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华民俗篇:金昌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脉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永昌县庙会 非遗中华民俗篇:金昌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脉络!

非遗中华民俗篇:金昌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脉络!

2024-07-15 08: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俗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集体性、规范性、地域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金昌地区的节庆文化是一种自然生发、流行于金昌民间的集体庆祝活动,在金昌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活态性、集体性等特征,它从长期的历史延续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本地区广大百姓共同接受,从而形成了金昌节庆习俗在本地区民俗活动中的集体传承;这种节庆民俗习俗被人们自然选择后,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而且很难改变,它约束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行为方式,成为本地区一种规范性习俗;在金昌的东西河、清河等地区这种节庆习俗还非常具有地域特征,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也是因为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别,使得节庆习俗呈现出了纷纭多样的色彩,并能在不同的地域中世代相袭,通过历史的纵向流传和地理空间的横向流传,将这种习俗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具有超稳定的文化结构。

金昌节庆文化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在多年的整理和挖掘金昌民俗文化工作中,我发现,在传统文化中,许多节庆习俗的起源大多与当地原始宗教仪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与华夏大地上不同时期的宗教活动仪式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在原始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固定下来并形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乞巧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送灶节、除夕等,几乎无一不开胎于原始宗教仪式。在金昌境内,许多节庆活动在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也非常突出,传统的民族节日与宗教仪式表现得非常直接。如境内藏族的燃灯节、裕固族的鄠博节,回族的开斋节、东乡族的古尔邦节、土族的二月二等,迄今仍保留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形式。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这一天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还有如裕固族在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汉族最典型的有“四月八东山头浴佛街庙会”“六月六云庄寺朝山节庙会”、 正月十六日“游百病”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无不与宗教节日相辅相成,传承演绎为百姓共聚、共欢的节庆文化节日。

金昌典型的宗教仪式的文化内涵

宗教祭祀仪式是通过向神灵祈祷,以寻求精神的寄托,追求世俗的功利。它是人神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试图通过人们的苦苦诉求,以获得神灵的怜悯与恩赐。祭祀仪式一般都有固定的祭祀对象,这便是我们在不同地区看到的人们供奉的各种神灵,如土地爷、龙王爷、药王爷、送子娘娘、玉皇大帝等。

云庄寺下朝山节:永昌县南坝乡云庄寺朝山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佛教认为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举行讲经的日子,这一天,各地佛教徒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各地寺院朝佛、讲经,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永昌云庄寺“朝山节”香火鼎盛,佛事活动非常兴盛。

永昌县云庄寺位于永昌县城东南39公里的祁连山中,云庄寺建寺于东晋北魏年间,主要包括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各式佛教庙宇等人文景观以及祁连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观丰富、集中,是一座前后互映,高低错落而且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云庄寺建寺于东晋北魏年间,主要包括云庄寺石窟、石佛崖石窟等人文景观以及祁连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观丰富、集中。山上云雾缭绕,山景奇秀,峰峦叠翠,为永昌八景之一“云庄铺翠”。明清时期,云庄寺香火鼎盛,一度时间,僧侣多达2000余人,香客如织。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云庄寺“朝山节”活动在那时已有相当规模。

云庄寺位于金昌市永昌县、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肃南县三地交界处,三地群众以汉族为主,藏、满、回、羌等少数民族杂居。云庄寺原有圣母殿、地藏洞、大士岩、奎星阁等诸多建筑。“朝山节”以汉传佛教教义为主,其中兼有藏传佛教的内容。每年“朝山节”不但汉族群众云集于此,而且藏族、满族群众亦纷踏而至。“朝山节”这一天,周边信徒携家带口云集云庄寺,在云庄寺主持大师的带领下,依据自己所求,在不同的殿堂参拜佛像,供奉神灵,祈求神灵的保护。通过叩佛拜像、敬献贡品、听取僧侣讲经说道等方式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并祈祷生活幸福美满。云庄寺、石佛崖遗存大量石窟和部分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

正月十五游百病:正月十六日“游百病”场所主要是在永昌县北武当山及其寺庙。是民间敬佛拜神,祈福禳灾的一种自发性活动。

每当这天来临,四乡民众都赶早到武当山游庙上香,男女老幼人头攒动。如逢天晴风静,阳光明媚的日子,游人达数万之众。北武当山位于永昌县城北约2公里,在向阳的一面,从山脚底到山顶都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庙宇。有大觉寺、地藏寺、观音殿、百子洞、大成殿(孔庙)、长廊等建筑。各庙宇殿堂供奉佛祖菩萨、神仙、历史人物的泥塑或彩绘像。仰观庙宇气势恢宏,雕栏画廊巧夺天;俯看,县城及四乡尽收眼底。祁连南山白雪岚雾,云烟飘渺,永昌大地,沃野平川百里,浩渺苍茫。

这天从清晨到黄昏,人流如水,从县城四街八巷汇融出北门,来往于北武当山、北海子等寺庙,上香拜佛、听诵颂道,各取所需。雷坛下的马踏泉,更是有许多人来舀取这泉中之水,据说能袪灾除病。人们认为正月十六日一游,能求得四季平安,百病不生,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好运多多。

正月十六日“游百病”这一古老的地方风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从没停止过,如今, “游百病”习俗活动更是规模空前,游人众多,盛况一年胜过一年。正月十六日“游百病”,具有原始民间风俗祈求愿望,是古朴原生态的一种民间民俗风情。它反映出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原始宗教情结,更是研究地域性宗教观、民俗风情、民众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活化石。

阳春四月游庙会:《永昌县志》:“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惠妙不时募资修建,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四月八,金川大寺浴佛,四乡仕民多兴佛事”。

明清时期,每值农历四月八日这天,寺庙中的僧人都要把供奉的佛像画影、佛经典籍、法器请出庙堂照晒阳光,起到防蛀防霉的作用,周围的善男信女就来观看,久之形成了庙会。

北海子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的民俗性文化活动。善男信女们要上香礼佛、道、儒;还有民间信奉的财、富、禄诸神,送子观音娘娘,药王爷等等。民众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求子嗣,祛病痛、祈福禳灾。寺庙请来戏班演一些佛教因缘内容的戏,香客上香礼佛施以财物。行善朝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商贸活动。民间民俗文化是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值此时,民间艺人、卖吃食的小贩、商人都会划地搭棚,准备各自所要做的事宜。善男信女洁净庙堂佛尘,张挂经幡,准备香烛灯油,做佛事,做放生活动,以警示人们不可随意杀生。

祈福吉祥燎街节:“正月二十三,白刺麻燎大街”;“燎三啦,燎四啦,燎的娃子们没病了”。

“燎街”习俗由来已久,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金昌民间俗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街”的习俗。这—天黄昏,家家门前点放鞭炮,村民们围着正在燃烧的火堆转圈,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寄托对来年的祝福。

民间传说每到过年,各路神明来人间享受烟火,妖魔鬼怪就不敢来行恶。传说有一位神仙教人们到正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放火,便能将妖魔吓跑,自此留下这一习俗。还有传说是人与兽相处,用火自卫。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燎街这种传统文化习俗更多的寄托了人们驱晦气图吉利,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按照传统,燎街时,火堆里要加放麸子、颗盐、五谷粮食。旺盛的火苗、劈劈啪啪的鞭炮声,让“燎街”的气氛不断升温。随后,大人小孩围火堆顺、倒各转三圈,然后从火堆上反复跳过;长者手持笤帚一把,边挥扫边祝祷“毛病全没了,财神爷请进门”。火熄后,灰烬用锨撒向空中,祈盼新的—年财源茂盛,五谷丰登。最后,每个人轮流拨开剩余的火苗,手中拿一块火红的柴火回家,为自己和家庭祈福。随着时代的变迁,燎街这一传统习俗由原来的驱晦气图吉利,更多的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祈福,盼望生活富足,家庭平顺。“燎街”后,新的一年正式开始,村民又积极投入到了来年的春耕生产中。

冬至城隍庙祈福习俗:民国期永昌县城冬至日最热的地方属城隍庙,冬至那天,城乡游人来往,香客极盛,庙门方围摆设小摊的,卖传统小吃的,卜卦卖妙丹药的,演民间技艺、唱贤孝、地方小曲的,庙里求财、求事业兴隆的,求儿女、婚姻的,求学、功名利禄的,庙里庙外街道上摊点相连,人头攒动。

到晚上,城隍庙里举行烤火的习俗,由城区地保组织人员,预先在冬至前就在庙内庙外垒起塔儿木柴、煤块火,城隍庙前大院戏台前垒起一大形煤块塔儿火,庙门外街道上垒起十几处大形木柴塔儿火,供游人冬至晚来烤火。老百姓的心目中,如能来到城隍庙里烤上火,心情感到非常激动,想能把一年来不顺利的大、小事非烤掉,适感应自己的心願,把一年来的百病烤去,来年安康。家家户户全家老幼都去庙里烤火,排上队形,轮转着烤火,场景热闹,自找喜乐,有病消除,无病消灾,身心平衡,心情乐畅,除厄降吉,时来运转。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老百姓来说,当然也需要用民间传统的习俗来进行调解,驱除心理病症这一大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间传统文化习俗的有趣之处,是数千年来金昌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信仰与生活中的精神乐趣!

金昌规范性节庆习俗的特征

据《永昌县志---风俗志》曰:“南北异,侯险易异,形燥湿异产因之,语言不同声,冠服不同饰,奢俭贞淫不同趋,以是知风俗者”。金昌地区传统节日一年也较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而且每个节日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中,尤以“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庆最为隆重。

立 春::“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属迎春于东郊”。立春,在金昌地区又称咬春,标志一年的开始,家家贴设春盘、卷春卷,“迎春接福”,交春时辰一到,点香烛敬天地。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 “四市张灯放火炮,乡妇蒸面灯十二占每月旱涝,以灯陷湿干及水分多少为验”。如今金昌百姓家家户户吃以“元宵”(糯米汤圆)、闹花灯、舞龙灯为主要习俗。

清明节:家家户户“具羊酒纸钱拜墓”,即进行扫墓祭祖皇帝,也俗称“挂纸”。按金昌地方习俗,有“清明挂在前,冬至挂到年”的说法,所以一般人们都在清明节前三五天的良辰吉日进行。三代内亲属由各家自行祭扫,远古宗亲则集中祭扫,称为“上坟”。这一天当地还组织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去祭扫革命烈士墓。

立夏节:立夏日家家宴饮,必酒醉肉饱,金昌人叫做“撑夏”。所食多为腊味、盐蛋之类,粉蒸肉和永昌八大碗是必不可少的,故有“腊杂节”之俗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阳”、“重午”。“食粽饮雄黄酒,门插柳、小儿戴艾叶”。这一天金昌百姓家家户户门上插柳枝、蕲艾驱邪魔,洒雄黄酒驱蛇蝎,采药草煮水洗澡防百病,家家食粽子,小孩挂香包、蛋包。

食新节:“六月六、晒衣虱”,(也有地方是六月十五日),这个时候禾稼初熟,家家农户用新收获的小麦蒸馒头,饱餐一顿,品尝劳动果实,企盼丰年,谓之“食新”。如今,随着时代变化,科技进步,一季变二季、三季,禾稼成熟季节提前,温饱问题不再困扰百姓日常生活,“食新节”渐渐被人们淡忘。

乞巧节:“七月七日,女子献瓜果,向月穿针”。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金昌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乞巧节在民间也叫“七夕节”,它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一天,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将纸钱、纸衣、金银锭装于大纸包内,并祭以鸡、鱼、羊、牛肉,于黄昏落日之际,整包焚烧。对新去世的人则加烧纸扎房子、纸糊家用电器、纸糊日常用品等。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和“玩月”。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丰盛餐饮之后,阖家团聚一起,同食月饼、花生、柚子,共赏圆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登北郊楼阁胜处,饮茱萸酒,食枣糕”。这一天,金昌民间有登高饮酒习俗,进武当山寺庙敬菩萨的习俗。

冬至节:农历十月一日,“以纸制裘袄之类拜焚墓所”。金昌地方自古就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冬至日标志隆冬时节的到来,百姓家庭冬至时节以制作香气浓郁的窝窝饭来度过节日。

 小 年:金昌地方多以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小年”,实际上是过大年的序曲,为过大年预热或做准备。家家户户疏通沟渠,打扫庭院,擦洗台凳门窗,筹办年货。旧时,晚上送“灶君”上天,向“灶王爷”、“灶君老母”汇报,祈求赐福。

大 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除夕”,俗称“过大年”,也成“辞岁”。这天家家户户贴春联,点燃香烛拜天地,备好三牲酒醴敬祖先。爆竹声中全家聚餐,又叫“食团圆饭”,长辈给未婚嫁的儿孙发压岁钱。晚上,围炉坐通宵,名叫“守岁”。现时,全家人同看电视春节晚会,新年钟声敲响时,居家出门燃放鞭炮,共贺喜庆。

春 节:农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俗称“初一”。早起开大门鸣爆,敬天地祖宗,晚辈为长辈拜年。这天,金昌百姓多数人吃素。吃早饭后互相串门道贺拜年。从初一起,直至正月十五,开始“打灯”闹新春。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上习俗,在金昌地区的不同地方,会存在不同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原有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的渐渐淡化,有的则以新形式替代。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它所代表和传承的文化内涵,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它随着金昌老百姓生活依附性长久地影响着一代代人们。

参考文献:

1、《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

2、《永昌县志.风俗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

3、《永昌县志.艺文志》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修)

4、《河西志》(上篇)(1958年编)

5、《甘肃省永昌县地名资料汇编》(1980年编)

6、《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民俗风情》柯杨、冯天民、杨若冰著。(2002年8月编)

肖永晖:(笔名,惠风)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协会员、金昌市作协副秘书长,金昌市文化馆非遗部(中心)主任。从事编辑、记者、非遗工作近30多年。在国家、省级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文章100多篇,作品被收编入在《非遗》、《寻根》、《人文地理》、《广播影视管理文论》(1999年卷),《科技日报》、《报业之窗》、《甘肃文苑》、《甘肃文化》、《甘肃视听》、《当代金昌》、《西风》报刊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