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国时的旗袍好看 旗袍

旗袍

2024-07-16 1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直到东汉时,这种衣服作为正式的衣服出现在大众眼前,等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加之满族人最早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他们以狩猎为生,而当时的旗袍结构方便,样式简单,恰巧符合其游牧民族骑马射箭需要,“旗袍”之名由此诞生。

上世纪20年代,传统封建礼教和风化习俗被推翻后,民国的汉族女性对旗袍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美观、简练,体现出女性的自然之美,并在1929年被确定为国家的礼服之一。而现代旗袍则是在民国旗袍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良、发展、创新,加上西方思想观念融入,使之成为更适应现代人穿着需求的新生代旗袍,也更加突出了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特质。

不同时期服饰上旗袍的变化

①清代传统旗袍

前文已经说过,旗袍的原型是长袍,最初时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穿的一种长衣。由于满族人游牧民族的特点,逐渐摸索形成了一种宽腰直筒式的服装——旗装。它是满族人四季都会穿的服饰,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口窄小,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领子、衣摆等地方也不做修饰。

清世祖入关后下令全国统一服装,加之通婚政策,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渗透,传统旗袍进而延伸到了全国。

② 民国改良服装

至民国时期,中西方服饰相互交融,旗袍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收腰,袍身逐渐变得合体,领子的有无、开衩的高低、袖子的长短,这些细节使得旗袍摆脱了老样式,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束腰裹臀的装饰,充分显示出了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美。一经改装完毕,旗袍快速引领了服饰潮流。

30年代后,受西式服装进一步冲击的影响,改良旗袍由当初讲究“意蕴美”转向“性感美”,继续收紧腰身,搭配上尽显腿脚的长筒丝袜,袖子逐步短到没袖,袍衩逐渐高到胯间,传统美感几乎完全被性感所代替,到40年代,旗袍已经流行全国,出现了旗袍的鼎盛局面。民国时期,官太太们比较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旗袍更好看,宋美龄则更是有一个超大型衣柜,每两三天就有一件旗袍做成收入柜中,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博物馆”。

③现代时尚旗袍

建国后,旗袍沉默了许多年,再度被提起发展已经是90年代的事了。在现代消费社会,审美的风尚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旗袍作为最能衬托出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最佳时装代表,再一次吸引到了人们的眼光,国内外有名的服装大师都以旗袍作为设计灵感的切入点,设计出了享有国际风味的旗袍。

此时的旗袍它满足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将现代材质融入到传统旗袍中,体现出古典的美丽与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气息,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的时尚感,整体廓形表现出柔美节奏、自然曲形的造型,突出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在透显的隐约之美中,更衬托出自身优雅以及气质的清逸。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旗袍被称作高级服装的一种,与流行性和时尚性紧密相联。在现如今,旗袍常作为女性出席正式场合的首选服装,完美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玲珑之美、含蓄之美。

不同时期旗袍文化上的变化

服饰是中国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饰区分地位、身份是社会统治的必然产物。最初的旗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后来逐渐以开衩多少来区分贵贱,平民只能穿不开衩的旗袍。清朝传统旗袍继承“男尊女卑”观念,以完备的衣冠制度将“男女”隔离,女性宽大繁琐的衣装配合缠足,身体与心灵被双重禁锢,彻底物化,原本该有的自由与美丽消失殆尽。

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传统束缚被打破,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想的浪潮击沉旧的思想观念,封建礼制被废除,女性身心得到解放。而此时正处在新旧观念交替创造的宽松空间,女性开始大胆追求自身对“美”的渴求与夙愿,毕竟没有女人天生不爱美。

因而旗袍的改进在一定基础上代表着女性对旧社会的敌视,在适应女性含蓄、玲珑的特点上,民国旗袍本身便是自由与民主的产物。女性开始追求社会地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创造,逐步成为了女性文化的潮流。

至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作为身体理论与身体美学中具象代表的旗袍,此时已经变成了时尚的象征。由于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女性把自己的形象映射到服饰上,希望通过追求时尚的旗袍,来实现自己对于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平等的需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