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气象学夏季的定义 气象灾害之一

气象灾害之一

2024-06-17 21: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由于气温降低而使作物遭到危害,称为低温灾害。发生低温灾害时,一般常出现低温、寡照和多雨的天气。人们对低温灾害有不同的称呼,有些地区称冷害、寒害,广东、广西对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遭受的低温灾害叫寒露风。

  低温灾害和霜冻灾害是不相同的。霜冻灾害是指短时间的低温冻害,使作物枯萎死亡;而低温灾害是指温度下降到低于作物当时所处生长发育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危害。

  农作物的不同发育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例如,冬小麦开花期,温度降低到10℃以下时,过程就会停止;灌浆期温度低于20——22℃,就会影响灌浆速度。水稻苗期温度低于12—14℃时,不利于秧苗生长;温度低于15—16℃,影响分蘖;温度低于16—18℃,就会危害开花授粉过程的正常进行,造成空壳和秕粒现象。

  一、低温对作物的危害指标低温灾害的轻重,取决于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日数的长短。低温灾害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作物营养生长阶段,因低温引起作物生育期延迟,以致在作物生长季节内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欠收;一是在作物生殖生长阶段,生殖器官受低温危害,不能健全发育,产生空壳秕粒,造成减产。

  作物受害的低温指标,因作物及不同发育期而有差异。一般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确定低温灾害指标:

  1.利用多年作物产量和气温资料,统计分析出低温灾害指标。

  2.根据作物对温度要求的敏感时期,分析确定各时期的低温灾害指标。例如,长江流域晚稻抽穗扬花期的低温灾害指标为:粳稻为候平均气温20—21℃,灿稻为候平均气温22—23℃。又如,早春的低温阴雨天气,常常会引起早稻不同程度的烂秧,根据烂秧,对照气象条件,可以确定低温灾害指标:灿稻为日平均气温10—11℃,低温阴雨天气持续2—3天为开始烂秧指标;日平均气温9一10℃,低温阴雨天气持续3天以上或者日平均气温小于9℃,低温阴雨天气持续2天以上为严重烂秧指标。粳稻为日平均气温9—10℃,低温持续日数在4天以上为烂秧指标。

  总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很强,气象条件差异很大,因作物品种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差异,各地指标是不相同的。

  二、低温灾害的防御各地防御低温灾害的办法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采取农业措施,促进早熟。掌握当地的气候规律,选择适宜于本地种植的耐低温的早熟高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暖性肥料,促进作物早熟,可以避免低温灾害。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低温一般出现在9月23日以后,因此,对晚稻在品种选择及田间管理方面,应促进其在9月23日以前齐穗,就能大大减少低温造成的空壳秕粒。

  2.以水调温,改善农田小气候。目前在水稻产区,普遍采用灌水法来提高近地面层的温度,防御低温灾害。例如,低温来临时,在早稻秧田中进行灌水和加盖物,提高秧田温度,防止低温引起烂秧。晚稻抽穗扬花期遇低温,灌水也可以提高株间温度,对抗御低温灾害也有显著效果。

  3.喷水、喷磷,防止低温灾害。此方法对抗御干冷型的低温灾害比较有效,两广地区应用较为普遍,喷磷不仅能防低温,还能达到及时给水稻补充养分的目的。

  此外,还有熏烟法、使用增温剂等等,对防御低温灾害均有一定效果。(来源于1990年10月8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