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的水利情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理工大学胡晓松教授 永不言弃的水利情怀

永不言弃的水利情怀

2024-07-15 1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胡铁松,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湖北浠水人。1982—1993年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学习,先后获水资源规划及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水文学与水资源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四川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第一站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第二站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1999—200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合作研究。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流域水文循环模拟及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农业干旱与城市干旱、平原湖区排水系统运行与管理、水文水资源系统的神经网络模拟、多目标决策的神经网络理论、灌溉与排水系统神经网络模拟先验知识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项;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编和参编了《水电能源系统规划》、《神经网络预测与优化》等教材和专著。特别是在水文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模拟方面,提出了流域水文循环系统神经网络模拟的先验知识理论框架与建模原理,该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水文科学学会会刊(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连续刊载了两篇胡铁松的研究成果,并分别于2000年、2004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永不言弃的水利情怀                                   ——记武汉大学胡铁松教授

    在武汉大学,有这样一位默默从事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青年学者。熟悉他的同事都说,这是一位做事低调才华横溢的青年专家,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    他就是34岁被破格评为教授的胡铁松博士。                              曾梦想成为大禹一样的治水英雄    胡铁松1964年出生于湖北浠水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小时候听父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他希望有一天能像大禹一样成为治水的英雄。正是怀着这样的梦想,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演绎着痛苦与快乐。    高中毕业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填报了当时比较艰苦的专业——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专业,朝着自己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这个专业云集了当时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水文水资源方面的专家学者,受他们影响,他认为水利水电事业大有作为,从而滋生了献身水利事业的 情怀。为了夯实专业基础,加深对水利的认识,在当时“研究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他报考了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国内著名教授冯尚友 的博士生,在冯先生指导下从事基于知识的水库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在论文研究期间,为了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多次前往丹江口 水库、密云水库、葛洲坝电站、乌江渡水电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最后他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受到水电能 源方面知名院士张勇传教授的高度评价。      博士毕业后,面对当时水利行业艰苦且待遇低,很多同学纷纷转行到高薪单位工作的现实,他不 为所动,继续他的求学之路。1993年进入四川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我国著名的水文专家丁晶教授进行非线性水文学的研究。1995 年继续进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农田水利研究,师从我国著名农田水利专家郭元裕教授。1999年受香港城市大学的邀 请进行合作研究,当时,儿子不到两岁,且经常生病,而妻子忙于工作,家庭急需照顾,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在儿子的哭声和妻子眷恋的眼神 中,他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漫长求学路上,既有付出和辛酸,又有收获和喜悦。199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神经网络预测与优化》,2000年获得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先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博士后基金,一项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为水文水资源系统引入“人工神经网络”    如果说理论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发动机,胡铁松则是一位寻求发动机的探索者。多年来,如何从水资源规划及管理的实践中提炼出一般性理论问题,寻求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他进行科学研究的明显特色。    胡铁松将当时新兴的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引入到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当中,研究与探索了多目标决策的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在水电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分别提出了基于反馈神经网络的多目标线性规划与多目标动态规划神经网络模型,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丰富和发展了多目标决策的基础理论,对于神经网络理论本身也是一种补充。    他在水文水资源系统神经网络模拟研究中发现:通常水文水资源系统的神经网络模拟对于被模拟系统内在机理的提取完全依靠该系统提供的训练样本,即试验数据,是一种“面向数据-data oriented”的建模方法,这种建模方法具有简单适用的优点。但是,胡铁松意识到人们在水资源系统规划及管理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该水文水资源系统的经验知识、概念性知识或是机理性知识,但这些知识的集成、应用、自学习和评估等还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手段和软件。在面向数据的建模理论方法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先验知识对于认清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有鉴于此,他首次提出了流域水文循环系统模拟神经网络模拟的先验知识理论框架与建模原理,探索与研究了灌溉排水系统、水文循环系统、水资源系统、水电能源系统中机理知识与系统模拟知识相结合的建模原理、参数识别、率定方法。他还和我国著名节水专家茆智院士一起,研究与建立基于SPAC系统水分运动先验知识的神经网络模拟模型,该模型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创新意义,这些研究与成果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际水文科学学会会刊连续两篇刊载了胡铁松教授的研究成果。     胡铁松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干旱缺水将对我国的农业与城市的发展在政治与经济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干旱的发生与形成机理以及防御对策与措施,成为他近期研究的重点课题。基于此,他对湖北省干旱灾害特性、时空分布特征、旱灾形成机制、干旱监测、预警预报、减灾调度与抗旱减灾措施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编制了湖北省抗旱预案编制导则,同时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解决湖北“旱包子”与“水袋子”的具体措施与方案。                                 做学问注定要成为孤独的旅行者    谈起胡铁松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他显得非常低调和谦虚。他常说,和我们武汉大学众多的中青年学者、老一辈科学家相比,无论在做人、做学问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距离,我所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    记得在2001年,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时,受美国工程院院士Loucks教授的邀请,准备到Cornell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而此时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专业老一辈专家教授大部分将要退下来,新老交替问题明显,教学任务繁重,学院部分老专家找他谈心希望他留下来,投身学科建设。尽管出国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多年的梦想,但是面对着老专家殷切期望,他只说了一句话,学校培养我多年,这是我的责任,便毅然留下。    作为教师,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在研究中为他们创造民主的讨论氛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如果他有个好的想法或学生有新颖的观点,便邀学生前往家中,交流至深夜,其乐融融。他经常给学生讲,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如果选择了做学问,就注定要成为孤独的旅行者。    作为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政府在水利方面的建设出谋划策。近年来,他多次前往湖北省受旱严重的鄂北岗地 进行调研,发现干旱不仅对受旱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为此,他向湖北省水利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 相关部门建议:加大对我省干旱宣传力度,树立“千湖之省”季节性缺水与节水意识;建立与完善旱情地面

上一篇:捕捉工业有害物——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宋世震教授 下一篇:让中国水生蔬菜走向世界——记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广研究员杨保国 打印文章 关闭页面 返回顶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