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推】20强专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大学张远 【帮推】20强专访

【帮推】20强专访

2024-07-09 1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8年金秋辩论赛,罗冠华荣获“全程最佳辩手”)

如果说“校队辩手”的身份是武大辩坛给予罗冠华的认可,那么真正使更多人认识到他的契机,则是武大辩论的最高级别赛事——金秋辩论赛。回想起它,罗冠华至今觉得很“梦幻”。他记得自己在开赛前一个月给同院的学弟妹作动员的时候说:“这次啊,主要就是以练兵为主。”数院在金秋历史上数次铩羽,他对名次和结果其实比较佛系,一路遇到了文院、新传等传统强队,是他一直在给队员们做着心态上的疏压工作。虽然心态很平稳,但这并不意味着行动的懈怠。正赛一般安排在每周六,留给队员的准备时间是五天。“以赛代练”是辩论队一贯的准备模式,每天基本上有一两场练习赛,每次练习赛会配上一个复盘,复盘以后接着打,如果实在遇到大家都很累了,辩手也会自己做一个小总结。

“对于一个辩论赛的命题,有的人可能就是想搞懂个大概,可他每次在有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会刨根问底,让人感觉他总是报以最充足的准备去迎接下一场比赛的。”同为校队辩手、现已经大四的张哲远回忆道。与罗冠华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室友许向谦也对罗冠华备赛时期的状态记忆尤深,“他对辩论是真的热爱,感觉他基本不是在睡觉就是在辩论,只要他在寝室,你就能听到熟悉的辩论赛开场白。”充分的准备和近乎完美的发挥带来的是辉煌的结果与扑面而来的盛名,“毕竟,决赛那天晚上好多女生找我要他联系方式。”许向谦悠悠地补充道。

校队,与四辩的不解缘

“我的第一场辩论应该是和我爸妈辩论要不要去上学。”罗冠华回忆道。他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很喜欢表达的人,高中语文老师组织课堂讨论,罗冠华喜欢坐在下面听大家的想法,然后与同学一起交流很久。到了大学,他加入数院辩论队,校队也在他的目标之列,但校队筛选的高标准让绝大多数刚涉足辩论的大一辩手都望而不及,罗冠华也不例外。“在武大,进入校队应该是每一个打辩论的人的理想,这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的。”经过在数院辩一年的磨练与成长,在大二那年,他如愿以偿,在众多院队优秀辩手中脱颖而出,来到了樱顶。

武汉大学校辩论队在校内外都极具盛名,其中不乏如主教练周玄毅、教练陈铭等知名人物,东湖之滨,樱顶之上,走出来周玄毅、袁丁、陈铭等一批华语辩坛风云人物。进入校队后,罗冠华发现身边每一位队友既是卓有天资,又刻苦过人,让本以为自己打得还不错的他感受到压力和竞争。

比罗冠华早两年进校队的张哲远对他的第一印象深刻:“他的底气很足,这是有很多新生辩手在打辩论的时候没有办法展现出的,尤其是面对比他们更年长、经验更丰富的前辈的时候。”但罗冠华的陈词感却让张哲远称赞,他觉得,罗冠华的话听起来就让人想听下去,而且人看上去就很有大将风度。“这是他能在金秋夺冠或者拿全程最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校队后,很多辩手进行了辩位的调整,唯独罗冠华依旧呆在了四辩的位置上。说到自己长期打四辩,他觉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由于大学第一场比赛打二辩被学姐嫌弃,继而转向另一辩位发展,他似乎就这样固定在了这个位置上。而谈到长期打四辩的体验,罗冠华明显变得更为冷静专业了起来,他认为四辩不仅要作为一个辩手思考问题,有时候还要作为观众、评委去审视场上的情况,微微抽离出来,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比赛的进程。“这是一种大局观,你的结辩是要去告诉评委,这局对方有什么是OK的、什么是不OK的、我们到底要怎么赢,要帮评委做一个大局的梳理和焦点的归纳。”所以,在高水平的对决中,如果在攻辩环节双方势均力敌、伯仲之间,那么四辩的工作就会十分繁重且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罗冠华擅长于用情绪感染大家,把自己的思考体验带入辩论,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罗冠华与队友们)

对罗冠华的四辩位置,张哲远则认为这是队里共同选择的结果,因为并不是每位辩手进入校队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后都适合打四辩。在他眼里,罗冠华恰好是这样的人选,他给人一种能给争议盖棺定论的感觉,在比赛即将终了之时,大量的内容已经被分析呈现,但由于内容纷繁复杂,且一部分内容会有利于对方,“这时,一个自信的四辩手,会告诉大家那些有利于对方的东西可以忘掉,可以抛下来,现在来听我讲。”在最后一击中说服观众和评委,他认为罗冠华在这里有突出的特征和素质。

辩论是在短时间内高强度输出的脑力、体力并举的比拼。这对辩手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罗冠华来说,他的输入渠道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各个方面。室友许向谦说,自己刚结识罗冠华的时候就感觉到他对学习的强烈热情,而且他的涉猎非常广泛,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哲学,他觉得罗冠华是通过看很多类型的书为辩论积累知识。而罗冠华觉得,需求驱动会让人难以为继,他举出考试复习的例子:“一本书到了考试最后几个月开始疯狂看的时候,一是你会特别抗拒,二是你会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知识本身就是需求,你本来就饱含那种好奇的感觉,所以对于我来说兴趣驱动会更多一些。”除了看书,他还喜欢听电台,尤其是收听喜马拉雅FM上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一位主播,其他诸如科技史,各种轶闻趣事也在他的常听之中,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能吸引到他,让他觉得有趣,他就会拿来读一读。

再思索,要表达

大量且持续的内容输入在丰盈罗冠华的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让他对不同的观点有了更多的包容度和探索欲。

通常,辩手的持方由抽签决定,因此持方未必是辩手自己内心所认可的,这看似是增加了辩手准备的难度,然而对于罗冠华而言,这恰恰是他最喜欢的时刻。他觉得,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其实会带有很多固化地坚守着的价值观,先入为主地对抽到的持方抱消极态度,而他更倾向于将这看成一个重新探索、辩证思考的机会。“当你发现一定需要站在对面想问题,一定需要站在否定自我之前的天然的想法的立场上去想想对立面的时候,你恰恰是在成长、革新自我。不论你最后得到的是什么结论,它都会更加真实、正确。”

自媒体时代,传媒业权力体系的解构与再变化为公民意见的自由抒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人们不再视亲面口授为必需,表达与交流意见的门槛日趋降低。罗冠华觉得,其实大家都有自己表达和倾吐的欲望,比如巴黎圣母院被烧,网络上出现引发争议的言论时,他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微博上发声、在朋友圈转载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去抒发的方式,那我的形式就是用言语的方式在辩论场上去展示。”“对表达的热爱很多时候是辩论吸引辩手持续打下去的原因,其实只要你有观点,辩论场上就是欢迎你的,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形式,去传递你想表达的东西。”在罗冠华的人生里,话剧也是他体验生活和表达观点的方式。“其实这种方式有很多,辩论、歌唱、话剧……什么都行,关键是在你的大学,在你的青春岁月,要找到你所爱的方式。”

(罗冠华参演疏影剧社年度大戏)

罗冠华喜欢自己的表达能得到大家的反馈,不论是好是坏,至少能启发自己重新去审视这些观点。但他坦言,自己还很难把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鼓励脱离开来,去分辨到底成就感更多地来源于自我的成长还是外界的肯定,他觉得自己还很难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所以外界的反馈和自身的提升都是成就感来源的重要组成。“大家的肯定、鼓励、甚至批评,对你来说都是很好的养料,你应该去充分吸收它们。人家夸了你你当然应该开心,为什么要给人感觉不太真诚地说没什么,大家的肯定我当然会在乎。”

(罗冠华在华语辩论年度论坛的示范赛上)

回想这段辩论经历带给自己的感悟,那些原以为会出现的宏大的叙事和大喜大悲,最终都没有出现在罗冠华平缓而有条理的叙述里,他只想起了去重庆比赛失利那晚,大家一起玩了一个叫做“小熊出击”的无聊游戏,想起去青岛时学弟在游乐场的过山车上震惊众人的尖叫,想起在一个队友比赛失利后,周玄毅教练在微信群里发的话:“对我来说输赢并不重要,我希望你们能够始终保持微笑,有对得起自己的表达”。罗冠华觉得这句话对自己影响很大,他逐渐明白了自己打辩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东西,而不是为了怼而怼,为了杠而杠。“有的时候你会特别纠结一场比赛的胜负输赢,但是过了十几年你再来看,你更在意的应该是你的青春时代对你所关注的问题,有没有尝试去表达过;你有没有在你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筑的过程中,去思辨过、思索过。”

格子衫、黑长裤、皮鞋、提着一个运动包,肤色白皙的罗冠华看起来清秀礼貌。很难想象高中时期的他“鬼哭狼嚎”地唱完过一首《光阴的故事》,让老师直接调侃他不如去当个艺术生。“很多朋友用‘正’这个词来形容我”,罗冠华迟疑了一会儿,“但是我觉得自己和大家对我的初印象还是有不同的。”张哲远直接把这种不同以“皮”来概括,说起罗冠华的“皮”,他的声音中显出一丝笑意。“每次到了比赛关键时候就奶你,你跟他讲你有困难呐,他就说:‘哇,老哥稳了’。或者你跟他讲别的事情,他就会叫‘那对你来说呢,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嘛’”。在和数院辩的学弟妹的相处中,罗冠华也不隐藏自己活泼、好逗的属性。17级队员李施晨着重强调:“他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抢菜能力特别强,真心话的时候‘质询’能力很强,除了辩论之外经常关心一下你的个人生活,有时候有一桌的人问不出来了就把罗大佬拉过去继续‘质询’”。他几乎毫不迟疑地肯定:“皮嘛,肯定皮。”室友许向谦觉得和罗冠华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很有趣,因为两人都经常半夜不睡觉,所以寝室只有他们两个时,就会一起谈论各种事情,上到人生,下到八卦。

而对于记者来说,意识到他身上的“皮”元素初探,则是在准备棚拍之前,他换好西装走出来,一本正经地问道:“他们让我穿一套浅色的西装,你看我像不像个小少爷?”

(给数院辩过生日)

脱去“辩手”这个标签,罗冠华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不会去刻意抬杠,也不算个老好人,从场上到场下,自己并不会出现性格的分异。而在学弟李施晨眼里,“罗大佬”在辩论和备赛期间会特别严肃,不会想到用亲切这个词来形容他,但是会觉得他特别靠谱。而下了赛场,就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的逗,很亲切,关心你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去问他,他会非常热心的帮你解答,不论是辩论上的事还是其他。

在张哲远看来,一个辩手和他本来的身份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冲突。当说罗冠华是一个辩手,不仅是说他场上表现好,技战术水平高,也是在说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懂得理性分析,有深度和学识,可以谈心,可以交付一些梦想的人。在他眼中,罗冠华不是一个在辩论场上和场下有多么不同的人,或许性格中的那些柔软,难以在赛场上展现,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里,可能是18年11月打完新国辩后,他们中一个辩论生涯即将结束,而一个才刚进入壮丽时刻,是那个长谈的夜晚;可能是罗冠华约他出去吃饭,骑着新买的电动车去宿舍楼下接他,再送他回来的路上。在饭局之上,他们之间没有辩论,说起一些有的没的,却不住地互相去推敲对方的逻辑局,探讨对方的例子,看着罗冠华把在辩场上的风格流放到生活中来,“这一刻,是我最喜欢和他相处的模式。”

编 辑|牛天牧

审 核|崔嘉伟 江金阳

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