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山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间木刻版画产地在哪里 民艺山西

民艺山西

2024-07-13 0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原标题:《民艺山西 ——形象生动 艳丽明快的平阳木版年画 山西省传统民俗工艺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王安石的诗中描述了宋朝百姓在过年时会挂年画,贴桃符,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年画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木版年画也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山西平阳民间木版画是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

对刀门神

━━━━━━━━━━━━━━━━

1

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

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开始从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发展为信仰天神和天命,后来崇拜神灵一直成为古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面对未知的恐惧和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希望有一种能够主宰万物的力量来保证自己,于是便产生了“神”。由于神是人们的精神产物,人们只有通过具象化的事物将其表现出来,木版年画就因此应用而生了。

平阳木版年画

西汉时期,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正月一日贴画鸡记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后世延用这种方式,并把其变为一种风俗习惯,作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信仰,或对未来的一种追求。

相传唐玄宗曾久病不愈,因梦见钟馗捉鬼而康复,便命后世誉为画圣的吴道子将其图画,并颁发官府,以辟邪驱鬼。到了北宋后期,开始印制普及。熙宁五年(1072)除夕,宋神宗将所藏吴道子画的钟馗像雕版印刷分赐大臣,成为木版年画最早的历史记录。宋徽宗朝开封民间木版年画普及,制作已产业化。

平阳木版年画

━━━━━━━━━━━━━━━━

2

平阳木版年画的漫长发展

平阳民间木版画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据当地老艺人讲,宋代时,山西绛州著名的画工杨威,以擅画《村田乐》而闻名京华,他的作品是汴梁城纸画市场的抢手货。金灭北宋后,将从汴梁掳来的刻印工人迁到平阳,这里成为继汴梁之后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民间木版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有“版画之头,平阳启之”的记载。

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民间木版画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成熟期,起初为佛、道教刻印图书,随后走向民间。到明清时期,木版年画无论在印刷的品种还是在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了顶峰,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等,洪洞县城内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常年雇佣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画。据统计,明清时期临汾及周边地区有大小作坊百余户,每年印刷发行木版年画共计有近1亿张。

平阳木版年画平阳木版年画

━━━━━━━━━━━━━━━━

3

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平阳木版年画寄托着世代炎黄子孙祈福的夙愿,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因此无论从题材、形式还是从造型、色彩、构图,都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憎好恶。平阳木版画作为黄河流域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长期受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民俗风情的影响,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以及题材选择上的艺术特征,形成了自己极有特色的造型风格体系。

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年画产地,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传奇的历史色彩,跻身于我国古代年画著名产地之列。自宋代始,山西临汾、洪洞、赵域、襄汾、曲沃、稷山等地,木版年画的刻印已成区域性规模,共同构成了著名的平阳年画产区。在山西其他地方,如吕粱柳林、晋中、忻州、大同等地均有民间水印木版年画的踪迹。如前所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义勇武安王位》、《增福相公图》三幅木版年画,反映了平阳木版年画极为高超的艺术与技术水准。1979年,运城市永济县万固寺又发现了明万历十年(1582)木刻版画原板,由当时僧人从平阳府蒲州栖岩寺移来,长期珍藏于此。该版发现后,被命名为《明代功德版刻版》而载人中国工艺美术史册,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内。

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木版年画首先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段,双钩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再经雕刻,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健相统一,人物造型和表现方法相统一,故以形似为能,注重绘画意识的体现,形成了别具韵昧的形象,以真正的绘画浯言传达情感。在造型上,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典型化的动态,再经过雕刻工艺的刻画,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干练、典稚、幽默的韵味,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合理化。平阳木版年画是一种民族心理表现鲜明、深切,人文蕴涵深厚,信息承载密集的艺术形式,是农耕文明的一笔巨大财富。

平阳木版年画

━━━━━━━━━━━━━━━━

4

平阳木版年画的技法传承

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包括画稿、刻版、印刷三个顺序,依次为选料、制版、画稿、雕刻、调色、套版印刷等环节,始终贯穿着中国民间美术和民间雕刻工艺的精髓。

平阳木版年画

印版讲究选用木质细密的材料,枣木太硬,雕刻费力费时,松木则太软,不便表现细腻;唯有梨木细密而有韧性,最宜于雕刻印版。根据所需画面尺寸选用梨木板,将印面刨平,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白描手法,双勾线将画样拓在版面上。雕刻印版时,讲究“刀味”与“木味”相吻合,刀法的刚柔与线条的质感相统一。平阳木版年画多以阳刻为主,也有的作品局部阴刻以烘托气氛。染色技法主要有分版套印和手绘晕染两种,颜料从矿物、植物中提取,配以一定比例的胶和矾,以保持色彩的透明度。

平阳木版年画

━━━━━━━━━━━━━━━━

5

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农耕时期的民俗渐渐消失,木版年画也大多不再张贴使用,早期留存下来的木版年画作品多用于研究古代民间风俗和世俗生活。木版年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濒于中断,平阳木版年画也几近失传,近代在民间艺人的奔走抢救之下,越来越多的古代雕版被在民间发现。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雕版刷上墨之后依旧可以印制年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百年之前,可谓是活着的艺术。但是随着抢救工程的逐步实施,平阳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收到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木版年画生于民间,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平阳木版年画

如今,我们回首平阳木版年画的历史,审视这件曾经令我们的祖先寄托着无尽情思的民间文化瑰宝,感慨万千。

平阳木版年画

用心做的东西,才能感染到别人,才是真的美。在经过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时代洗礼后,人们开始沉淀下来,去寻找独特的、美的东西。山西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刻板年画纯朴、内敛、细致、精巧切略带保守的人性特质。刻版年画不再单单是一个装饰物品,而是通过一笔一笔的线条,一刀一刀的雕刻,来寄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蓝色字体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