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新数据今天发布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每次人口普查数据库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新数据今天发布了!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新数据今天发布了!

2023-03-20 06: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下午,《中国统计年鉴-2021》正式被批准出版,各大书店可能马上就能买到了,我第一时间就获得了一本。

每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都会在这个时间发布,本年度发布的年鉴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下图是去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在人口这一章的目录。

一共有16张表。

下图是十年前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在人口这一章的目录。

一共有13张表。

下图是20年前《中国统计年鉴-2001》在人口这一章的目录。

一共有12张表。

《中国统计年鉴-2020》代表了非普查年份人口数据的公布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则代表了普查年份人口数据的公布情况。一般情况下,每年人口数据会有16张表左右的数据,而在普查年份,由于普查详细数据需要等到普查结束后的第二年才会公布,因此下一年的统计年鉴中,人口数字公布得反而会更少,只有12、13张表。

但若是你认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也会照例不会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那就错了。

在刚刚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加入了许多本应明年才公开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一口气公布了整整29张表!

2-1 人口数及构成

2-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3 平均预期寿命

2-4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2-5 分地区年末人口数

2-6 分地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

2-7 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2-8 分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2020年)

2-9 分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城市)(2020年)

2-10 分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镇)(2020年)

2-11 分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乡村)(2020年)

2-12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2020年)

2-13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城市)(2020年)

2-14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镇)(2020年)

2-15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乡村)(2020年)

2-16 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20年)

2-1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20年)

2-18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城市)(2020年)

2-19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镇)(2020年)

2-20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乡村)(2020年)

2-21 分地区分性别、民族的人口数

2-22 分民族、性别的人口数

2-23 分地区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

2-24 分地区按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2020年)

2-25 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

2-26 分地区按性别分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2020年)

2-27 按年龄、性别分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8 分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020年)

2-29 分地区按家庭户类别分的户数

在这一波公开的数据,也有一些蛮有趣的地方。这篇文章里面我们主要讲四张表:

1,表2-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这张表格实际上在上半年的《中国统计摘要》中就公布了,但《摘要》中有一段免责:

所以具体数字还是要等到现在,统计年鉴公布时才尘埃落定。这张表格和以往的表格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经过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调整。

我们把历年统计公报的出生率和经普查调整后的出生率拿出来,就会发现差异:

半年前我在下面这个回答里面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2005-2020年间的总出生人口和2020年普查中公布的0-15岁人口总量不一致,原因是非普查年份的统计公报可能会低报低龄儿童,然后这批儿童长大了,到了普查年份,就把他们找出来了。

实际确实如此,个别年份的出生人口,被上调了许多。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上调最大的年份是2012年,该年度总出生率在当年公报中是12.1‰,现在被上调到14.57‰,整整2.47个千分点。

用14.57‰去乘以调整后的2012年人口135922万人,2012年总共出生了1980万人!

而2012年统计公报仅仅报告了1635万出生人口,这说明相比普查,2012的抽样调查少算了345万出生人口。

2011年和2014年也有较大上调,这两年分别少算了200万出生人口。

这三年加在一起,出生人口就少统计了700多万。那么普查时的0-15岁人口和历年统计公报的出生人口加总当然就对不上了。

这个调整在历年教育部数据中其实可以发现端倪。从2018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的小学招生数都超过了1800万人,其中2019年小学招生达到了1869万人。(小学学生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而统计公报的2012、2013、2014年出生人口只有1635、1640、1687万人,和6年之后的入学人数是完全对不上的,也说明这几年的出生人口确实有所低估。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虽然2014年之前的出生人口被上调了,但2015年之后,普查调整后的出生率和统计公报出生率相差就不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2015年之后的出生人口没有调整,是不是说明他相对更加准确呢?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历次普查,都没有解决低龄人口的问题,年龄越小,漏报越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算出的0岁人口只有1378万人,到了2016年小学入学竟然达到了1752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用了更新的方法,还有数个生育监测辅助,据此推算出的1200万出生人口应当是比六普和五普的出生人口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但到底是否准确,恐怕还需要等到6年后的小学入学数字,才能做综合研判了。

2,表2-5,分地区年末人口数

这张表实际上不完全是人口普查数据,而是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普查重新调整了各地历年的人口情况。在上一本呈现2019年数据的年鉴中,这张表是这样的:

将经过七普调整的人口和调整前的人口相比,可得下图:

横坐标是各个地区,纵坐标是七普和2019年人口相差比例,其中黑龙江、天津和吉林减少了10%以上,而广东增长了近10%,浙江人口增长超过了10%。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七普调整后的分地区年末人口数告诉了我们答案。以黑龙江和浙江为例,2010年到2020年人口在普查前和普查后的走势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黑龙江人口确实有外流,但不是在2020年一年流出了600万,而是之前这些人口已经流出了,却没有被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数据,黑龙江人口还是加速流出的,从2012到2014年每年净减少58万人,近三年的净减少达到了72万、72万、84万人。

反过来,浙江人口的增长也不是一年增加了600万,而是每年匀速增长,从2010年到2020年每年增长100万人左右。

不过,这些省份都没有天津市有意思。天津市普查前和普查调整后的人口是这样的:

在普查前,天津人口从2011年的1355万一路增长至2016年的1562万,然后象征性回调5万到1557万,再2019年回到1562万。

在普查调整后,天津人口从2011年的1341万仅仅上升到了2016年的1443万——当年的统计多算了119万人口,然后快速回落到1383万,一下子回到了2012年水平,接着再也没有回到往日高峰,2020年停留在1387万。

在区域间争抢人口愈演愈烈的今天,每次人口普查后更新的《分地区年末人口数》更加深刻体现了什么叫「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3,2-12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2020年)

这张表对应的是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1-2,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

这张表主要有两个组成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剩下两个组成项——户口待定、现在国外工作学习的比例较低。

顾名思义,该表格体现的是人口的流动情况。一个地区的「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占比越高,说明这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越剧烈。这些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的人口,可能来自本市其他区县,可能来自本省其他地级市,可能来自外省,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迁移过来的。

将2010年六普和2020年七普的人户不一致比例计算出来,可得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始终是流动人口占比最大的地方。2010年,上海以55.1%的流动人口占据榜首,北京53.5%屈居第二。2020年,名次倒过来,北京以61.2%的流动人口占据榜首,上海则以60.9%屈居第二。

京沪之后,2010年的流动人口比例排序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2020年则变成了广东、内蒙古、天津、宁夏。

如果看10年间流动人口占比增加的幅度,那么前四名是吉林、宁夏、重庆、黑龙江。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宁夏、重庆分别是人口正增长的第6和第9名,如果人口增长,那可能意味着人口流入,或者内部经济活跃,那么流动人口(人户不一致)比例提高是正常的。但吉林、黑龙江是全国人口负增长前两名,人口流出占主要地位,这两个省份的流动人口比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提高呢?

一种可能是,虽然吉林、黑龙江没有外省人口流入,但是内部的结构变迁特别大,比如从某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某个区到另一个区。省内迁移人口增加,也会导致流动人口比例增加。

一种可能是,「人户不一致」这个变量,不仅仅看流动,也看户籍迁移。比如甲地人口迁移后,纷纷将自己的户口改成居住地户籍,人户一致,从此不再被认作是「人户不一致」人口了。但乙地人口迁移后,都没有改户籍,或者改不了。那么时间一久,甲地的「人户不一致」比例仍然保持低位,而乙地的「人户不一致」比例却大大提高了。

黑龙江和吉林在人口大量流出的同时,流动人口比例却大幅度增加,到底是哪一种可能?这可能得等到更详细的普查数据公布才能解开谜底了。

表2-12的「居住在港澳台、国外」的比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不难发现,这批人口从10年前的195万上升到了现在的363万,几乎上升了一倍。和流动人口一样,哪里的「出国人口」占比最多,增加最快?可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境外人口比例最大的始终是这两个地区——吉林、福建,两地均有超过1%的人口在境外生活。

2010年境外人口比例的第三名是上海,有0.51%的人口在境外生活。虽然上海的境外比例从0.51%上升至0.66%,但这第三把交椅还是在2020年让给了浙江,后者从0.3%上升至0.76%。

其他地区的「境外人口」比例和排名都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自治区的境外人口比例出现了大幅度缩小,这个地区就是西藏,境外人口比例从万分之12下降到万分之6,减少了一倍。是境外人口销去了国内户口,还是境外人口返回了西藏居住?这也是有待研究的一个话题。

4,2-1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20年)

这张表给了我一个小小惊喜,原本以为它肯定会在明年4月的人口普查资料中发布,没想到整整提前了半年,现在就可以看到了。

性别比也是争议相当大的一个话题,我们都知道,知乎上有一个「女童漏报」派,他们坚持认为年龄越大,在低龄时漏报的女童就越多被统计到,性别比就会逐步降低。

为此,我在在2019年年底时还和人打了一个小小的赌,刚刚我找了半天,把这个赌约找了出来——

当时的赌约是——如果00后、90后性别比都超过108,那么就是ta输了,若是四个五岁年龄段有一个低于107,那就是我输了。

从结果看,

10-14岁性别比为115.03

15-19岁性别比为116.12

20-24岁性别比为112.51

25-29岁性别比为110.25

看起来,并没有一个数字低于107,这个赌,是我打赢了。

当时,愿意打这个赌的绝不止一人,在无数个回答或者评论区中,都有人谆谆教导——等七普。一些网友们愿意等这个七普的底气,在于2010年六普的性别比比起2000年五普对应人口的性别比都有非常大的下降,比如1991-1995年出生的人口,在2000年五普时是115.42,到了2010年六普时整整下降了7.25,变成108.17。

如果2000到2010年下降了7.25,那么2010到2020年是不是会再下降个7,然后1991-1995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就从108.17变成101?只要抱有这种逻辑,那么认为性别比继续下降就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但从结果看,1991-1995年出生的人口,性别比不降反升,从108.17变成了110.25。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现在知道,女童漏报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在两次性别比下降中,女童从漏报到补报的过程,只起到了一小部分作用。另外还有男青年的漏报、女青年的重报,种种复杂的因素造成同一个年份出生的人口在不同年份会有非单调的变化。我在这个回答中计算过,其变化可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一个年份出生的人口,从0-18岁,性别比比较稳定,2岁时会比出生时提高2,18岁时会比出生时下降2。

到20岁到25岁,由于女童补报,男青年的漏报和女青年的重报开始出现,统计性别比会下降,最多会比出生时低8。

但26岁以后,随着重报和漏报现象减少,性别比又会回升,比20-25岁的阶段提高3,在32岁时,稳定在比出生时低5左右的水平上。

因此,性别比下降,主要出现在22岁之前。在22岁之后,性别比就不再因所谓的「女童的延迟报告」而下降了,此时各种补报、重报和漏报会将性别比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且女性的重报占更主要地位。在26岁以后,由于女性重报和男性漏报同时下降,性别比还会回升。

将七普的分年龄性别比数据和六普、五普、四普放在一起,可得下图:

可以发现,七普相比于六普,1996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小于24岁)性别比都有下降,但是1995年之前出生的人口(大于25岁)性别比都有上升,这和我之前通过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统计性别比可能会随着年龄变化,那么,未来会如何?八普会如何?

举个例子,1996-2000年出生的这批人口,性别比在五普时等于120.17,六普时等于116.24,七普时等于112.51的人口,到了八普时会怎么样?会继续下跌,还是回升?

只要牢记两个特征,我们现在就可以预判出答案。

第一,26岁之前,统计性别比会比出生时下降;26岁之后,统计性别比会回升。此时人口逐渐稳定,也更接近真实数值。

第二,1986-1990年出生的这批人口在2010年时性别比为100.95,到了2020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回升至105.97。1986-1990年出生人口在2010年的统计特征,和2020年时的1996-2000年出生人口的情况是一致的。

因此,1996-2000年出生的人口,目前的性别比是112.51,但这批人口现在正处于统计性别比的低点,未来不会下降,而是会上升。通过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大概算出其他出生年段的人口在成年后性别比可能会稳定在哪一个数值上。

除了总体性别比外,表2-20乡村分年龄性别比也很值得一看。

这张图列出了乡村的分年龄性别比。最近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叫做「农村大龄男青年寻找配偶困难」,从这张表上看,确实会比较困难,从15-29岁,性别比全都大于120。将六普时对应的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html/A0301d.htm)与之相比,我们可以做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短短十年,乡村青壮年人口的性别比有了非常大的上升。除了10-14岁人口比十年前的0-4岁人口有所下降外,从15到65岁,性别比都上升了。尤其是30-34岁人口的性别比上升了整整18.3,原本六普时只有98.52,男女相仿,现在一下子变成了116.82。这个上升,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在2010年后到现在,出生性别比开始逐渐下降,七普的出生性别比仅有111.3,未来也许会慢慢回到正常水平。但已经出生的人口,再也改变不了。

从1991到2010这20年出生的人口,他们的性别比,再怎么洗都不会是一个很好看的数字。

从出生,到就学,到婚育,这一代人口的每一个过程,宏观上都会受到这样高性别比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改变中国。

结论:

这四张表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你还对哪些表格感兴趣?

如果有有趣的数据特征,我可以再更新。各位读者也可以去购买《中国统计年鉴-2021》,或者等两个月,统计局将数据在网上公开发布后,自行计算。《统计年鉴》中不止有人口数据,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数据都值得分析。

但说起人口数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下一次出现新数据,应当就要等到2022年4月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发布了。到那时,我们再来一起看看,有什么有价值的人口数据可供分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