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童声讲述民族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童声讲述民族故事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童声讲述民族故事

2024-07-12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音乐会演前导聆中,刘晓耕教授向听众分享了他一直以来在保护、创新、发扬民族音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通过三十多年的采风历程,刘晓耕教授建立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基因库”,利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采样、甄别、留存,共收集了超过13,000分钟声音样本,并通过再创作,将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相统一,形成3800余首“民歌新作”。

《合乐古今踏歌行——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非遗作品音乐会》委约作曲家刘晓耕分享音乐会创作理念

在创作过程中,刘晓耕教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母语的运用。少数民族音乐大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作为民族音乐的载体与传播工具,民族语言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承担着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的重要作用,若民族语言消失,民族音乐也将面临失传的困境。基于深度的田野调查,将音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语元素揉碎、提炼和重组,将民族语言词汇分解、重组后转化为合唱曲目中的衬词,以对民族母语进行创新性保护。

刘晓耕教授介绍濒危民族乐器——拉祜族小三弦

作曲家在关注民族母语的同时,也在原创合唱作品中加入拉祜族小三弦、壮族天琴、哈尼族竹筒等少数民族乐器,不仅增加了音乐会整体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更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方面,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晓耕介绍濒危民族乐器——壮族天琴

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与制作,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为将濒临失传的民族乐器带向更广阔的舞台,作曲家根据拉祜小三弦“非遗”弹奏传承人张老五所留下的珍贵资料,将拉祜族小三弦中所蕴含的浓烈地方特色、多彩的民族风格及生动的音乐语言,加入到民族曲目的创新之中,邀请民间乐器制作人薛文安,比照传统拉祜族小三弦进行复刻,并通过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首次将这种濒临失传的原生态乐器,带向被誉为合唱界“联合国大会”的世界合唱比赛理事大会。

“广童”在第十届世界合唱比赛理事大会上

展示中国民族音乐与原生态乐器

“广童”在第十届世界合唱比赛理事大会惊艳亮相,在濒危民族乐器的乐声中,演绎了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中国民族创新合唱曲目,让与会的世界专家学者动容,感受到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场音乐会中的原创民族乐曲,将地道的本土少数民族元素作为素材,以最现代的合唱及和声技术进行创作,在切合当今世界主流的合唱写作风格与方法的同时,更突出民族的特点,展现本民族的和声色彩以及情感和意境。将本土文化经验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所创作出的原创合唱歌曲,更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听众所接受、更加具有世界性,因而更有益于歌曲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从原创民族音乐当中,认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

当《月光宝贝》响起,现场的听众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对月亮的赞美,该作品把西方音乐中德彪西的‘月光’,与云南布朗族的‘月光’融合在一起,采用了回旋曲的结构,将不同的技法,不同的音乐形象,融合在同一个主题当中,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却又是不同时空和背景下的音乐对话,带观众进入月光下的宁静的世界,呈现一种中西的文化碰撞。”,刘晓耕教授说。

以最年轻的声音 传播最古老的旋律

在音乐会演出前的排练,刘晓耕教授亲自为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对四首原创作品《其多列》、《舂米谣》、《月亮宝贝》和《讨晌午》进行辅导。以《其多列》为例,这首曲子表现了云南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刘晓耕教授向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的团员们模拟大自然中的声响、演示少数民族的韵腔的细微变化,引领团员们感受歌曲中的氛围。

通过示范,“广童”的团员们对歌中“画面”有了更深的感受,再次演唱,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针对《月亮宝贝》这首曲子,刘晓耕教授则采取对不同声部、不同乐段进行细节处理的方法,指导团员掌握特定乐段的情绪和处理方法。团员们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诀窍,歌曲也因此变得更有层次感。

有别于传统的合唱音乐会,本场音乐会在表现形式上有重要的突破——以身体律动展现歌曲韵律。据音乐会指挥、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苏严惠介绍,将童声合唱韵律与身体动态相结合,有益于提高歌曲的表现力,展现中华民族年轻一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演唱歌曲《其多列》时, “广童”加入具有哈尼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律动,在演绎之中将哈尼族“拣竹叶”“砍竹筒”的场景还原。而在演唱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咚咚喹改编的“非遗”合唱歌曲《咚咚喹》时,“广童”将声势律动加入到合唱表演当中,与表演相得益彰。

树立未来一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以童声合唱传播“非遗”文化,是本场音乐会的一大特色。为何会选择以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音乐会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表示,“合唱作为群众基础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传播性,通过童声合唱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传播,是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合唱艺术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其中对人声配合、对声部旋律配合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要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观念不谋而合。”本场音乐会运用西方的艺术形式,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将“深山老林”里原生态的民族音乐,通过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的演绎,向世界舞台传播。

《合乐古今踏歌行——广州大剧院非遗作品音乐会》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分享制作理念

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合乐古今踏歌行——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非遗作品音乐会》填补了“以童声合唱传播非遗文化”的空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行列。通过这场音乐会,成长于城市的孩子,认识到来自中国各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艺术形式,在潜移默化当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获得更多民族文化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年轻一代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一点一点地树立,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生命力与吸引力。这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深沉、持久的力量,激励着年轻一代继续前行,不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致力于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2013年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文化使者”的使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出国门,在2016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俄罗斯·索契)、2017年日本JCA·KODOMO国际儿童合唱节、2018年第十届世界合唱比赛(南非·茨瓦内)等世界级比赛中,演绎带有“非遗”元素的合唱歌曲,让世界观众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师资力量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创办人暨团长:梁丽珍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广州市天河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天河文创协会副会长,著作《格物致知:实论艺术管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于2017年出版发行,2013年、2014年和2017年,分别创办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等艺术教育型表演团体。主持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创艺馆•艺术管理工作坊”、原创小舞剧《舞迹可寻》、小型剧目《合乐古今踏歌行——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非遗作品音乐会》分别于2015、2018、2019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指挥:苏严惠

苏严惠,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硕士生导师,南粤优秀教师,国家全额资助公派意大利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师、高校合唱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从教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合唱音乐教育,指挥合唱团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获奖超过60 项;曾获国家文化部“优秀指挥奖”,教育部“优秀指导教师奖”。多次出访法国、德国、奥地利、美国、阿根廷、拉脱维亚、希腊、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艺术总监/ 常任指挥。

招募要求

1.热爱歌唱,具有良好的音准和识谱能力,有良好的音质和音乐表现力;

2.年龄:6-15岁;

3.在同等条件下,市级以上歌唱比赛中获奖者优先录取。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8月30日止

2.报名方式:扫描文末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3.甄选时间:2019年8月31日14:00-16:00

4.甄选地点:广州大剧院

1.演唱一首歌曲(无需伴奏);

2.视唱考试内容如下:听音模唱,视唱简短旋律(五线谱)

上课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每周六9:00-12:00或14:00-17:00

上课地点:广州大剧院

课程内容:合唱训练、声乐技巧训练、表演能力训练、多语言学习(意、法、德、英、俄)、乐理课程、视唱练耳课程。

咨询电话:(020)38392604、 38399842

报名请扫下方二维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