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工设计院是做什么的 水利研究

水利研究

2024-07-09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drc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是水利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水利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经济等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咨询,组织承担水利部及水利行业各部门委托的水利软科学研究项目,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对策支撑。

爱祖国 爱水务 爱海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前 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对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的展望,立足现实、宏大高远、催人奋进。水利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命脉、民生福祉、绿色转型,那么水利的现代化应当是怎样的?到2035年符合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发展目标是什么?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提前谋划的重大问题,对于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Part

在新的历史坐标下把握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展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200多座增加到近10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近9000亿立方米,5级以上江河堤防超过30万公里,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规模以上泵站9.5万处,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86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4亿亩增长到10.2亿亩,位居世界第一,大中型灌区发展到7800多处,小型泵站、机井、塘堰等发展到2000多万处,基本形成了蓄、引、提、排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关系国脉国运、民族盛衰的大国重器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国力提升和大国治理优势的重要标志;初步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核心的水法律体系,探索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河长制湖长制,形成了水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一系列成绩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是相匹配的,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升的重要体现。它表明,水利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灾害频繁、设施残破、技术落后的状态,发展到今天工程体系成型、保障水平有力的良好局面,从设施数量、保障程度、工程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来看,我国的水利大国地位都是名副其实的,具备了向水利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各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建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强调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要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新的历史坐标下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应围绕发展质量这一主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优化供给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做贡献;为促进绿色转型、推动优化升级做贡献;为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民生改善做贡献;为抵御系统风险、保障总体安全做贡献,持续推动水利向安全、高效、智能、绿色转型。

Part

水利现代化的几个判断维度及其目标要求

对照《建议》中对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和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设定,以及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诸多路径指引,展望未来,水利现代化应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持续推动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牢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有力水利支撑。

(一)水利现代化要体现创新驱动的核心引领作用

《建议》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最突出位置,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水利现代化的实现,要靠创新来引领,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水利工程和科技手段,而是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个方面。应当看到,我国当前水利工程技术已跃居世界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水利科技大国。但在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智能化同步推进和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水利创新仍任重道远且大有可为,要推动水利与信息网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来促进水利转型发展,并挖掘传统水利的功能价值,以水利科技创新来带动水利管理创新、水利制度创新。具体而言,在新一代传感互联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带动下,将在水利工程智能物联管护、实时调度、自动化监测和辅助决策、精细化供水服务、精准灌溉管理、智慧水土保持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支撑,推动传统水利管理方式的跨越式前进和革命性演变,相应地带来管理规范和标准的革新、管理基础条件的优化、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带动整个水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要在前沿水利科技方面继续突破,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研究优势,推动学科交叉,在诸多水利科技领域发展为世界领先;要不断完善水利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并深度参与国际水利科技标准的制定,使水利具有制订国际标准的重要话语权和国际影响能力等,为解决全球水治理问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要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高素质水利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为各类优秀人才在治水实践中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把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水治理实践。

(二)水利现代化要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质量优良、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建议》提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若干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短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标配,今后一段时期,需持续推动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农田水利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达到国际领先、人民满意,有效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

一是从“任务导向”来看,要通过打造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形成坚强有力的防洪减灾体系,形成保障率高、覆盖范围广、服务功能强的供水保障体系,形成河畅、水美、岸绿、景美的河湖水系,形成可靠的灌溉供水保障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从“过程调控”来看,要针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欠账较多、服务重大战略支撑不足等问题,水利投资要围绕突出矛盾,加强重点谋划,要与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联系在一起,服务于补短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

三是从“服务效果”来看,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完善宏观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一体化城乡供水网络体系,推动城乡区域水利发展差距缩小,推动城乡基本水公共服务加快实现均等化。

(三)水利现代化要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方面拓展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并明确提出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是水利推动绿色转型作用的核心体现,要通过水资源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优化升级。

一是要把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放在绿色转型的高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最大刚性约束的核心要义是“以水而定”,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必须做到以水定需,促进经济社会“量水而行”,防止和纠正过度开发水资源、无序取用水等行为。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提出用水总量调控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强化监管,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确保人口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

二是要把“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落实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并以此拓展水利内涵和外延,创造新发展空间。绿色转型、新型城市化进程、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使水公共产品和水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带来新的水利和水务市场发展空间,一些资源节约利用产业,如节水灌溉、雨水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水治理、微型水处理等,将带来水治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必将通过这些战略新型产业构建新的增长引擎。以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为契机,可以拓展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并推动传统水利向绿色产业转型。

(四)水利现代化要以防范系统风险和保障总体安全为根本目标

《建议》坚持总体安全观,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强调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水利现代化要服务于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更要服务于经济安全、城市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现代化水利国家的建设应突出保障安全的思想,把确保安全底线作为水利工作的一项基础目标。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治水矛盾的转变,以系统完备、高效实用、质量可靠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抓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高效利用能力、河湖生态维护能力,从而维护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提升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不断改进水利发展和服务质量,保障现代化建设基础底线安全。

(五)水利现代化要以健全的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为基础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建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推动水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在业已形成的水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加快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河湖保护、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等领域立法进程,推动重要流域立法加快推进,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来引领和推动水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二是要运用好河长制湖长制这一中国特色水治理制度,进一步挖掘制度潜能,完善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湖治理格局,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共建,形成水治理合力。

三是要进一步突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水治理中的作用,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开展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健全社会资本进入水利领域相关政策,健全水权制度,探索市场化配置水资源方式。四是要大力强化水利社会治理,建立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水治理的良性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水利社会治理形式,加强引导,给予适当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参与的共同治水格局。

Part

2035年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初步展望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现代化水利国家目标必须与国家奋斗目标相适应,有力支撑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相适应,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步走”来建设现代化水利国家。第一步,2021—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水利国家;第二步,2035年—21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建成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强国,进入世界水利强国前列,水利保障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领跑全球。

对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水利国家的目标具体展望如下:

第一,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功能先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发挥重大水利枢纽、跨流域调水等大国重器关键作用,建成世界一流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防洪保障体系,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河湖水生态水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城市和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人口全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防洪能有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或少受威胁,水利对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生需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的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健全的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灾害防御、工程运行管理达到较高水平,水利与信息网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智慧化水利基本实现,水利科技创新全方位领先;第四,参与国际水利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国标准和规则获得普遍认可,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为解决全球水治理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突出贡献。

来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原标题:《水利研究 | 2035年水利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