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用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代玉兽面纹 『礼仪用玉』

『礼仪用玉』

#『礼仪用玉』|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祭祀玉壁

陕西汉阳陵2号建筑遗址为陵园区的大型礼制性建筑遗址,出土玉璧2件,直径分别为4.8厘米、3.7厘米,孔径0.4厘米,厚0.4厘米。这两件玉璧当为祭祀时所用(图2-9)。

图2—9《 祭壁 》

陕西汉阳陵2号建筑遗址出土

2、礼璧

璧又是瑞玉礼器。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如《汉旧仪》云:“正月朝贺,三公奉壁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进。”《史记·梁孝王世、《史记·平准书》均记载诸侯王朝觐时都必须“奉皮荐壁”。《汉书·食货志》中亦有“今朝贺以仓(苍)璧”的记载。考古发现的青玉璧也可能用作礼玉,所见颜色纯正,形体较大两面刻有纹饰的精美青玉璧(苍璧)都可能是礼璧。

西汉早期作为礼玉的青玉璧纹饰十分丰富,依其特点可分为两种形制。

(1)单区几何纹璧

单区几何纹玉璧是指璧面仅有一个纹饰区(带),饰以几何纹。其几何纹主要有涡纹和蒲纹等。涡纹玉璧,均为圆形片状,在内外缘各阴刻一圈压边细线,璧面上阴刻涡纹,内外阴线纹旁常琢出数量不等的半圈涡纹。南越王西耳室竹笥C251内置三件相叠的玉璧,规格大小有异,形制相同。青玉,表面饰涡纹,有暗篱格网纹,内外缘均有一圈单线纹。毫无疑问,此非殓尸玉,应为礼玉之璧。

西汉早期 南越王墓出土

蒲纹玉璧,是指在璧面上按照三对不同方向平行线碾琢,留下密集的六角格子纹,因其像蒲席,放称蒲纹。蒲纹璧也衍生出以蒲纹为地纹或主纹附加其他纹饰的玉璧。如有些在碾琢岀的六角格子内再加刻阴线涡纹,也称为蒲格涡纹玉璧;有在蒲格上浮雕圆形颗粒形如谷物,被称为蒲格谷纹璧,这种纹饰因其加工时从多个方向进行碾琢;有些留下了六角蒲格的痕迹,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件蒲纹白玉璧,直径14厘米、孔径4.7厘米、厚05厘米;有些加工出圆形谷粒后,再将六角格子的痕迹磨掉,形成了半球状,因其类似于乳头状,故也有称之为乳丁纹壁。

双兽面纹蒲文玉璧

西汉早期 南越王墓出土

(2)复合纹玉璧

复合纹玉璧是汉代玉璧中数量最多、最为流行的玉璧。其多为双区纹饰,少数为有三区纹饰的大型复合纹玉璧。纹饰一般外区为兽面或凤鸟,内区纹饰与单区纹饰璧相同。一般内区为蒲纹或涡纹,外区为龙纹或凤鸟纹,但也有个别例外,如南越王墓所出的一件,内区为蒲纹,外区却为勾连涡纹。

双环三龙谷纹璧

西汉早期 南越王墓出土

陕西西安北郊大白杨西汉早期墓出土的双身兽面蒲纹玉璧,直径236厘米、孔径4.8厘米、厚0.65厘米,璧面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碾琢出蒲格纹,外区以粗细线相结合,碾琢岀双身兽面纹;湖北省老河口市五座坟3号墓出土的玉璧,直径19.5厘米、孔径6.5厘米、厚0.5厘米,青褐色,内圈饰谷纹,外圈饰阴线龙纹,龙纹为两两相对的两组,均为单首双身龙,纹饰器型极为饱满,实为难见之精品。

图2-11《复合纹玉璧》

图2-11-1《双身兽面纹蒲纹玉璧》

陕西西安北郊大白杨西汉早期墓出土

《凤鸟纹玉璧 》西汉

咸阳市马泉镇大泉汉墓出土

1997年,西安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M1出土的双身兽面云纹璧,直径21厘米、孔径8厘米、厚05厘米,内区饰整齐有序的桃形卷云纹,外区饰四大四小八个动物形象。大动物头上有一对外伸并向内回卷的大弯角,宽脸、长眼、大鼻,嘴也省略;前肢伸出,其爪置于脸侧,后肢则向左右延伸;小兽头上有朝外的尖弯角,面颊似狐,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面部轮廓和橄榄形眼,前肢伸出,爪贴脸腮。这种大小动物相间又相互对称,大动物脸部以粗线、小动物脸部以细线勾勒,但其前肢皆以粗线勾勒加饰细阴线,粗细线间配使用的技法,使表现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而光影照射又使其变幻无穷,有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图2-11-3)。

图2-11-3《双身兽面纹云纹玉璧》

陕西西安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M1出土

(3)白壁

白玉壁在当无疑是最珍贵的,白作为礼是毫无疑义的,应该也是数对富的象征,重要文帝时南越王赵佗进献的物品中往礼送“白壁一双”。“鸿门宴”中刘邦送项羽白一项就是“白壁便是最好的例江苏徐州狮子山出土白谷纹玉璧多件,是西汉早期白玉壁出土最集中的一次。白或白中略泛青色,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温润。玉璧正面满饰谷纹,排列有序,谷粒小而圆,较高凸残高121厘米、厚05厘米(图212起,有的背面光素无纹,但均经打抛光。

图2-12《谷纹白玉壁》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2----

玉圭

董仲舒在《白虎·费瑞篇》中虽有“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观天子”的记载,但是,从汉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考察,汉代的玉圭最为常见的是作为祭玉使用,尚不能证实其作为表示身份等级制度的礼玉使用。汉代史料记载诸侯执璧以觐天子,未见执圭。从出土的玉石圭可以看出,多数玉材欠佳,而且往往大量存在着以汉白石代玉的现象。此外,琢纹玉主绝大多数形体较小,而且纹饰是玉璧改制所遗留,根本无法代表各级贵族身份地位。

玉石圭形制均是尖首长方形片状,方角,大小不一。绝大多数都是光素无纹。

陕西景帝阳陵2号建筑遗址出土玉圭5件,规格分别为长6.8厘米、宽1.7厘米;长7.4厘米、宽1.9厘米;长8.1厘米、宽1.6厘米;长9厘米、宽2.1厘米;长9.3厘米、宽22厘米(图2-13)。

图2-13《玉圭》

陕西汉阳陵2号遗址出土

----3----

玉璋

即使作为祭玉,汉代未见使用玉璋。考古发现的玉璋也仅有璋形而无祭玉的功能。江苏徐州东甸子汉墓出土玉璋2件,标本M1S:8,长5.8厘米、宽1.6厘米,青玉质,一端呈斜三角形,另一端平齐(图2-14)。

图2-14《玉璋》

江苏徐州东甸子汉墓出土

----4----

玉戈

西汉早期,玉戈已没有商周时期那样普遍和数量众多,也脱离了商周玉戈的简朴风格。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青玉戈1件,长17.2厘米、宽1.2厘米,雕琢精美。戈身满饰勾连云纹,援、胡之间有透雕的螭虎,戈内两面分别饰浮雕龙、凤纹饰。这件雕琢繁缛纹饰的玉戈显然不是实用的武器,应为仪仗用器,属于礼仪性质的玉器(图2-15)。

图2-15《玉戈》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5----

玉矟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还出土一件形制特殊的玉器,卢兆荫认为其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玉”,是古代祭祀结束时,歌舞者手持杆上的玉饰,属礼仪用玉。《汉书·礼乐志》记载,郊祀歌饰玉矟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之句。师古曰:“矟,竿也。舞者所持玉梢,以玉饰之也。”学者认为属于“异形剑首”或“礼兵器的玉钺”。其造型略呈铲形,周廓以阴刻双线“S发条流畅自然。前部透雕螭首,龙身弯曲于铲身方框内。龙首与龙身虬曲翻转成“S”形。龙身浑圆健硕,具有挣脱外框束缚的内在张力,与铲形框内外形成动与静、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器下短柄一面为兽面纹并有穿孔,用于安装在某种器物上,长21厘米、宽4.2~7.2厘米、厚0.57厘米(图2-16)。

图2-16《玉矟》

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