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间艺术演出 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2023-09-09 1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困其方言、民歌俗曲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环县为“皮影之乡”。清末民初的皮影艺人解长春在皮影的制作和演唱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改进,给古老的皮影艺术以新的生命。解长春的传人,继承发展了解氏皮影艺术,使得这个古老艺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在环县,流传300余年的道情皮影戏成为当地人倾诉感情、劝善惩恶、丰富生活的美好形式。李家塬畔李登成家的窑洞内,83岁的敬廷佑和73岁的敬廷孝,尽情地推拉、演唱,高亢激扬的声腔透着粗粝雄浑和磅礴的气势,在一腔三折的声浪中,道出世间百态、人性善恶,瞬间就让现场观融入了皮影戏的情景之中。

敬廷佑表演皮影戏60多年,光影涂在他漆黑的瘦脸上,使那两块高耸的颧骨上闪烁出两片釉彩。坐在白色幕布后,他杆不离手、曲不离口,十指飞动间,幕布上的皮影人物坐卧、行走、提袍甩袖。

敬家戏班的创始人敬乃梁,是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四大弟子之一,敬廷孝是敬家戏班第四代传人。他不到20岁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戏纤,成为戏班里的前台。

敬家戏班兴盛,要属上世纪80年代敬廷玺当班主的时期,那时候,方圆百里都有敬家戏班的声音,那里过庙会、都要请敬家戏班唱上几台戏。敬家戏班的台口一个接着一个,往往是这一台戏刚演完,就接着赶往下一个台口,连夜赶路,傍晚还要接着唱本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往往是三五个人、一口箱子、一间寒窑、一盏灯就能够演出。一个个道情皮影戏班走乡串户,活跃在陇东民间,他们自娱娱人,带给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这道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文艺风景,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

这朵艺术之花,来自黄土地的孕育,也来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人给皮影赋予了生命,皮影亦演绎着农民艺术家的多彩人生。

从小戏迷到老戏骨,敬廷孝兄弟俩一心扑到皮影戏上。虽是农家出身,但每年多半时间都在为演出奔波。

敬廷孝老人聊着聊着就给我们了唱起来。

时移势易,道情皮影的兴衰和传承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敬廷孝拿着皮影的艺术品一边默默地抚摸着,一边告诉记者。

台口少了,从事皮影事业的艺人也开始选择了转行。为了养家湖口,多数艺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遇到台口,也只能是临时搭伙。和敬廷孝同台演出的四人,其中两位都外出务工,这次李家塬畔演出,敬廷教临时找来了侄子敬登发和83岁的哥哥敬廷佑一起搭伙演出。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独特,其皮影制作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目前传唱的剧目有180多种,作为独特的民间老戏,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做好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2004年环县开展并完成了道情皮影田野普查,2005年开发了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并成立了道情皮影研究会,形成了皮影民俗、道情音乐、皮影艺术、口传文学等四个研究协作群体,对环县道情皮影进行抢救性保护。

环县职业中等学校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了打造了“刘武瑞道情皮影工作室”,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学习道情音乐、皮影雕刻和表演。

以刘武瑞为首的环县职专皮影社团,对皮影演出乐器、背景、灯光、艺术形式和表演剧本等进行了系统改革,让道情皮影文化走进了校园,成为学校兴趣教育的一大特色。近几年,环县组织皮影艺人,利用学校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了道情演唱和皮影雕刻技艺讲座,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接触进而学习道情皮影。活跃于环县大街小巷、各个村落的道情自乐班,也让敬廷孝等老一辈皮影艺人看到了曙光。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和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环县在融入现代生活与创新元素的前提下,对道情皮影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伽创新性发展,使其保持生命沛然、生机盎然。

环县皮影戏,通过小舞台展示了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的大世界。近年来,环县启动实施了皮影产业开发“八个一”工程,成立专业机构开展保护传承和开发,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进而为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来  源: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