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为什么以强亡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2023-03-30 15: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常听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任人打扮”的又何止是历史,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耳熟能详并视之为至理的东西,其实也早被人“浓妆艳抹”过了。比如说统治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达两千年的一些经典理论,就因此产生了不少歧义,至今争论不休。

这种歧义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古汉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人们便可以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或是思想倾向进行断句。比如著名的《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本被当做古代统治阶层愚民政策的源头和元凶,而近现代以来有学者通过不同的断句方式,又使之成为“德化政治、开启民智”的正面典型,并由此产生了好几种不同的衍生解释。

另一种就是断章取义。比如被挂在各大中小学校的墙壁上当做励志典型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在《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节中的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以有限去求无限,必然伤害有限的身体,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啊”——曾有过“学海无涯苦作舟”经历的朋友们,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被坑了?

还有一种就是篡改原意。比如人人皆知而且被视为儒家倡导的仁义精神代表的“以德报怨”,其实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宪问》)——暴脾气的孔夫子本来是教导我们:如果不爽,那就揍他丫的!

再有一种干脆就是无中生有,直接捏造。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最近比较火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便是其一。(开个玩笑)

而“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一句,经常被汉吹们拿来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和“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汉书·苏武传》)相提并论,作为吹捧两汉国力强大和对外强硬、炫耀武力的证据,其实是犯了前文所提及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断章取义。

本人对汉吹没意见,不过考证和引用这种事嘛,一定要稳妥和慎重,否则自己丢人事小,误导吃瓜群众和歪曲史实就不好了。

先说说王夫之和《读通鉴论》。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后世尊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著作等身。

王夫之的主张偏向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宋明理学。他倡导“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另一方面,他虽然提出认识辨证论,即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但是他的主要思想仍偏向唯心主义——“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等等;在历史观方面强调“理势合一”,对“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此外,他还倡导“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的封笔之作。该书是借引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来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史实的一部史论,全书约60余万字、50卷。

所谓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之后,用来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述,也都可称为史论。因此,《读通鉴论》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它首先是关于《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载而引发的议论。同时,这部书也是王夫之针对时政的一部反思录,既对照影射了明末清初的那段史实,又是他借古喻今,抒发因明亡而痛苦、矛盾交织心态的反应。(王夫之晚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便是这种心境的体现。)

而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的真实涵义,非常重要。

再来说说王夫之说出这句话的本意。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语出《读通鉴论卷八·后汉恒帝纪》第九条。原文较长,但是为防误读,还是全篇引用: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乃以习于战而人有愤盈之志,不数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几先动于此乎!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非以纾边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倾,而薙艾之若此其酷。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自相杀,则自相敝矣;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佳兵不祥,遂举旷古以来富强卓立之中夏趋于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引用古文其实很讨厌,因为理论上我还有翻译的义务……

乱翻一下——王老夫子感慨道: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像匈奴和羌人这样的外夷其实都很弱鸡,而且快被张奂、皇甫规这样的名将杀绝种了,对中原根本形不成威胁。有这些名将做榜样,于是人人追求功业,打了很多没必要的仗。而在这种不好的风气影响下,就连“光说不练”的士大夫们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在战场上捞取政治资本根本没有其他出路。而当这些人捞足了资本之后就会坐大,最后就成了像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种军阀。所以,其他国家都因为衰弱而灭亡,汉朝军力强盛,但国家却灭亡了。汉朝之所以这么倒霉,就是因为打了许多没有必要的战争,搞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所以等到三国兵息之后,才出现了五胡乱华。所以王老夫子觉得这是舍本逐末,并和很多人一起感到深深的悲哀。

虽然我翻的大白话很垃圾,但大体意思还是很明了的——“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嘿嘿,汉吹们还把王老夫子的原话PS了一下)的本意不是炫耀汉朝的武功,而是直指“穷兵黩武”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说白了王老夫子并不是“汉吹”,而是在骂街。

接着说说王夫之骂街的原因。

其实王夫之秉持这种观点,并不意外。

首先,王夫之是儒家,自然会“重文教,轻武事”。

尽管王夫之具有反专制、反复古的进步思想,但从本质上讲,他仍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只是相比宋明理学,王夫之的思想更倾向于北宋张载的学说,并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和“理气合一”的历史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但凡儒家嘛,管他是哪个流派,都将“教化”当成一个筐,啥玩意都可以往里装——皇帝不干人事可以教化、臣子人事不干可以教化,外夷不懂人事自然也可以教化。反正除了不听话的“愚民”之外,啥啥都可以教化。

所以只要是儒家都主张“修文偃武”,并认为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唯一出路。自科举制将士大夫阶层推上权力巅峰之后,“重文教,轻武事”就成了宋明之后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汉唐时期为以开疆拓土为荣、视“封狼居胥”为个人功业巅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仅武人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且任何对外战争都会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反对。(在士大夫眼中,唯一有必要的战争,大概就是镇压老百姓造反了)

显然,王夫之也不能免俗,崇尚武功的汉朝在他眼里自然是个异端,看不过眼骂几句街也就不奇怪了。不仅是如此,以三十六人定西域,并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典故的班超,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个儿戏,不但胡闹而且可笑:

“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鯈,曰:“智之奇勇之神也。一有识者笑之久矣。”(《读通鉴论·卷七·明帝》)

其次,“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应该是王夫之对于明亡的反思。

有明一朝,不管诸如“复汉礼,区胡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及“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说法是真是假,但是其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与之前的历代王朝都截然不同:既无汉朝的忍辱负重以图后报,也无唐朝的兼容并蓄,阴招阳谋层出不穷,连跟同样面对严重外敌威胁的宋朝也不一样。明朝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怼——打得赢就往死里打,打不赢就全面设防、拼命的堵,反正是决不妥协,更没得商量。

如今“明粉”众多,大体也源自于此,其是非曲直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维持“九边”防线的庞大消耗和持续不断的边患,是拖垮明王朝直接原因,这点应该没人质疑吧?

因此“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一句,实际上是王夫之借古喻今,他说的是“汉”,其实想的是“明”——即他认为如果明朝吸取了汉朝穷兵黩武的教训的话,让“士大夫而欲有为”时,还有除了打打杀杀之外的其他选择,那么明朝不一定会灭亡。

这是王夫之以隐讳的方式反对明朝始终坚持的强硬的对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强硬的政治态度不一定就是错,但实现这一态度的手段却并非只有“怼”这么一个途径。汉唐之威足以震慑四夷,但是除了赫赫军威之外,人家把和亲、招抚、册封、贸易、羁縻等各种招数都玩出花儿了,也并非只有死拼硬打一个路数。

最后说说“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这句话是否正确。

我的意见是:偏颇了。

从秦到清,中国历史上经历了83个王朝。要论起亡国的原因,有的毁于外患有的亡于内乱,顺便还能扯上宫廷政变、权臣(还有外戚、宫闱什么的)擅权、阉宦之祸、军阀割据、滥用民力等等,可以说是花样百出。细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但用一句“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来简单概括是不恰当的。

比如谁敢说十几年前还横扫六国如卷席、却历二世而亡的秦弱?再比如还是历二世而亡的隋,虽然被杨广败掉了,但在其存续短短38年间,打得四夷宾服(当然高句丽除外),李渊祖孙也是在其基础上打造出一个盛世王朝,固然不能说弱;还有因“弱宋”之名被黑了千年的南宋——这里只列举几个数字:十三世纪横扫欧亚大陆无敌手的蒙古人征服西夏用了20年、金用了18年、大理用了5年、花刺子模用了12年,征服西亚和东欧分别只用了6年和7年。而蒙古攻宋呢——足足打了44年,最后打到南宋油尽灯枯、崖山蹈海,这还能说南宋弱?

而“独汉以强亡”也值得探讨——毕竟汉末实际上已经是个军阀割据的乱世,汉朝(尤其是皇帝)已经名存实亡。不过那时候的军阀确实很强,一个在三国时期上不了台面的小军阀公孙度,都能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不过这实际上跟汉朝强不强扯不上多少关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