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宿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和特点和特点 安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

安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

2024-07-04 2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 安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 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安全管理的含义 企、事业安全管理,就是对安全系统实施人、机、环境本质安全化和随机安全控制技术的综合管理,并按照其管理职能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事业的安全管理是企、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企、事业安全管理目标是企、事业总目标的一部分,是为了实现企、事业总目标而提供安全保障。两者不是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而是子系统与系统的包含关系。 因此,企、事业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首先是企、事业管理的理论,企、事业安全管理与企、事业管理水平必须同步发展。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有其固有规律,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探索安全管理规律。一方面以发生的事故为出发点,围绕事故的形成、发展规律来制定对策,避免重复事故发生。另一方面,以事故的潜在因素为基点探求预防的规律,把预测预防工作与企、事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企、事业生产有秩序地进行。 安全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安全管理要重科学、重数据、重调查研究,要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一大批得力的安全技术、管理干部,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得到认真的贯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搞好。 二、安全管理的内容 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组织再造、更新; 2.安全管理组织中人员的配备和职责的确定; 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 4.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5.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 6.安全技术的管理; 7.工伤事故的管理。 三、安全管理的对象 1.人:员工和管理者; 2.财: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等; 3.物:设备、仪器、材料、能源等; 4.环境。   四、安全管理的方法 1.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性评价等系统方法;     2.计划管理法、目标管理法、PDCA循环等管理方法; 3.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安全教育等具体工作方法。 第二节 安全管理的特点和任务 一、安全管理的特点 安全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性 安全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人们生存的需要而长期存在。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是由于旧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消除之后,还会出现新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安全管理要长抓不懈,不允许有时间上的停顿和空间上的间隔。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还由其艰巨性所决定。我国目前的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就必然影响我国企、事业劳动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是艰巨的。 安全管理的长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低估了这种形势,就有可能做出不切合实际的决定来。 (二)预防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既是我们安全生产的方针,又是安全管理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相辅相成的,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首先保证安全,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将事故和危害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故和危害的事前控制。事故预防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安全管理的归宿点。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企事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1.要根据建设发展,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方针。 2.从机械、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方面,对危险源进行分析。 3.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 4.将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对策。 (三)科学性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自我保护的知识体系。 劳动生产错综复杂,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同一行业,由于生产工艺、产品、设备和材料不同,所带来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也不相同,长期以来人们不断进行各种现象的研究,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劳动生产的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了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单纯的自然社会学科不同。它不仅在本学科内每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而且又与其它各有关的自然、社会科学存在着密切关系。例如,安全管理科学以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为基础理论,又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理论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如事故预测与系统工程学、安全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同样在工程技术方面,如防尘工程,它既要以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同时也要以自然科学的流体力学、气溶胶力学为基础理论,而某些内容又与通风工程学相渗透、交叉。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综合的安全科学,决定了安全的科学性。 (四)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体动力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安全管理中运用群体动力学,是希望通过群体这个环境因素,来促进安全管理,并通过群体进行协调。安全管理中运用群体动力学实现其群众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高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感情。群体内聚力影响着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协调。一个组织内聚力大,各方面的工作都易于开展,同样,安全工作也只有通过团结、协调的群体才能顺利畅通的开展,反之就可能阻力重重。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行为准则,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通过树立安全生产的群体观念,使“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观念成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就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群体成员之间要发生交往,相互沟通与了解,进行思想交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使群体更为协调,而各种安全工作也就易于开展和落实。 职工作为一个安全因素,同时又是防护对象,既是安全管理的推动者,又是被管理对象,这就决定了安全管理必须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安全管理的任务 安全管理作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保障,企业管理的内容之一,单位目标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任务。安全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程,并组织实施; 2.力争减少或消灭工伤事故、火灾爆炸事故,保障劳动者安全地进行生产。     3.采取安全技术措施,防止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4.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检查活动,努力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消除事故隐患; 5.改善劳动条件,完善防护设施,减轻劳动强度,提供个体防护用品,逐步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6.搞好劳逸结合,保持劳动者良好的身心状态,并根据妇女生理特点,对妇女进行特殊保护; 7.进行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和处理,开展伤亡事故规律性的研究及事故的预测、预防; 8.进行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进行安全管理经验的推广。 三、安全管理的作用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次伤亡事故的高峰,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忽视安全管理或安全管理不能适应生产发展而造成的。经过多次血的教训,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使伤亡事故有了明显下降。历史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在我国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环境、设备本质安全程度不高、事故隐患较多的情况下,强化安全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途径,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1.安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安全管理搞好了,就可以有效地保护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潜在危险因素,这些事故隐患如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一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特别是一些生产骨干、技术尖子过早退出生产第一线,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果安全管理水平高,劳动条件好,事故不断减少,就会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增大。 2.安全管理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安全管理是使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基础。这是因为任何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认真解决人身安全健康的问题,又要妥善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安全与生产协调发展。如果不抓安全管理,不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根源,就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秩序。 3.安全管理是满足职工对安全需求的有效途径 安全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职工的安全健康,固然需要自己努力,但是决不能忽视客观条件和因素对职工的安全健康的影响。因此,职工既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遵章守纪,又要依靠企业,事业安全管理功能,抓好安全生产,才能满足职工安全的真正需求。 总之,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尽力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生产设备,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可靠性,从而消除各类事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