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术家赵子虬诗 首批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

首批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

2024-04-12 12: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2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决定,首批命名四川省江北县等35个县(市、区)为全国武术之乡。12月5日,在江北县两路镇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跃庭代表国家体委宣布了首批命名决定,并授予江北县刻有“全国武术之乡”等字样的大理石牌和证书,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代表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奇葩,在江北县历史悠久,群众喜爱。西周初江北县境为巴国领地,境内巴、賨民族勇武乐战,著于史册;到封建社会初期武术形成后不断发展;元末明初的武术家张昆、刘金锭(女)名震一时。至清末,以周玉峰为代表的“周家拳”、以贺良春为代表的“贺家拳”和以杨德广为代表的“杨家拳”在县内形成;“九·一八”事件后,王子仁、赵子虬等一批外地拳师来县定居,广传拳艺,逐步形成体系后,以赵子虬为代表的拳种影响最大。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地区力排“文化大革命”对武术工作的干挠和破坏,率先建立青年业余武术队后,经过10年由点到面逐步开展,全县恢复了少年儿童的训练工作,参加江津地区和市比赛初露头角,名列前茅。1977年,县里将武术列为重点体育项目开展。为贯彻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82年12月)和四川省武术工作会议(1983年6月)精神,1983年8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批转县体委“关于在五年内把我县建成‘武术之乡’的报告”》,经过五年的努力,于1987年2月12日,四川省体委命名江北县为全省第一个“武术之乡”。同年4月18日,县委、县政府又向全县人民发出“再接再励,争取三、五年内建成全国武术之乡”的号召。县委副书记曾元禄在创建全省武术之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总结表彰大会上说:“武术源于中华,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民族瑰宝,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受群众喜爱。发展武术,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爱国之心,责无旁贷。我们虽是全省第一个武术之乡,但仅仅是我们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武术事业的第一步,既要珍惜成果,又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争取三、五年内奋勇进击把我县创建成全国武术之乡。”全县人民围绕这一目标,按照“巩固学校,发展农村,促进机关,推动全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武术与竟技武术相结合,传统套路与散打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迈进。1989年和1992年春,再获全省“武术之乡”的殊荣。

1991年1月21日国家体委以(91)体武字2号文件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中提出:“全国首次评定于一九九二年进行,以后评选‘武术之乡’列为一项传统性活动,每三年评选一次。”其评选条件是:①武术工作得到县(市)政府重视和关怀,并采取具体措施施予以支持。②体委有人负责武术工作,工作有计划和总结,有固定经费,并取得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及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和支持。③积极宣传、推广武术,群众性武术活动并展广泛,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占本地总人口五分之一以上,并有良好的武德武风。④武术竞赛活动活跃并形成传统,每年举行一次全县(市) 武术比赛,并在省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⑤三分之一以上学校体育课中有武术课,每年举行一次本地区学校武术比赛。⑥县(市)区机关、厂矿、企业、乡镇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展武术活动。⑦武术馆校有合格师资,其招生广告、教学内容、培训方式方法等符合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属于社团类的武术组织按国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活动。⑧业余体校有武术班,配有专职教练员,能够为省、区、市输送武术人才。⑨有一支包括武术教师、武术教练、武术裁判在内的技术骨干力量,并有培训制度。⑩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训练比赛用的场馆,配备武术器械、服装、设备等,为武术活动持续开展打下物质基础。”省体委2月23日要求“尤其是我省第一个‘武术之乡’的重庆市江北县,应积极制定方案,争创全国武术之乡。”江北县于同年3月20日,上报争创全国武术之乡的方案,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多次研究,增添措施,使争创工作更加有领导,按计划持续的在全县范围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重视,专人分管,定期讨论。每年人代会上县长作《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巩固和发展省武术之乡成果,争创全国武术之乡列为当年任务之一。国家体委发出(91)2号文件后,几大班子领导闻风而动,率领全县103万人民为争创全国武术之乡扎实工作。1991年5月9日,县政协主席包肇荣带领部份政协委员,会同市体委、市武协领导等26人视察了体委武术工作,印发纪要,又在全委会上安排文教体工委大会专题发言,12月9日再次视察;5月11日,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争创全国武术之乡实施意见;5月25日,县政府常务办公会议具体拟定实施方案;5月31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县政府的实施方案。6月28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充实江北县武术之乡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由郑盛锡(副县长)任组长,刘中华(宣传部副部长)、徐步高(教委副主任)、程剑良(体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周先鸣(文化局局长)、唐仪(卫生局副局长)、谢培忠(广播电视局局长)、谌永万(财政局局长)、周雪锋(公安局副局长)、邹远义(人武部副部长)、郑善文(经委政治部副主任)、方庆吉(县总工会副主席)、李祥芬(团县委副书记)、龙斯珍(县妇联副主任)及县计委、农办、财办各一名现职领导干部为成员,邹宗利(大大常委主任、县武协名誉主席)、游荣林(县委副书记)、赵子虬(中国武协委员、省武协顾问、市武协副主席、县武协主席)、陈尚洁(县武协副主席)为顾问后,16个区(镇)和乡、县经委、企业主管局、乡以上中小学、江师及200人以上部分企事业单位年内相应建立或健全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争创”相工作。7月3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争创全国武术之乡活动的通知》,部署了15条“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政认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广泛发动,狠抓落实”。9月14日,根据武术之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精神,县府办公室发出了《会议纪要》,要求“全县上下齐动员,打好创建总体战”。县级几大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并广泛动员,积极宣传,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干部、群众认识,大讲“争创”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县委书记周建中在全委(扩大)会议上说:“争创全国武术之乡是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工作一定要抓紧抓好。我们的一件产品可以创省优、国优,已有坚实基础的武术项目为什么不能创国优呢?何况对发展我县经济,提高知名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副书记曾元禄早在1987年就批评了个别人片面认为抓经济,抓生产才是大事,是硬任务,而抓精神文明建设,抓武术是小事,是软任务的错误思想,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召开区、乡、镇党委书记、区、乡长及党政各部门领导干部会议,强调“小康很重要,健康是首要”,动员全民习武;把争创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双文明”考核内容之一,奖惩兑现。1992年4月,县委副书记游荣林赴北京向国家体委、中国武协领导汇报“争创”工作情况;5月4日,他在县武术工作会议上再次就争创全国武术之乡与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达标,力争验收合格。县广播电视局、电教馆与体委、武协一道录制了《江北武术》专题片(“武术之乡的风采”、“武术迎春曲”、“奔涌的热潮”三部)在电视新闻中多次播放,群众认为它体现了江北人民的精神风貌,不少人自觉投入到武术锻炼的行列之中。为了及时反映全县基层工作动态,加快“争创”步伐,游荣林、郑盛锡、万烈勋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的分管领导,带领由体育、文化、广播、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查组于1991 年10月下旬深入10多个区、乡、镇检查“争创”工作;经委、老年体协等专门召开本系统的武术工作会,培训骨干,举办比赛等;领导小组办公室又陆续将各区乡镇、各系统及学校、机关、厂矿、场镇在“人员、场地、时间、活动”落实及扩大普及面等工作情况,发简报20余期,推动了“争创”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不断培训骨干,有一支热爱武术事业,有一定水平的技术骨干力量。县编委于1986年批准成立江北县武术馆(原县体委直属事业机构),设编制3人后,选配业务较强的干部开展工作,坚持每年一、二次对基层教练员、裁判员等骨干培训,使巩固、发展和“争创”工作落到实处,效果好。1988年,县武术馆被重庆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出席了市劳模表彰大会。几年来,从县到乡镇共举办学校、厂矿、机关、街道、农村老、中、青各类武术骨干培训班42期(每期3至7天),培训骨干5266人次。1992年5月,以武术馆长赵幼生兼总教练的技术辅导小组6人分别在县城、各区(镇)开办骨干培训班10期,近3000人参加培训,推广习练武术馆新编的《广播太极气功》。老武术家赵子虬对学员讲:“休言八十余辉短,数字倒翻年岁轻,十八风华才正茂,敢与后生拼输赢”,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这批骨干,在各地带领群众练拳习武,其中不少人将所学技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争刨”活动中,中小学起到了生力军作用,各区(镇)教办室和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了领导小组,列定日程,有计划开展活动。813所学校普遍在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10万学生普遍坚持“两拳一操”(少年拳、五步拳、武术操)活动;区(镇)和乡中心校以上学校有武术队,每年举办一次武术运动会;县体委、教委坚持每学年度对武术传统校、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表彰,对各地输送武术新苗在招生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以便系统培训。

三、加强了业余训练,县武术班不断为国家输送武术人才,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县业余体校武术班是省、市确定的重点班,40余名队员、除配备1名中级专职教练(注:赵幼生,1994年已晋升为高级教练),4名聘用教练,1名班主任外,还由体委主任兼任政治指导员,加强思想、学习、生活、纪律、训练的管理,常年坚持350天以上的课余训练。五年来,有10名队员输送到省武术队、划船队、国家举重队、成都体院武术系深造,还为解放军、武警部队、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输送武术骨干41人。该班有4人批准为国家一级武士,25人为二级武士。先后24队(次)、294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全国单项冠军3项,亚军2人次,第三名1人次;获省比赛团体冠军9个、连续12年16次保持重庆市少儿武术比赛团体第一名;共获省、市单项比赛奖牌715枚,其中金牌312枚,省、市授予奖旗29面,奖匾30块;1990年,代表重庆市组队参加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武术比赛,获金杯、银杯(团体)各1座,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与此同时,县内武术比赛、表演活跃。从197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县武术比赛或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坚持进行,各区(镇)大都举办了以中小学为主的运动会或选拨赛。五年来,共有81队次1464人(次)参加了县级比赛。为庆祝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1990年9月24日至30日“武术活动周”在全县开展的同时,举办庆亚运“武术通讯比赛”,14个区(镇)通过6800人次的选拨,555名运动员参加由县统一组织,分别在各区(镇)就地比赛。为了加快“争创”步伐,推动武术之乡建设向纵深发展,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于1992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三日)晚在县体育场举办“迎春武术之夜”大型表演活动,来自6个单位的学校师生、武警战士、机关干部、企业职工821人(年岁最大的75岁,最小的5岁)分为“龙的传人”、“钢铁长城”、“干群共建武术乡”、“青春的活力”和“茁壮成长”5场把武术与艺术、武术与健身、武术与部队训练、套路与散打、硬气功等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演出,1.4万观众(含两次预演)爆满场内,重庆电视台17日播放录象,《重庆日报》、《重庆体育报》、《江北报》、县电台、电视台等及时报导,增强了全县人民创建全国武术之乡的信心。同年6月7日首届“争创杯”武术通讯比赛在茨竹区开幕,18日在洛碛区闭幕。16个区(镇)分别组织机关、学校、街道、农村、企事业单位共21万多人次(占金县人口21%)参加“争创杯”活动,并就地集中开展比赛、表演,把“争创”工作推向了高湖。在市外事办公室指导和帮助下,1990年,县武术队在扬江假日饭店为1000余名外宾作了7场表演;为新加坡经济代表团、日本广岛汽车工业代表团访渝作表演;录制表演录像带作为重庆市与美国西雅图等友好城市的文化、体育交流内容之一。在县内,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武术队于1991年春节期间到大型厂矿、企业慰问表演;1992年11月,在县城举办“92中国友好观光年,重庆江北经贸菊花艺术节”期间,以文化、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武术队的表演和四川省川东武术散打擂台赛在体育馆成功举办,为艺术节增添色彩,对促进经贸活动,推动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修建县体育馆。为适应江北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下很大决心,配合争创全国武术之乡工作,决定筹集405万元,组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设计、施工队伍,于1992年6月4日动工修建县体育馆。修建中,县委书记周建中、常务副县长王怀定等领导冒42度酷暑多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于11月3日竣工交付使用,为武术之乡建设提供了硬件设施。此外,县财政于1992 年两次拨专款2.5万元外,1991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江北县武术之乡建设基金会”,共筹集20865.7元,其中茨竹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6个单位16800元(1992年底西南合成制药厂1.5万元、重庆铁合金厂1万、沙坪建筑工程公司0.2万元赞助县队赴海南比赛经费未计入),县机关、企业职工捐资4065.7元(其中游荣林、郑盛锡、刘中华、赵子虬等人分别捐资100元);县里决定,在减轻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农村提留款人平增加0.1元用于开展当地农民体育活动经费,促进了“争创”工作有序开展。

五、加强对社会武术工作的管理。洛碛区武术俱乐部(1989年)、江龙少年儿童武术学校(1991年)和县武协复兴区分会(1992年10月)先后建立,县武协向民政部门重新申报登记后于1992年5月进行换届选举,新发展会员39人。这些群众性武术组织在县体委和武术馆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为扩大普及面,培养武术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此外,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受省体委委托,由赵子虬、陈尚洁等承担撰写6章26节38.4万字的《四川武术史(初稿)》于1987年8月18日率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脱稿成册,送省审查并通过,填补了四川省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受省体委嘉奖。又经过4年的努力,于1991年写出《江北县志·体育志》和24万字的《江北县体育志》初稿,其中突出武术专章,记述翔实,对继承、发展必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991年日11月15日至19日,国家体委派出中国武术研究院社会武术活动部负责人郝怀木任组长的评选全国武术之乡调查组3人,在省、市体委、武术馆领导的陪同下来县对“争创”工作进行初步检查,听取了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及宣传部、体委、教委、文化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两路、龙溪镇、洛碛区的学校、工厂、机关、农村走访干部、群众,察看活动情况,查阅资料(包括看录像带),对“争创”获得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国家体委派郝怀木为团长的评选全国武术之乡验收团一行5人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肖祖修和省、市体委领导陪同下,再次深入到两路、兴隆、茨竹、洛碛、水土、复兴等6个区(镇),听县、区(镇)汇报,走访群众,观看了城镇、学校、机关、工矿、农村武术队表演和“江北县争创全国武术之乡展览后”,郝怀木团长说:“江北县武术之乡建设工作起步早,基础牢,组织全,班子齐,决心大,渠道通,措施实,效果好;有差距,可缩小;前景宽,再奋前”。因此,验收团认为“江北县已达到评选全国武术之乡10个条件,希望继续加深认识,突出江北武术地方特色,把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的将县城建设为‘武术城’等方面下力气,不断培训骨干,在普及与提高技术规范化方面下功夫,为努力建成全国一流武术之乡而奋斗。”

在验收合格、命名武术之乡后两年多时间里,县(区)长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把“巩固和发展全国武术之乡成果”工作列为当年任务之一,县体委将“巩固成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工作方针列入计划尽力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一是坚持业余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成绩显著。县体校武术班增配专职教练1人,2所学校评为市体育传统项目(武术)校队,7所中、小学武术队评为县、一、二、三等奖;1993年至1995年组队参加市比赛继续保持团体总分第一名(1994年设47枚单项金牌,全部被县队夺得),7次参加省比赛,男女队共获金杯5座、银杯4座,单项金牌77枚、银牌:59枚、铜牌55枚,道德风尚奖旗3面;1992年12月,参加在海南琼海举行的全国民间武术馆校武术套路比赛,获团体优秀奖,单项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道德风尚奖旗1面;1993年8月26日至30日,刚參加在河南温县举办的全国武术之乡比赛,获银牌1枚。有4人输送到省武术队、10人到省体校,4人到成都体院武术系深造。新批准国家武英级1人,一级武士3人、二级武士16人,三级武士4人,武童级15人。二是先后4次举办有200余人次的学校、职工、老年武术骨干培训班,举办子有16个队200余名运动员参加的县第五届中小学生武术运动会;新批准国家一级裁判4人、二级裁判5人,三级裁判10人。三是加强武术表演交流工作。县武术队两次在市文化宫庆祝“五一”表演;去年7月28日,实验中学200名学生为在渝召开的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巴国魂”; 10月,12名队员参加大型电视剧《魂断钓鱼城》武打拍摄;今年1月18日赴渝参加《重庆崽儿》一片拍摄,春节期间先后在重庆、四川和中央(一套节目)电视台播出,均为武术之乡争得了荣誉。此外,还积极开展武术对外交流。1993年7月和1994年6月,日本广岛体育考察团、文化(体育)官员考察团先后来县访问;去年5月14日至16日,北美武术表演团一行38人来县考察、表演与交流,对县武术队表演技艺和全国武术之乡建设成就均给以好评。今年3月11日,韩国电视记者代表团赴渝采访中国特色文化,慕渝北全国武术之乡之名,来区进行专题采访,他们听了介绍,参观争创全国武术之乡展览,观看了老武术家赵子虬与区武术队、武术醒师团42人表演“峨眉化门南拳—三十六闭手”、刀、枪、剑、棍、拳、鞭的单练、对练、《重庆崽儿》(第八场)和舞狮等表演并录像后,成熙宇团长兴高采烈地说:“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少林寺武术我们看过,还是渝北全国武术之乡表演精采,是我们访华赴渝最大的收获”。当即合影留念,发出渝北武术组团赴韩访问、表演的邀请。去冬,重庆国际武术气功交流中心和重庆武林文化有限公司已批准建立,加快以武术项目为主的体育产业开发工作的同时,积极迎接国家体委对首批命名全国武术之乡逐一检查(注:合格者继续保持荣誉称号;不合格则撒销称号),在确保合格的基础上,再向争创一流的目标迈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