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常考的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图,建议收藏!地理过程性分析的原理与案例!锋面气旋及其演变过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气旋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地理过程】常考的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图,建议收藏!地理过程性分析的原理与案例!锋面气旋及其演变过程!

【地理过程】常考的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图,建议收藏!地理过程性分析的原理与案例!锋面气旋及其演变过程!

2023-09-15 14: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关键。运用地图教学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还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态,并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的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它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为了方便大家教学,精选各类地图供大家教学用。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①早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大风天气多;罗布泊干涸,湖底地面出现裂隙;

②初成期:盛行风沿裂隙侵蚀偏软岩层,风蚀沟槽形成,槽间出现圆丘状地貌;

③青年期:随着风蚀作用增强,沟槽持续加深展宽,槽间形成流线状垄地;

④成熟期:风蚀作用持续增强,流线状转变为长垄状,形成典型雅丹地貌。

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视频)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岱崮地貌(方山)的形成过程图

嶂石岩地貌的形成过程(视频)

嶂石岩的发育模式示意图

嶂石岩地貌特殊的形态与构成它的岩石性质有关。嶂石岩地貌是一种三明治形的三叠结构,表面层主要为长满植物的黄土层;下面是厚的含有铁质的红色石英砂岩层,主要由二氧化硅所构成,相对较硬;最底层为比较薄,比较软的泥岩或砂质泥岩。

在嶂石岩地区,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750毫米,并且雨量集中于夏秋季节,并多暴雨。在暴雨作用下,下层泥岩或砂质泥岩,很容易剥蚀、倒空。结果造成上面红色石英砂岩层崩塌。再加上下面流水的下切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嶂石岩地貌。

“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①丹崖长墙连续不断、②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③“Ω”形嶂谷相连成套、④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⑤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有本质上的区别。“嶂石岩地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形成与演化模式,丰富了地貌学的内容,开拓了应用地貌学研究领域。

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图

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高考重点

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

地理循环过程

地理演变过程

地理波动性过程

地理扩散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

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

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

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

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

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模板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题】(2014·北京卷)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北京晨报2019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解析】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二 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图1

图2

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解析】

(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

(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模板三: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

暖锋天气 冷锋天气

冷锋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

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

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

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

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例题】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答案】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解析】从台风的影响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2018·新课标卷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答案】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解析】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模板四:水循环的过程

【例题】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解析】从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举一反三】(2015·广东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解析】该问主要考查陆地水循环。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山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模板五: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例题】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区域河段穿越二、三级阶梯交汇处(或长江出巫山山口),长江出巫山山口,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解析】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害在下游”。长760多千米的下游形成了宽3-20千米的地上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有人建议在下游将河床往下挖60多米,以彻底清理黄河沉积的泥沙。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地上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原因。

(2)分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的形成原因。

(3)有人反对通过深挖河床的方式改变地上河,请简述理由。

【答案】(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崎岖,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加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为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2)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

(3)土石方挖掘工程量大,投资大;挖沙量大,堆放困难;新泥沙沉积量大,清理效率低,见效慢;改变地上河的根本是治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

【解析】(1)抓住沙源;(2)地上河+无支流;(3)难度大,效率低,无法根治。

模板六: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

①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

②蒸发旺盛旺;

③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

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示意图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例题】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答案】影响:导致土壤盐碱化。发生过程: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解析】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集。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1)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答案】(1)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

(2)加剧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水盐碱度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成活;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3)合理灌溉,实施喷灌、滴灌;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覆盖地膜减少蒸发的影响;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

(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从对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灌溉或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还可以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模板七:湖泊的演变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

(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

(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举一反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

【答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解析】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四个环节。湖泊逐渐干涸,要从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来分析: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的补给量小;该地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支出多,因此常年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

1.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游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③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

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

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

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

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7.石蛋和石环形成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

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

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9.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2021年全国甲卷试题)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

10.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1.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2.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

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

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3.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例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答案】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模板九: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例题: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上图为较上游观测点一,下图为较下游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 1~3题。

观测点一

观测点二

1. 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A.上游大坝开闸泄流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

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3. 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河段下游地区应

A.迁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

答案:1.B、2.D、3.A

例题:(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 514mm,主要集中在 5-9 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示意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6 分)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6 分)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6 分)

(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4 分)

参考答案

(1)河漫滩(2 分)。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2 分),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2 分)。

(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2 分);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2分);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2 分)。

(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2 分)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2 分)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2 分)

(4)甲:设置挡沙墙(防沙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2 分)乙: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 分)

01

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由五个组成部分:低气压中心、冷气团、冷锋、暖气团、暖锋。以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为例,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并且向低压中心“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怎样判断锋前、锋后呢?顺着冷锋或暖锋移动的方向(逆时针),在移动方向前面的是“锋前”,在后面的是“锋后”。

图4 锋面气旋示意图

锋面气旋结构图的解读

1.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2)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02

锋面气旋的演变过程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不同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公里。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大致分为初生、发展、锢囚、消亡四个阶段。

(冷暖空气互瞅,导致扭打在一起)

锋面气旋形成、发展、消失过程

初生阶段

初生阶段(或称波动阶段)从气旋波动产生到绘出第一根闭合等压线为止的整个阶段,称为锋面气旋的初生阶段。在气旋波动的东段暖空气向冷空气推进,形成暖锋;气旋波动西段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推进,形成冷锋,围绕着波动产生了气旋性环流,环流中心气压下降,形成低压中心。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出现了一根以上的闭合等压线时称为青年气旋。这时气旋式环流加强,地面冷、暖锋更加清楚,在对流层低层也出现了闭合等压线。冷空气进一步向南推进,冷锋附近出现阵雨或阵雪,暖锋区域也出现降水,降水区域扩大。

锢囚阶段

锢囚阶段从地面冷锋追上暖锋发生锢囚锋开始,至此气旋发展至最盛时期。地面冷锋逐渐追上暖锋,并将地面暖空气上抬,气旋开始锢囚。这时,云雨范围最大,强度加强,风力增大,天气变化最剧烈。但由于地面已为冷空气所占据,成为冷性涡旋,因而气旋开始减弱。

消亡阶段

消亡阶段地面气旋中心气压升高,锋面消失。此阶段等高线和等温线都已闭合,并且近于重合,气旋低压中心部位逐渐被冷空气填塞,成为一个冷性涡旋。当气旋从地面到高空都被填塞,又没有新的冷空气补充时,气旋就慢慢消亡了。当温带气旋走完这四个阶段,它的生命也趋于结束

05

锢囚锋的形成及类型

锢囚锋(Occluded Front),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注意锢囚锋符号,与准静止锋不同,其在同一侧同时出现冷暖锋符号,而准静止锋则是位于两侧)

锢囚锋通常可分为暖式锢囚锋、冷式锢囚锋和中性锢囚锋。

风场的分布:

常见的锢囚锋

天气特点:锢囚锋具有冷暖锋的特点,锋面过境时,两侧均为降水区,先是暖锋云系和连续性降水,而后转为冷锋云系和阵性降水。

05

地理试题中的锋面气旋

在形成雷雨的单个对流体的成熟阶段,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股冷空气,在近地面的底层向外扩展,与单体运动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锋,称为阵风锋。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发育阵风锋时的等压线及云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形成阵风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阵风锋过境时,多出现(  )

A.狂风暴雨 B.连绵阴雨

C.大风降温 D.晴朗升温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丙处为高压脊,可能是冷性下沉气流所在处,因此丙处不可能形成阵风锋;该冷性下沉气流到达地表后,会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展,向北会遇到较冷气流,不会形成阵风锋,因此丁处不会形成阵风锋;向南可能遇到暖湿气流,两者交汇形成阵风锋,乙处离冷性下沉气流较近,等压线疏密有明显变化,最有可能是阵风锋所在地;甲处离形成雷雨的单个对流体(云系所在区域)较远,与冷性下沉气流相遇形成阵风锋的可能性较小。故选B。第2题,乙处可能形成阵风锋,图中乙处位于云系边缘,云量少,因此阵风锋过境时,不会出现狂风暴雨和连绵阴雨,排除A、B;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股冷空气,在近地面的底层向外扩展,与单个对流体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阵风锋,因此阵风锋过境时多出现大风降温,C正确;阵风锋是冷性下沉气流作为一般冷空气南下而形成,因此不会产生升温现象,排除D。故选C。

答案:1.B 2.C

(2021·湘豫名校联考)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与低空气流交汇而形成“微型冷锋”,称为阵风锋。阵风锋是一种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不可抗拒等特点,并且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在其影响范围内将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据此完成3~5题。

3.阵风锋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多发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4.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合理的是(  )

A.甲处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

B.乙处气流以辐合为主

C.阵风锋锋线位置是固定的

D.该地位于北半球

5.阵风锋是推动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是因为阵风锋(  )

A.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容易形成雷暴天气

B.推动暖湿空气持续上升,使雷暴持续强烈发展

C.利于冷暖气流相遇,从而诱发雷暴天气的形成

D.强降雨区出现冰雹,气温低,促进雷暴发展

解析:第3题,阵风锋是一种“强对流”天气,而大气对流强度与地面温度呈正相关,可判断气温最高的夏季多发。第4题,图示甲四周气流呈逆时针辐合,说明该地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则位于北半球,故D正确。由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并向四周流出,结合图示信息,可判断乙处是湿冷空气下沉所致,甲为近地面暖空气辐合,则A、B错误;锋线是湿冷气流向四周流出时与周围暖空气之间的界线,位置会随湿冷气流的扩展而变化,则C错误。第5题,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图示阵风锋的存在,可使下沉的湿冷气流重新参与到上升的暖气流中,从而为上升的暖空气提供水汽,并促使其持续上升,进而使该地雷暴持续强烈发展。

答案:3.B 4.D 5.B

(2021湖南湘北重点中学联考)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下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锢囚低涡”的形成原理推测,“锢囚低涡”生成之前(  )

A.四川盆地气温骤降s

B.江汉平原连日伏旱

C.云贵高原频发冻雨

D.两广丘陵乌云密布

7.“锢囚低涡”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主要由于(  )

A.抬升高度较高 B.中心气压较低

C.影响范围较大 D.停留时间较长

8.“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  )

A.风速增大 B.气温升高

C.气压升高 D.温差减小

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示意图,发生“锢囚低涡”之前,冷空气经过四川盆地,导致四川盆地气温骤降,A正确;发生“锢囚低涡”,代表冷空气势力强,应为北半球冬半年,伏旱发生在7、8月份,B错误;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D错误。第7题,“锢囚低涡”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锋面移动速度慢,降水持续时间长,D正确;“锢囚低涡”为两支冷气流相遇辐合,近地面温度并不高,气压也不低,不会导致高度抬升,A、B错误;结合材料,该天气系统为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小,C错误。第8题,“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C正确,B错误;过境时风力大,过境后风力减小,A错误;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温差增大,D错误。

答案:6.A 7.D 8.C

图甲实线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且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图乙示意图甲中虚线OP一线气压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9.图甲中W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0.图甲所示时刻(   )

A.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大 B.①地风力较②大

C.④地的气温较②高 D.②地的光照较④弱

解析:第9题,O到P气压由低到高,说明图甲为低压中心,图示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是南半球的气旋,再按从高压到低压向左偏判断图甲中W地的风向最可能是东南风。第10题,②地位于暖锋锋后,③地位于暖锋锋前,②地降水几率较③小,A错;从图乙中看①地较②地气压变化大,①地风力较②大,B对;④地纬度高,气温较②低,C错;②地降水少,光照较④强,D错。

答案:9.C 10.B

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海平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B.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12.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

A.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B.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

解析:第11题,根据a、b、c三图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丁处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丙、丁位于低压槽线,可能存在冷锋。甲地位于冷锋锋线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丙相比,丁处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大,故C项错误;由图c可知,丙处气压(1 016百帕)大于丁处气压(1 006百帕),故B项错误。第12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刮风、降水天气,故A选项正确。

答案:11.D 12.A

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下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大西洋某地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地区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  )

A.9.9 ℃   B.12.9 ℃

C.13.9 ℃   D.14.9 ℃

14.甲地未来短时间的天气变化是(  )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

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

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

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

解析:第13题,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 ℃,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 ℃,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4 ℃,“暖心”的最高气温与冷空气最低气温差值为10~14 ℃,气温相差最大值可能是13.9 ℃,C正确。第14题,据图可知,甲地未来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A正确。

答案:13.C 14.A

江淮气旋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受其影响冬春季我国东部区可能出现暴雪。下图为某年2月12日23:00至2月13日20:00山东省东营市受江淮气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本次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大致为(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16.2月13日8:00前后降水形成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风向 B.气压

C.温度 D.降水量

答案:15.A 16.C

解析:第15题,气旋为低压系统,北半球受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呈逆时针辐合,气旋的不同位置其风向不同,位于北部为东北风,位于南部为西南风,位于西部为西北风,位于东部为东南风。解题时可逆向思考,通过风向的变化判断气旋的移动方向。从图中的风向变化可以判断,东营市先吹偏东风(表明气旋中心在其西侧),然后吹偏西风(表明气旋中心在其东侧),由此可以判断本次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大致为自西向东。第16题,降水形式发生变化,2月13日8时前为降雨,之后为降雪,读图可知,2月13日8时后温度低于0 ℃,因此降水的形式由降雨变为了降雪,是温度降低导致的。

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列关于该地天气系统附近气压分布描述正确的是(注:图中黑箭头代表当地风向)(  )

19.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可能是(  )

A.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大

B.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C.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日阴雨不开

D.甲地和乙地都是晴朗少云,但是甲地气温更低

解析:第17题,根据图示,图中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所以该地天气系统为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所以本题选C。第18题,图中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天气系统,暖气团两侧均为冷气团,应该是锋面气旋,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甲处锋面坡度较陡,为冷锋,乙处锋面坡度较缓,为暖锋,而且甲、乙两处均在冷气团一侧,故选C。第19题,冷锋常见天气有寒潮、暴雨和沙尘暴,甲位于冷锋锋后,所以可能为大风、沙尘暴天气,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处为暖锋锋前,常见天气是阴雨连绵,故选B。

答案:17.C 18.C 19.B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可以直接判断出图中西北部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有一低压系统。第(2)题,由图可知,T时刻北部的冷锋锋面并不完全与低压槽吻合,说明该冷锋不是与低压系统相伴形成的,因此在T时刻之前应该是2个冷锋,1个暖锋,共3个锋面。原因一方面从低压中心冷暖气团的辐合角度来解释,另一方面从北部冷空气南下来解释。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点位于暖锋的锋前,因此P点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即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和阴雨天气。第(4)题,注意题目限定词“该区域春季”。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该区域升温快,而且此时较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则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且春季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大气运动快,因此天气系统活跃。

21.(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