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究竟该如何组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毛概讨论课主题 讨论课究竟该如何组织?

讨论课究竟该如何组织?

2024-07-10 1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参考文献的选取则十分考验授课教师的功底。一些经验老到的教授,往往会选取该主题下不同时段不同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或论著的节选。这样能在精简阅读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对学术史宏观结构的理解。

在此之后,课堂的主体便转移到学生,学生要开始大量且密集地阅读。

每周教学计划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是全体选课学生的必读书目,这保证了所有的学生能够基于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进行高效讨论。每门讨论课一周的阅读量一般在150~300页不等。低于这个数量学生无法对每节的内容有基本的知识储备,高于300页往往导致负担过重。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为何目前国内本科阶段无法全面铺展讨论课的原因之一:本科阶段的学分要求高、课程多,而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学期内选取2~3个主题去研究已是极限,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

讨论课的第三步是讨论,讨论是课堂的灵魂。

然而,在讨论之前,保证课堂的高效组织需要在讨论课前1~2天通过邮件收集学生们的读后感与疑义,教师将选取学生关注度最高且最具价值的问题作为当周讨论课的主线。

既然讨论是讨论课的核心,这种教学模式便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尽可能多地相互攻讦、论战,引发头脑风暴。

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裁判与法官的角色,保证讨论不偏离本次课程的主题,保证讨论质量,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冷场时重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从读书到发言,便如同从阅读到写作,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过程。头脑风暴要求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思考,而从不发言的学生,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恶性循环,他们一般会被当作课堂的偷盗者,因为他们吸收了其他人的智慧,却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是中国课堂最困难的景象,授课教师们苦于发言者往往只是那几个学生。当然,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将课堂表现分数比重提高,并当好“执法者”。

此外,也有教师会设置“首席发言”或者“讨论主持”之类的岗位,让学生轮流担任,这些学生有义务带动课堂气氛,并对当堂内容进行更为认真的准备。

讨论课的最终意义,在于促成学术写作。

讨论课的过程首先是为了帮助参与课程的同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有效的线索和新的观察角度。在此基础之上,在讨论课即将结束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就本学期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论文。

讨论课的关键三要素

讨论课的第一个要素在于阅读与积累。

如果有学生不阅读参考文献就参与讨论课,结果要么就是不说,要么就是胡说,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灾难性的。为此,阅读参考文献是保证课堂质量的红线,它起码能让所有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储备在基本水平线上。

关键要素二便是讨论。

在没有交流之前,每个人脑海中一般都只有一张地图,无论一个人多么天才,也只决定他的地图比别人的更丰富更丰满。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让人迅速发现许多张地图,这些地图能够为学术思考与学术探究提供更多快捷且有效的思考路径,也能提供给研究者不同的答案。

第三,裁判的重要性。

讨论课的主体是学生,而优秀的教师才能保证这场对话的方向、角度、深度。裁判比选手对世界的规则有更深、更广的洞察,所以在学生们原地打转的过程中,这只上帝的手,应当推他们一把,给他们一个更明确的方向。而价值的导向、理性的决策、人文的关怀,才将最终决定一门课的成败与高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