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cissus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仙自恋少年 Narcissus

Narcissus

2024-07-09 1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Narciss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少年,出生时有人预言他不可以照镜子,否则会早夭。所以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模样。后来有一天他偶然路过林间水泽,休息饮水,看到水中有一张绝美的脸,他便一眼爱上了这个人。可是却不知道那是他自己的倒影。于是他痴痴傻傻地日夜守在水泽旁,注视着那个美丽的影子,最终憔悴而死,化作一丛水仙花。

所以Narcissus一词就成了水仙的花名,也是自恋的意思。

但是在中国,水仙在人们心中的意义有所不同。水仙花与兰菊菖蒲并称花中四雅,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美称“凌波仙子”,许是典自《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宓妃; 也使人联想到“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它是清雅出尘自带仙气的,一向被评为花中上品。

水仙

中国文人最为推崇的当属兰花,朵小色淡,却香远益清。而且以一枝一朵的春兰为贵,一剑多花的惠兰等次之。其他花卉,无论瓶花盆花园花,也从不以数量取胜。再大的庭院,不会像西方那样营一片水仙花海,郁金香花园,薰衣草花田,花农才会那样种田一般种花。

插花

对水仙的欣赏,正像对兰菊的推崇一样,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和共同的人格特点。清,淡,雅,素。那种矜持、含蓄、简傲、自重,孤勇,浸透在骨子里。“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自反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目下无尘”,“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玉在椟中求善价”,要等“三顾茅庐”者多,“毛遂自荐”者少。入世者“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出世者“世与我而相违,复驾焉兮焉求”。文士一族,向来不是热情的,主动的,张扬的,从众的,媚俗的,察言观色营销自己的,也不是以符合大众审美为荣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只是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那种自恋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还有句俗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说武艺可以不服来战,输赢立见; 而文艺方面,没有确切的品评标准,所谓优劣高下很多时候与受众的品味有关。因此就有“文人相轻”这个现象,谁也不服谁,互相看不上。这也是自恋的表现。

都说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最明显不同,是西方人更注重尊重保持个体的个性,而东方人更注重个人与集体的适应与融合。然而我觉得中国文人,特别是“士”,其实本质上是非常看重个体,尊重个性的。东方人无论文化还是宗教,显然更关注个体的内心修养,内心自洽,内心圆满。——这个讲起来就太多太乱了,不展开。

心理学的自恋,和我们口中常说的那个常带些贬义的自恋概念有些不同。

自恋不同于自尊,也不是过度自信,和现在流行的观念“自己爱自己”也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自恋人格的人,大多是低自尊水平的。他们往往有一颗脆弱不堪的心,很容易感到伤自尊,或者说自恋受损。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人把情感投注从外界撤回,投注在自身。我个人理解老佛爷的这句话似是在讲全能自恋,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与依恋相对的。没有能够在幼年早期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而是把所有的情感都投给了自己。

婴儿刚出生时,极为脆弱,几乎不能自主完成任何事情。然而他们渴了饿了,一哭一喊,自然有人前来照顾,满足他的需求。仿佛不必解释,有人完全明白他的心思。他似是全能的神,想要什么,什么就出现了。全世界都在围着我转,这是婴儿期的全能自恋。

佛教的故事中讲,佛祖出生时即能言能走。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婴儿全能自恋的最真实写照。

全能自恋者潜意识里也会有种错觉:我一出手世界就会毁灭,认为自己有无边的力量。我家娃就曾经说:我不敢打别的小朋友,我怕一下把他们打坏了。所以遇到别的孩子打他的时候,基本都不还手。问他疼不疼,他想了想说:“也挺疼的。但是没事,我可结实了,能挺住。”当妈妈的心疼。

全能自恋受损,会有毁天灭地的欲望,即自恋性暴怒。也有我所爱必得爱我,我得不到的内心第一冲动是想要毁了它,甚至玉石俱焚。

阿德勒认为,自恋是自卑的补偿作用,自恋是在与人比较后发现不如别人,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补偿行为。

自恋与自卑,是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相对关系,是一体两面。林肯公园的主唱有一段歌词,我非常喜欢,觉得恰可以用来说明一下二者的关系:“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憎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静默,是因为你没有听见声音”。——完美的诠释。

因为与他人比较不如,而心生自卑,而作为防御就会出现自恋。不如人的事实会引发本能的攻击性,不是向内攻击自己,就是向外攻击别人。向内就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卑,沮丧,颓废,抑郁; 向外可能会嫉妒,愤怒,不服气,贬低别人,夸大自己,抬高自己;会有夸张的言行,对他人可能会有过激和攻击性的举动。

举一些例子来看看自恋都有哪些具体表现。

有个亲戚家的姐姐,特别喜欢掉文。会跟她家初中文化、李白白居易的诗都分不清、少林寺到底在河南还是山东也不知道的保姆一聊天就满口成语典故“积重难返”“饮鸩止渴”什么什么的。保姆阿姨听的一愣一愣的:你太有文化了!每次我看她这样心里都好笑:你难道真的不能用一句家常大白话给她说明白吗?——这是一种形式的自恋,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行不懂不如自己,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自我认可。

另一种与此相反的方式是认为“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跟外行分享你的爱好,是一种自取其辱的孤独”。懂得很多很杂却深藏不露,跟平常人能用大白话大俗话说明白的肯定不会拽词掉书袋子。潜意识里,是觉得讲了别人也听不懂,所以懒得讲,或者貌似善解人意地降维沟通,这也是一种自恋。

我曾经也这样。怎么反省到这一点的?是有一次我看书看得有趣,我娃很好奇就问:妈妈你看什么看得这么开心呀?我脱口而出:说了你也不懂!我娃答:你给我讲讲我不就懂了吗?你不告诉我我当然总也不懂了?一言点醒了我。给娃耐心讲了讲,他听得非常明白,母子皆大欢喜。

还有一种是,我什么也不需要说,你们就应该明白我心里想啥。我一个眼神,你们都应该心领神会。另一种是,我认为你是那么想的你就是那么想的,不用你说我也知道——说了也白说,甭解释,你就是那个意思。

有一种自恋是总把自己当成全能的救世主,总是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不管别人有没有向他求助;而且总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所有人。有人有麻烦了,谁都开解不了,我来!我肯定好使!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结也是源自自恋情结。

另一种相对的自恋方式是万事不求人。有人讲她曾问过卢林老师:我觉得自己有心理创伤,可不可以不找咨询师,自己看书学习来自我疗愈?老师回答说:看书学习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不过不能代替心理咨询。而且你要觉察一下,为什么你宁愿自己看书疗愈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自恋啊!

还有各种不服。没法欣赏别人,总是不服气:这有啥?我要愿意做比他强多了!都说他做得好,有多好,来,我试试!——承认别人很优秀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因为在自恋者那里,承认别人好=别人比我好=我不好。发自内心的夸奖别人更难(社交礼仪性的口是心非的夸奖不算),他们需要别人不停地夸奖自己。

亲密关系中,如果两个人都是自恋型的,容易出现一种现象:一方的自恋满足,必然以另一方的自恋受损为代价。我以前喜欢一句形容亲密关系的话:“这两人就是一个法西斯在折磨另一个法西斯”,其实自恋型相遇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在讲自恋怎么不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恋,而健康自恋是人格完整的一种表征。

自恋来自于最初在客体关系中建立的主体认知,来自客体回馈的对自我的认可对自我的关注,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核。如果自己对自己都完全放弃了关注和认可,那也就失去了活着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恋,这个概念本身没有好坏褒贬。然而凡事都有个度,脱离了正常范围,就会在社会生活关系中带来困扰。

曾奇峰讲自恋时,对于健康自恋有几句形容:健康自恋的人是有人格魅力的,气场强大说的其实就是健康自恋覆盖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你不自觉地会受影响,而且不会感觉到自己被强迫。

这里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和健康自恋的人在一起,不会感觉到被强迫。一个健康自恋的人,会欣赏其他优秀的人,而不会同时感到自己被碾压,自恋受损。不会“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而是虽然觉得他这么好这么优秀我好喜欢他,然而我仍然觉得我自己也很好。

提到让人感到气场巨强大又有个人魅力的特别自恋的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很久以前喜欢的《三侠五义》里的白玉堂,《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本事牛,性格也牛,霸气无比,气场八百里,但是不胁迫周围的人。(其实很想举开国大典中的一些人物做例子,想了想还是避讳一下评论这些人)

这两个人像九型里的八号人格——我走哪儿一出场就是老大,老大不让我信服那我气场比他还大。如果有人能hold住我,我甘愿追随。想追随我的,太面了我也看不上。谄媚的人也看不上,交朋友往往会是不打不相识。

讲到这里就想起了九型人格里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自恋方式。

一号完美型觉得我自己做到一百分一百二十分,只要求你们做到八十分你们还做不到,这种高标准的苛刻也是自恋;

四号是我行我素,我喜欢干嘛谁说也不管他,谁说也不在乎,我最特别,最与众不同,世界上没谁能理解我,自恋;

七号是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懂得些。最快乐,和什么人都能玩到一起,让身边人都感觉开心。最主要是:我就是最好的,你们说不说我都知道自己很好。自恋本恋。

三号就是想要站在舞台正中央,高光中心,关注焦点,我要你们全都看见我,说我很棒。我要浑身上下、拿的用的都是品牌,往那儿一站,不用说话你们就知道我过得好不好,成功不成功。

一讲三号就特想讲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

实体自恋是一个人有一个坚实的内核,有稳定的内化的客体关系,有相对完善健康的自我。一个内心自洽的人,像荣格说的,实现了自性化的人。

虚体自恋的人所有的自恋都来自外部的标签:出身、学历、职务、财富、外貌。奉行的观念是:人不优秀不值得爱。所以他们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都是一项一项检查这些标签的。说到这儿想起了最近追过的一个韩综《heartsignal3》,里面女二出场时没几个人看好,各种挑刺。后来知道了人家的真实身份,就各种欣赏夸奖。我倒是觉得,除了学历和工作背景,男一和女二我都没有get到他们俩独特的人格魅力。

想到杰克-伦敦写的《马丁-伊登》,书中男主原是一名海员,爱上了一位富家千金。他写了一本书,因为无名,没有人欣赏,没有出版商愿意出。这时那位小姐看不上他,也看不上他的书。可后来书出版了,他成名了,大家都夸奖他的书怎么怎么好,小姐也主动来找他。这时他就非常感慨:我还是那个我,一点儿也没变;我的书还是原来那本书,一点儿也没变。为何你的态度变化这么大?你爱的到底是不是我?——这只是因为,小姐就是一个虚体自恋的人,她爱一个人就和爱名牌衣服奢侈品一样,不是爱这件东西本身,而是爱它代表的品味和地位。

孔子讲自己的门生子路“衣敝缊袍,与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是表面不耻,而是发自内心不把这当回事。这就是实体自恋,能做到子路这样,需要相当强大的内心。太多人不能至此,且行且修之。

最后说说关于自恋的程度是否在正常健康范围之内,一个人是不是自恋性人格障碍,如何判定呢?还真很难。

某些心理状况,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其实也没那么黑白分明,清晰明确。心理学中很多测试,其实也不是像数学题的答案,那么精准,那么确定。但是资深的咨询师,甚至不必做测试,也可以判定一个人的人格障碍类型。

关于鉴定标准,表现形式,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情感 思想 读书 社会热点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花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