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武汉理工唐浩林教授: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痛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理工大学刘英 对话武汉理工唐浩林教授: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痛点

对话武汉理工唐浩林教授: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痛点

2024-01-18 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对话武汉理工唐浩林教授: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痛点

质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为了早日实现燃料电池的产业化,业界在质子交换膜的制造工艺和材料改性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燃料电池复合质子交换膜工程化制备技术的单位之一。

7月3-4日,高工氢电、高工产业研究院将在上海举行“2019高工氢电产业高峰论坛”,来自车企、电堆及系统、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及设备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超700位企业负责人将共聚一堂,围绕产品技术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探讨交流。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浩林教授将围绕“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制造技术”发表主题演讲。

在会议开始前,高工氢电特别专访了唐浩林教授,围绕质子交换膜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进相关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唐浩林教授有哪些真知灼见?且看以下对话实录:

高工氢电:请介绍武汉理工质子交换膜技术研究进展。

唐浩林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燃料电池复合质子交换膜工程化制备技术的单位之一,从2003年开始有16年的质子交换膜研究历史。武汉理工大学在全氟磺酸树脂分散技术、高填充度复合质子交换膜制备技术、质子交换膜溶胀应力控制技术和缺陷基团原位消除技术等涉及质子交换膜制备技术、寿命和可靠性的应用基础性研究方面具有较多的积累。

高工氢电:据您观察,国内质子交换膜理论研究与产业化是否存在脱节?

唐浩林教授:由于材料耐久性的原因,现在主流的质子交换膜都是全氟磺酸树脂体系,对于基础研究来讲,这个体系的研究相对于热点课题产出较低,确实存在基础研究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情况。

高工氢电:国内外质子交换膜差距在哪?

唐浩林教授:国内东岳、巨化在质子交换树脂制备技术和工程化方面、东岳和科润在复合质子交换膜工程化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较于燃料电池其他关键材料而言,质子交换膜的国内外差距不算大。如果一定要说差距的话,可能一个是国内企业产品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各种燃料电池对膜的细分需求;其二是出货量还不够高,应用反馈对制造技术的提升是产品优化的必经阶段。

高工氢电:请您给我国质子交换膜产业发展一些建议。

唐浩林教授: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呼吁下游产业更多的使用国产质子交换膜,以促进产业链的更快成熟。国内质子交换膜产业应该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协作,比如东岳有树脂和膜,产业化就比较顺利。

对于复合质子交换膜来说,另外一个重要材料是多孔聚四氟乙烯基体,国内的多孔聚四氟乙烯大部分是针对服装产业和环保产业开发的,满足燃料电池需求的高强度、高孔隙均匀性多孔聚四氟乙烯材料较少,这些基础材料的进步需要一定的采购量来拉动。

高工氢电:随着燃料电池发展的持续,质子交换膜成本会呈怎样的下降趋势?

唐浩林教授:质子交换树脂、溶液和膜现在价格都处于高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需求不足。质子交换膜所用到的C、F、S、O四种元素都是地球上丰度很高的元素,需求足够的情况下不存在原材料成本过高的问题,价格问题应该是制造成本和供求关系导致的,所以我认为质子交换膜成本会随着燃料电池实质产业化同步下行。

高工氢电:请您预判接下来的行业发展趋势。

唐浩林教授:燃料电池近两年发展比较迅速,产业化的过程会积累很多的经验,也会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工程化制造技术问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产业化中解决。但是,从长远上来讲,燃料电池能量密度的优势非常明显,需求量总体上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欢迎广大氢电同行积极报名参与2019高工氢电产业峰会,与唐浩林教授围绕质子交换膜技术展开深度交流,报名请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