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草甸与草原?一文看懂丹霞地貌&岱崮地貌&嶂石岩地貌,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夷山丹霞地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如何区分草甸与草原?一文看懂丹霞地貌&岱崮地貌&嶂石岩地貌,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问题

如何区分草甸与草原?一文看懂丹霞地貌&岱崮地貌&嶂石岩地貌,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问题

2024-07-16 0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①面积大小不同:草甸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

②植物种类不同:草甸主要长野草,草原主要长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

③干湿状况不同:草甸较湿,草原相对较干。

④草原是地带性的,草甸是非地带性的。

⑤草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就是符合"一岁一枯荣";草甸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年生需要更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认识和了解各类地貌景观对于我们研究地质环境,开发矿产能源,都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今天,小桔就为大家图文结合介绍14种典型的地貌景观。

1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岩洞、巨石等特殊地貌。

由于受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该地貌形成形态各异的悬壁陡崖,孤峰、峰林,馒头般的山形,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面和岩石,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

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名山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福建连城的冠豸山和永安的桃源洞、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河北承德磬锤峰等都属于这种地貌。

—— 贵州赤水: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

—— 福建泰宁:青年晚期-密集峰丛峡谷型丹霞的代表;

—— 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密集峰丛型丹霞的代表;

—— 广东丹霞山:壮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的代表;

—— 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

—— 浙江江郎山: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

广东丹霞山

位于广东省仁化县,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堪称“中国红石公园”。

贵州赤水

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阶段。

福建泰宁

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泰宁大地记录、展现了中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发展演化的进程,保留了完整而显著的古夷平面。

最密集的网状谷地:区内100多条线谷、270余条巷谷、400多条峡谷,为中国丹霞地貌区所罕见,被称为“丹霞峡谷大观园”。

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泰宁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大型单体洞穴60多处,壁龛状洞穴群100多处,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

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形成山环水绕、绿水丹崖、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国内外罕见的“水上丹霞”景观。

湖南崀山

崀山丹霞地貌类型多,共有60余处主要地质地貌景点,分别有条带式楔状、分割式的块状、边坡式的墙状、交切式的线状、零散式的柱状和拱状,以及嵌镂其间的凹槽、蜂孔罅穴和崖壁溜纹等。

其中又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显目。崀山丹霞地貌从青(幼)年期、壮年期至老年期的遗迹均有发育。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类。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多样,拥有幼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壮年期地貌为主体。同时,园内分布着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层剖面。

浙江江郎山

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

2

嶂石岩地貌景观

嶂石岩地貌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之一,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

地貌上为山高谷深的中山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降低,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淮泉为槐河的发源地,富含多种矿物质。

嶂石岩地貌是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康研究员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给嶂石岩地区搞旅游规划的时候提出来的。

张家界地貌是以塔柱状峰林为特色,看上去是千峰耸立、万石峥嵘的景观。

丹霞地貌红色的奇峰异石与嶂石岩有点相似,但它是由流水整体侵蚀切割形成的,以块状结构为主。

而嶂石岩地貌则是以延续不断的丹崖长墙、弯曲相连的型嶂谷以及一头开口的峡谷为主要特色,因此认定它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命名为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张家界并列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

嶂石岩这种特殊的形态与构成它的岩石性质有关。这个坚硬的厚层是构成它的主要成分--石英砂岩,下面则是一层比较薄、比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

虽然薄,但是在嶂石岩地貌形成过程当中却起很大作用,因为这层东西比较松软,所以风化剥蚀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塌下来,这是嶂石岩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跟丹霞动画是一个主要机制。

但是它跟丹霞地貌又不一样,丹霞地貌整个岩层都比较松软,所以有时候是一层层从外往里剥落,嶂石岩地貌则是从下往上塌,然后就往后面退。

当底部软岩层被侵蚀掏挖后,上面的岩石沿裂隙向下垮落,首先形成纵深往里、一头开口的沟谷,两侧陡壁继续垮塌,就逐渐形成成型的嶂谷。

3

岱崮地貌景观

是指以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

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

成因: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是农业生产边际地带,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我国农业生产大体以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为界,可分为两大区:以东、以南是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这两大区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条沿东北-西南向延伸、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的所谓农牧过渡带或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

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环境特征

(1)农牧交错带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 土地退化严重。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退化以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存为特征,它们在时间上呈季节性交替,在空间上呈镶嵌分布,在成因上互为因果。

(2)降水年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

(3)风蚀沙埋、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害等灾害严重。

(4)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于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

(5)多“荒地”,对垦荒耕种有极大诱惑力,但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

(6)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7)与少数民族居聚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成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

不同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示意图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虽然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地图中反映了西汉至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几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干湿情况关系尤其紧密。通常而言,气候越暖湿,则宜农土地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当然,战争、政策等因素也影响着交错带的位置。

土地退化严重的原因

01

地貌条件

本区处于我国第二地势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有一半以上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貌景观呈现多元性与镶嵌性:地貌结构独特有盐碱化滩地、草原带沙地、丘陵山地、黄土高原等,这些地貌单元本身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又与村落、城镇、农田等形成镶嵌的斑块结构。

02

土壤条件

本区有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覆盖物,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极不稳定,易遭受风蚀和水蚀破坏,土壤贫瘠,生产力水平低。

03

气候条件

本区正处在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的位置。降水变率大,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左右,极易形成季节性干旱,而且干旱与频繁大风同季。因此外营力表现出西北部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力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土壤风蚀和水蚀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典型的风水复合型侵蚀。

另外本区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比较敏感。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土壤蒸发,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

04

人类活动

在上述自然条件背景下,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无限制的掠夺,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具体表现有滥垦、滥伐、滥牧等造成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在干旱气候的作用下,使土壤侵蚀加剧。

植被破坏对土壤的不利影响

(1)保持水土能力下降:

① 保水:植被具有涵养水源+遮阳作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②保土:植物根系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土能力,植被破坏可能会加剧流水和风力侵蚀。

(2)植物可以提供枯枝落叶,腐烂后提供有机质。植被的减少直接降低了有机物的生产。

(3)植物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改良土壤结构。植被破坏可能使土壤结构变差。

土地退化的具体措施

(1)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牧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一生产“范式;

(2)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而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3)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适当植树种草,营造草方格沙障等;

(4)认真研究和发展适合于降水变化的“波动性农牧业”模式;

(5)生态建设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生物资源的开发。

(6)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及时获取动态信息;

(7)加强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

题目链接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农牧并存,在时间上,农牧交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北方农牧交错带处于亚洲季风的尾,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促使农牧分界线多次进退,并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对比递表2000年沙尘暴记录、粉尘源区人口数量以及夏季风雨量,可以揭示两千年来华北沙尘暴的变化规律。

材料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图示意图(图1)和华北地区沙尘暴记录、粉尘源区人口与夏季风降水量变化的比较图(图2)。

图1

图2

(1)简述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表现。

(2)说明华北地区夏季风较强的时期沙尘强度也较大的原因。

(3)请为农牧交错带治理风沙提出合理化建议。

2、读“晋、陕、内蒙古土地退化类型与分布图”,以及“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过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请说明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

(2)图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说明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观察框图,并结合该地区地理特征,分析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并说明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有哪些?

【答案】

1、

(1)地处我国(丰湿润区与丰干旱区的)地理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稳定性蔽;区域环境承载量较小,易受人类活动破坏;降水变率大,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季节多大风,风力侵蚀强,土地沙化严重。

(2)农牧交错带往往是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的边境地带,生态系统不稳定,环境承载量较小;夏季风增强时,季风降水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再加上战乱减少,王朝兴盛)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需求量增长;为满足粮食增长的需求,季风边缘区(农牧交错带)人口迅速增长,不断开垦草原草地为农田,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沙源区面积扩大,导致沙尘暴活动强度增大,次数增多。

(3)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

(1)风力侵蚀地区,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水力侵蚀地区,分布在晋陕黄土高原及内蒙古东部。盐渍化地区,分布在内蒙古中部。

(2)水土流失地区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最严重。因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秋季节多暴雨。

(3)不合理土地利用。直接后果是:如陡坡垦荒会带来水土流失;沙丘开垦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盐碱地不合理灌溉会发生土地盐渍化。综合自祁连山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