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百年广东音乐家精神群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间音乐家 勾勒百年广东音乐家精神群像

勾勒百年广东音乐家精神群像

2024-07-12 0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届南国音乐花会”理论研讨会召开

南国音乐花会理论研讨会现场。 通讯员 常敬峰 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岭南文化高地,26日,“首届南国音乐花会”理论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当天,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与省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老师、艺术研究机构负责人一同就“百年来广东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和贡献”进行深入研讨。

“在中国音乐史经典教科书和资料中,可圈可点的广东籍音乐家以及长期在广东工作的音乐家就有30多位,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他们铭记史册。”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荣誉院长何平说。这次研讨会共征集到20多篇学术论文,不少内容都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明年1月论文集将结集出版,这批学术成果将推动广东音乐的理论研究。

再挖掘

百年来广东音乐家群像首次整体亮相

据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院冯明洋介绍,关于广东音乐家对于中国音乐的贡献,可以参照一组关于“岭南音乐家”的数字。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工程启动,他被邀请参与编委工作,负责岭南部分,“全书收入知名音乐家315位,岭南音乐家51位,占全书的1/6。这里面有专业音乐家,也有民间音乐家。他们不仅是岭南精英,也是国家级大家,但这个数据仅仅是1990年初期官方审定的结果,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30年来又有更多广东音乐家做出了更多更大贡献。”

那么,究竟如何界定“广东音乐家”?何平表示,概括之,既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广东籍音乐家,也包含那些长期生活工作在广东,并在此创作产生出了影响全国的音乐作品和学术思想的音乐家。记者了解到,为了此次研讨会,相关工作早在大半年前就开始筹备,目前已经针对28位广东音乐家作出了相关研究成果,这里面除了涉及大家所熟知的何氏三杰、萧友梅、吕文成、冼星海、马思聪等音乐名家外,还包括了对叶纯之、何安东、陈洪、张棣昌等鲜为人知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的研究。

这些广东音乐人在重要历史时期都曾经做出过贡献,譬如除了《黄河大合唱》《思乡曲》等我们熟知的在抗日战争时的音乐作品外,广东音乐家在这一历史时期也纷纷用音乐抒怀,为人民创作。譬如,1931年江门籍音乐家何安东就创作了《奋起救国》,这也是现有资料显示的中国最早的抗战歌曲。在“九一八”事变后,海丰籍音乐家陈洪也创作了《冲锋号》《把敌人赶出领土》等充满激情的救亡歌曲,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阳江籍作曲家何士德由于1939年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更创作了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新四军军歌》。

除此之外,此次研讨的对象还包括台山籍音乐理论家、中央乐团首任团长李凌,梅州籍、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作曲家张棣昌,惠阳籍、新中国最早的博士生导师廖辅叔,番禺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首任系主任黄飞立等等。这是一次对广东音乐家研究集合的过程,也是对历史上广东音乐人所做贡献再发掘的过程。

中央艺术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还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在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里一个以冼星海为首的广东音乐家队伍。“1938年春天在延安成立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鲁迅学院,被称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这里也培养了不少广东音乐人。”

再梳理

《人说山西好风光》作曲是广东人

生于广东省梅县的张棣昌是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1948年,他成为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第一任作曲组组长,在任期间,他为28部电影配乐,是我国电影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魏茜此次就亲自走访了张棣昌的故里,“张老师最著名的就是那首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1960年他和词作者乔羽一同从太原出发,沿着汾河两岸走遍了晋中南地区,不仅收集当地的民间小调和秧歌鼓点节奏,更苦练山西方言,几乎成了半个山西人。”

如今,传统的广东音乐如何焕发新的生机,音乐人才如何培养?“早在1962年,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首任校长陆仲任在为电影《南海潮》创作的配乐中,运用了《赛龙夺锦》的音乐素材,这或许是这首广东音乐第一次用于电影配乐。”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小玲说,“广东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上世纪50年代,陆仲任筹办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之时,就确立了办学宗旨,地方音乐院校应该“搞民族民间音乐,振兴民族民间音乐,应该以培养岭南音乐人才为目的”。

明年是广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叶纯之去世20周年,这次研讨会,叶先生高徒、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也来到了广州,向大家讲述老师编写和教授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音乐美学十讲》的幕后故事。在何平看来:“在这个纪念的节点,我们对这些音乐前辈的成就进行梳理,既是为了缅怀先人,更为了激励后人。”

再出发

为广东音乐人创新创作提供方向

郑秋枫、刘长安、陈小奇、李海鹰等当代作曲家们的作品已经被人熟知,但究竟这些作品在创作技法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之处?长期以来,业内都缺乏对相关作品的专业理论研究,此次研讨会可谓填补了空白,也为当下广东音乐人如何继承弘扬老一辈音乐家的精神提供方向。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高姝就对郑秋枫创作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我爱你,中国》进行了剖析,“《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有细腻委婉的苗族音乐特点,还加入了当时作曲家们不太经常使用的花腔女高音,这种大胆全新的尝试,拓宽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之路。另外,《我爱你,中国》能迅速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其器乐化的音乐语言,让歌曲情感非常充沛,而为了凸显音乐形象还借用了印尼音乐的曲调,配以中国五声调式,极尽魅力”。

专家们发现,正因为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让广东有了一种快速吸收和容纳新事物的能力。这也是陈小奇坚守广东的原因之一,“我相信广东依然是最适合流行音乐生长的地方”。

“这场研讨会,我听到许多原本不熟的音乐家。广东音乐家把岭南的风土人情,把中华风骨和神韵融入到音乐里,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鲜活的音乐家群像,渗透出独有的气质,他们敢作基石、多元交汇、创造卓越的精神,值得今天的音乐人总结和学习。”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说。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孙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