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体例与编纂、流传与散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永乐大典原本价值多少 《永乐大典》的体例与编纂、流传与散佚

《永乐大典》的体例与编纂、流传与散佚

2024-07-13 22: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初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令人痛心的是,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星散飘零,仅剩400余册及部分零叶。

为响应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梳理传统文化典籍,阐发中华文化精髓,国家图书馆与湖北17家古籍收藏单位携手举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暨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辛丑年岁末,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展。

展览期间公众号推出《永乐大典》知识连载专栏,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持续、多方面为您介绍《永乐大典》及本次展览相关的古籍知识,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存情况。

《永乐大典》的体例与编纂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以韵书的韵目为纲,编排字词和内容,“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具体格式是:行用大字墨书辞目,再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末用墨笔摘录书中内容。

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用明代营造尺来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开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每册《大典》约有50叶(页)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书叶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讲究和美观。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组织147人参修,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组织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参修,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首任主编解缙,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建文四年十月—永乐元年六月(1402-1403),解缙奉命担任二修《明太祖实录》的总裁,成183卷,缮写成165册。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奉命主持编纂《文献大成》,永乐二年修成。因朱棣不满,让姚广孝接手。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以私见太子“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纪纲埋入雪堆冻死,终年47岁。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继任主编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多有往来。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主持北平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的主编和《明太祖实录》的监修。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永乐大典》的流传与散佚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时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北京皇史宬。这套书的副本到乾隆年间只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原本的去向成为不解之谜。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本已为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恐难见天日了。

到雍正年间,《永乐大典》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一些学士和编修官才得有借阅机会。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1951年,苏联把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受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赠还3册;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移赠1册。于是67册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藏一册《永乐大典》捐赠北京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60册《永乐大典》。现在能够搜集和利用的只有400余册。

注:本文文字与图片来源于2021年10月2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贵安在省图长江报告厅主讲的 “永乐时代与《永乐大典》”主题讲座。

来源:长江讲坛工作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