理制度,但给宗族乡绅留下自治空间;继承了秦法的大部分条文,但去掉了肉刑;继承了中央集权的框架,却推行“无为而治”让民间休养生息。

从软件上说,汉代抛弃了秦制的苛政,先实行休养生息之术,再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复古更化运动,才真正确立了儒家政治的根基。

正是吸收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并以黄老之道统摄“法家之术”。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烹饪小鲜的时候不能来回翻腾,而这就是汉初政府“放任主义”的精髓。汉初六十多年的无为而治,一方面造就了充实的府库,另一方面也带来小农破产、豪强兼并、诸侯割据的问题。

站在历史转折的关键点上,一代英主汉武帝开展大有为之改革,确立了“汉家政制”的体制,形成中华“儒法国家”的文明经脉。汉武帝的改革被称为“复古更化”,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经术政治。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培养“通经致用”之才,以儒家标准“规范”政治。史书上说,汉代以《春秋》来决定司法审判,以《尚书》中的《禹贡篇》来治水,以《诗经》当做讽谏的谏书。

其中,汉代经术政治最核心的是确立了《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正是汉代春秋公羊学研究的大家。正如《秦汉与罗马》总结的:从哲学上说,这是天人感应;从政治上说,这是中央集权;从伦理上说,这是三纲五常;从制度上说,这是文官治国。这套制度解决了“起于布衣”的汉王朝“君权天授”的合法性问题。《尚书》上讲:“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中国的皇帝称为“天子”,是因为汉家以德配天,皇帝受命于天。天意通过民心来体现,而天子以德配位才能获得天的授命与百姓的认可。天是统治合法性的终极来源,天子要敬天保民。董仲舒确立天人感应之说,上天通过灾异给皇帝以警示,可以说这是“屈君以伸天”。天子的权力对应于无限的责任。因而中国的“天子”不同于西方的“君权神授”,君权受天意民心的约束。大一统还确立了亲亲尊尊的政治道德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忠恕之道。

董仲舒还给汉武帝提供了天人三策,这包含了国家人才制度建设与吏治建设。汉代初期朝廷以军功封爵,开国功臣的子弟们世袭爵位,垄断了仕途。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举孝廉”(郡国每岁举贤良方正)的人才政策。朝廷命地方郡守每年向中央举荐尽孝守廉的寒门子弟。怀抱理想的士子熟读《春秋》,千里迢迢赶往京城“问策”,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而晋身卿相。由此造就了西汉一朝“布衣卿相”的盛举。熟读《春秋公羊传》的大孝子公孙弘在七十岁的时候被郡国举荐,获得汉武帝赏识,被任命为宰相。钱穆先生说,这是汉朝破除贵族政治,开启平民政府的先例。

相比于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吏依靠严刑峻法,不懂教化人心。而汉武帝让儒生与基层法吏并行,实现“治理与教化”的合一,三老负责基层的教化。针对官僚体系,汉武帝还设立了“刺史制度”,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用六千石的刺史小官巡回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官员。真可谓汉代版的“中央巡视制度”。这也是历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开端。

一般说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诸子百家思想并没有被禁绝,只不过政府支持儒学的发展。对于百家学问,政府并没有刻意打压。西汉政治从思想到实践都是多元的,多元的思想汇聚在儒家思想为基底的共同体内。因为儒家向来主张“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主张调和宽容,和谐共生,求同存异。因而,汉代大一统之下,文化的交流交融达到空前的程度。正如《秦汉与罗马》指出的,齐国的神仙演化为五方神系统,楚地的“太一”神成为汉的至高神,楚地的伏羲、女娲、神农、颛顼、祝融,成为汉人共同的祖先神。北方长城中发现了楚风的铜器与漆器,长江以南发现了匈奴草原风格的动物牌饰。河北到广西的汉代铜镜上发现了蜀地首创的款式与铭文。大一统造就了地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多元的地方文化熔铸在统一的文化共同体之中。

汉文化比秦文化更能代表中华文化,恰恰在于一体多元,将多元甚至矛盾的思想、制度、文化和人群,最终融为一体。

从此,中国人就有了一个名字:“汉人”。(原文《秦汉与罗马》为潘岳同志为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一书的序言。)

推荐阅读:

深埋于士民骨子里的春秋大义——司马迁和《史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