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语言之间最开始是怎么翻译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母语与翻译之间关系的名家论述 不同语言之间最开始是怎么翻译的?

不同语言之间最开始是怎么翻译的?

2024-07-10 0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的历史要比笔译的历史更悠久

翻译史目前能追溯到的也只能是有文字可考的笔译活动是公元前约250年的罗马人Livius Andrionicus把《荷马史诗》翻译成拉丁语;

二、这些互相翻译的体系都是谁建立起来的?

其实我用google压根搜不出“翻译体系”是什么定义、有过哪些翻译体系。至于翻译体系,翻译史上看来,距离“第一个学外语的人”有相当遥远的年代差距。

因为在早期的口译中,考虑到翻译需求不高,翻译尚未发展到需要体系来支撑的程度。另外,我觉得文明发展程度也是个问题。

翻译体系的需求,在正式的笔译开始后被一些翻译家想出来。

圣经翻译时期,翻译似乎还没有成为一种“学”。当时翻译家对翻译的认识,大多是对自身翻译经验、方法的总结,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字字翻译,主要因为“宗教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事实上很多人就算精通两种语言也没有资格翻译,需要“上帝的感召”才行。第一阶段非常长,从罗马时代一直到16世纪。(对西方翻译史的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这里只说比较主流的)

到了之后的文学翻译阶段,翻译质量要求提高,数量也提高,翻译家不断涌现,于是才出现了一些翻译的理论和观点。这已经是17、18世纪的事了。

更多关于翻译理论的,可以看《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中国当代翻译研究文库·从翻译出发:翻译与翻译研究

作者:许钧 著

三、不同的语种最开始是怎么被互相翻译的?

这个问题也是提问者最想问的。其中隐形地包含了2个问题:

两种语言的人(们),最初是什么契机碰上并开始尝试交流的?

从尝试交流到最后实现交流、翻译,是怎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学会未知语言的?

首先是第一个分问题,最初是什么契机碰上并开始尝试交流的:

我觉得,两种语言文化间最初的文化碰撞契机,和他们的物理距离的远近和有很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距离太远,那一般由个体(最典型的是传教士)或集体移民而接触到;而较近的,则可能在不知道多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某种形式的交流(个人猜测是贸易or战争?)。

但语种的分歧,本身就是因为有地域划分。所以不管多近的两种语言,在文明最初阶段,应该是有明显的物理距离,在这距离下,说不准就让传教士/战争侵略抢在了文化交流的前头。所以两个语种之间最初的交流,可能无从考证。

其他回答中有不少人说,可能是异族通婚,然后他们的小孩承担了语言交流的责任。

对于这点我不是很认同:侵略/交流→结婚 → 生孩子 → 孩子长大到有一定认知能学语言 → 孩子学会了语言→孩子会识字写字(基本要四岁后)→孩子去整理(到这个时候还有这个需要吗),这段时间相当长,那么长的时间,夫妇间语言不通不难过吗?其他大人们打酱油的吗?在小孩学会2门语言前,应该已经有大人一定程度学会对方语言并开始整理了吧。所以我还是认为2种语言的翻译问题是有大人解决的而不是小孩。

虽然十分抱歉没法确定的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但是"如何学会未知语言"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回答的。

逻辑上其实答案很明显,既然没有他人的资料,那只有自学摸索。下面将对这个观点进行补充论述以证明自学未知语言是 common + possible 的。

我先是看了写翻译史文献。历史上宗教传播是翻译史上的最初阶段系。查阅了一些翻译史的书,很多也说这是正规翻译的起源。比如中国,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在西方,其中一项最早被记录的翻译活动是将旧约圣经译成希腊语。但是这些翻译史的书,几乎一概都没有写那些最早的翻译大神们是如何学会那门语言的……orz,可见这不是翻译史涉及的事了。

圣经作为被翻译的最多的书籍,在早期,基督教传到哪个民族,圣经就被译成哪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按照这个说法,当时的传教士很有可能是直接在当地学会的新语言。而在文化发展早期,语言学并不发达,就算在今天,也只是比较小众的学科。当时的一个普通传教士不太可能拥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 那怎么办?自然只能靠自己摸索了

再丢2个比较有名的例子:

20世纪著名学者兼语言学家Daniel Everett,曾前往一个偏远的亚马逊部落,去传播基督教。

他在原始状态下和部落土人共同生活了好些年,学习他们极其艰涩的语言。他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这个不信上帝的部落,免得让他们死后下地狱,其实就是去传教的……=。=

语言天才里最知名的19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红衣主教约瑟夫·卡斯帕·梅佐凡蒂(Joseph Caspar Mezzofanti,1774~1849),据说他能讲72种语言。曾有两名囚犯即将行刑,他们的语言极为罕见,无人能听懂,梅佐凡蒂在一夜之间便学会了这门语言,第二天一早在他们行刑前聆听了他们的忏悔。

那他是从哪里学的语言呢?根据他孙子的描述是:20世纪初,爷爷迁往纽约定居。爷爷在那里找到一份铁路搬运工的工作,于是有机会接触到说各种语言的旅客……于是就爷爷好像什么语言都会说了……另外,这位语言天才从来没有上过学。

可见对全新语言的自学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并不需要很多的语言学知识,不然古代传教士全都难产在传教路上了。

语言学上,这叫做是Field Linguistics,中文叫做“实地语言学”。(海词给的翻译,Field Linguistics中文资料极少,但这似乎是唯一比较靠谱的翻译)。但在文明早期,并没有这种学科,学习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学一门未知的语言,在以前其实很常见,尤其对于传教士和学者。传教士其实在翻译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他们是两个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他们不仅自学了完全陌生的语言,而且自觉地整理了这些语言的知识点。(所以系统的整理语种间翻译资料的经常就是传教士) 以至出现了一个特称——“传教士语言学”(missionary linguistics)。

但传教士语言学既非一门学科,也非语言学的分支,只是语言学史的一个特殊领域。

就拿中国说,最早和西方文化做交流,靠的就是传教士。那么,传教士怎么学习新外语的,应该是非常值得参考的资料,而且他们基本没有语言学知识。

传教士对汉语的认知最早是同样是从语音开始的,传教士对汉语语音的分析认知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由最初的模糊感知,到自发分析,最后才分清是非,而逐渐熟悉,并逐步掌握。

传教是口头为主的,所以传教士们在学其他大部分语言时,对文字的掌握而并太不费力,就是说只会说不会写or认字,和文盲差不多。当然这是早期学习阶段,为了翻译圣经,最后还是得精通并整理知识点的,这里只是说下他们的学习方法。

如果按照实地语言学,大致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最基础的当然有听、观察、模仿等。另外会经常用一种语言学上叫做“informant”的东西,wiki对这个词的解释是

An informant or consultant in linguistics is a native speaker who acts as a linguistic reference for a language being studied. The informant's role is that of a senior interpreter, who demonstrates native pronunciation, provides grammaticality judgments regarding linguistic well-formedness, and may also explain cultural references and other import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o researchers from other cultures studying the language.

有道词典上对该词在语言学上的解释为:

(为语言学调查)提供资料的讲本地话(或本国话)的人。

你试图让他说一些你想知道的话,然后整理资料,摸索组织建立起一个语言系统,包括发音,形态,词汇等资料库。有没有觉得这段跟屁话一样?恩我也觉得=。=这个实在太笼统的解释了。

总之就是日常接触以外自己做统计整理和猜测……但是我也没有精力去细读更具体内容了。

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Kenneth L. Pike在单语种环境下实践过学习新语言并做了实验演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大致内容描述:http://www.sil.org/klp/klp-mono.htm 这个实例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写的还是比较详细的,最开始如何入手,如何和线人做互动,如何摸索整理语法等。

语言的发展真是博大精深

看来得多找几本书补补才行~

西方语言学流派(修订版)(插图本)(2017新)

作者:刘润清

-GOOD NIGHT-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